什麼時候能回到祖國的懷抱,施展自己的才華?王至誠的心如同被急流衝擊的河道,愈發焦灼。
王至誠深吸一口氣,將早已準備好的字畫掛在遊輪的欄杆上,生怕錯過每一個顧客。麵前的兩幅字畫,一幅是王羲之的《蘭亭序》,字裡行間透著風雅;另一幅是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描繪著山水間的寧靜。
乘客們隻是匆匆一瞥,這令王至誠感到難以言狀的失落。
為了吸引顧客,他調整姿勢,聲音洪亮:“各位,這幅《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書聖王羲之在東晉永和九年與文人雅士聚會時寫成。”
他希望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找到同樣熱愛文藝的人。
這時,一位身穿大褂、戴眼鏡的中年男士走來,問道:“是王羲之的真跡嗎?”
王至誠心中一緊,回答:“這是書聖《蘭亭序》的唐摹本真跡。”
中年先生微微一笑,語氣不屑:“非真跡不感興趣。”他轉身欲離去,王至誠堅定地說:“能見到唐摹本真跡,算是我們的緣分!”
中年先生頓住腳步,目光掃過欄杆上的《蘭亭序》。王至誠抓住機會,繼續強調唐摹本的珍貴,講述《蘭亭序》的背景與故事。
中年先生微弱興趣地詢問:“流傳民間的《蘭亭序》是哪個版本?”
王至誠心中暗喜,詳細介紹《蘭亭序》的各種版本:“馮承素的摹本、虞世南的臨本、褚遂良的臨本、歐陽詢的定武本……。”
“那我買下了。”中年先生爽快地說。
王至誠正準備將《蘭亭序》遞給他,他卻打斷了,問:“傳說書聖《蘭亭序》的真跡流傳民間,李世民和武則天又是如何將其帶進陵墓的呢?”
王至誠回答:“有這幅古畫為證。”中年先生好奇,開始仔細觀察古畫。王至誠繼續解釋這幅畫的故事與曆史。
“這畫多少米?”中年先生問。
王至誠自信地回答:“與字同樣的米,100個袁大頭,算是先生貴氣,你撿漏了。”
中年先生微笑,提議用買字換畫,王至誠毫不猶豫地點頭,同意了交易。
中年先生將《蘭亭序》遞給王至誠,指著古畫:“幫我取下《蕭翼賺蘭亭圖》。”
王至誠小心將古畫卷好,恭敬遞給他。
接著,中年先生準備離開,王至誠卻攔住他:“對不起,您忘記給米了!”
中年先生顯得不耐煩,冷冷回應:“我不欠你的米!”說完欲離去。
王至誠堅決地說:“先生,您買的畫還沒有付款呢。”
中年先生一臉無辜,解釋:“我是用我買的字換來的畫!”語氣中透出狡辯。
王至誠不放鬆:“字也沒有給米啊!”
圍觀的乘客開始投來好奇的目光。中年先生感覺委屈,向旁邊的人說道:“字我並沒有要,憑什麼給你米啊!”
王至誠的聲音響亮而清晰:“字沒有給米,當然不能拿走啊!”
中年先生憤怒道:“字我還給你了,憑什麼要我給你米啊?”
王至誠堅持自己的立場,冷靜地說:“如果再不把畫還我,或者付足畫資,我隻能喊船警來處理了!”
在圍觀乘客的注視下,氣氛愈發緊張。中年先生猶豫地問:“你真的要報警嗎?”
“不必走到那一步,”王至誠說。“隻要您能公平地處理這筆交易,我願意放下爭執。”
經過思考,中年先生答應可以給米,但希望談談交易細節。王至誠暗自鬆了口氣,示意可以繼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