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6月1日,北京忽然下了一場雷雨。故宮博物院門前,汽車如同一葉葉扁舟,在一片“汪洋大海”中漂浮。
王至誠望著漫天的大雨,筆挺地站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門前,思緒回溯到1912年初春。
那年,年滿12歲的王至誠來到了北京故宮,那一天夜晚,恰逢一場暴雨,王至誠蜷縮在故宮門口,懷中緊緊抱著爺爺送他的那幅《蘭亭序》。
一輛馬拉的洋車駛來,車上一位古稀老人撐著傘,步伐匆匆。他就是曆史地理學家、書法家楊守敬。當他發現王至誠懷抱的畫軸的時候,心中感到一絲驚訝與憐惜,便將王至誠帶上了洋車,駛向紫禁城的內廷。
隨著一聲驚雷,王至誠在夢中驚醒,“爸爸!爸爸!”王至誠驚慌失措地呼喊。
“南京臨時政府決定將大量文物從熱河行宮和盛京故宮移至故宮前朝,你爸爸應該在回京的路上。”楊守敬說道,眼中閃爍著鼓勵的光芒。
王至誠聽後,輕聲說道:“爸媽離開沂蒙山去北京的時候,我剛剛記事兒,我常常一個人坐在沭河邊發呆。”他的話語中透著深深的失落和對家庭的渴望,令楊守敬感同身受。
“我的童年也並不容易。”楊守敬歎息道。他緊緊握住王至誠的手,講述了自己成長中的孤獨與奮鬥。然後勸道:“暫時你爸媽回不來,不如跟我學習書法。”
楊守敬的話深入王至誠的心中,讓他感受到一絲溫暖與希望。他的眼中閃爍著光芒,突然跪下,毫不猶豫地說道:“師傅在上,請賜教中國書法!”
楊守敬站在書案前,認真書寫著《蘭亭序》,並讓王至誠評價:“你看,楊爺爺寫的《蘭亭序》與你們琅琊王氏的《蘭亭序》有何不同?”
王至誠仔細觀察,楊守敬的書法帶有明顯的歐陽詢風格,融彙了漢代的古韻與清末民初的書寫風氣。用筆紮實、結體開張,雖然技藝未必上乘,卻充滿了氣勢和宏偉之感。
王至誠看了看回答道:“我們寫的要與書聖的《蘭亭序》形同神似,而楊爺爺的《蘭亭序》雖然字形不同,但從神采筆韻上看,並不亞於我們的,甚至更勝一籌。”
“筆筆求肖,字字求合,終究是門外漢也。”楊守敬微微一笑,引用了自己著作《楷法溯源》的觀點,強調了民國時期臨摹與前賢書法之間的差異。
王至誠繼續追問:“楊爺爺,如何才能將神韻溢於字裡行間?”
楊守敬沉吟片刻,回答道:“縱觀曆代書法,凡在書法上有新造詣者,必須具備‘三要’:一是天分,二是多見,三是多寫。至誠,憑你聰明的天分與超強的悟性,第一條已經足夠了。”
王至誠繼續說道;“除了祖上留下的琅琊本《蘭亭序》,我見過三、四個流傳於民間的摹本……臨摹百遍,總不得要領。”
“這遠遠不足。”楊守敬搖頭說,“不僅要看帖,還需看碑刻;不僅要學《蘭亭序》,還要看其他碑帖。‘碑帖’並重,旁通博引,方可求變求新。”
楊守敬從書案中取出曆代碑帖的原貼或照片,講述道:“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殷商的甲骨文古樸、周代的鐘鼎文繁複、秦漢的篆隸古奧蒼勁,晉唐以來,各顯神韻。加之‘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二鄭’鄭道昭、鄭述祖)馳騁書壇,唐朝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李北海、柳公權、顏真卿的‘六大家’,書法盛極一時。”
王至誠點頭,回應道:“我還是喜歡楊爺爺的《蘭亭序》。您借鑒了‘蘇黃’蘇軾、黃庭堅)和清代書家翁同和的寫法。”
“至誠果然有眼力。”楊守敬讚許道,“你看過他們的作品嗎?”
王至誠搖頭,卻指著書案上的書帖,表現出他的自信。
楊守敬對王至誠的天賦倍感欣賞:“不錯,楊爺爺的書法確實借鑒了蘇軾的厚重、黃庭堅的開張與結體的欹側,以及翁同和行書的虛實轉換。但楊爺爺的字中仍有瑕疵,所以,你的字必須超過楊爺爺才對。。”
王至誠不停地點頭,繼續追問:“楊爺爺,何謂‘帖學’?何謂‘碑學’?”
楊守敬說道:“明太祖以八股取士,‘帖學’成為時尚。‘帖學’以曆代前賢手跡摹刻成帖,以王羲之和唐六大家為主。明代書家多循規蹈矩,形成了程式化、規範化的館閣體,直到康乾二帝時期。”
接著,楊守敬補充道:“‘揚州八怪’之一的金冬心另辟蹊徑,追求‘碑學’的古樸蒼勁。經學家、訓詁學家、金石學家阮元倡導,包世臣著《藝舟雙楫》張揚北魏碑法,康有為著《廣藝舟雙楫》則更尊魏碑唐體,提出‘十美’要求,把碑刻發揮到極致。”
“魏碑有哪‘十美’?”王至誠好奇地問。
楊守敬回答:“康有為的‘十美’簡單概括為: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躍、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興趣酣足、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王至誠感慨道:“‘帖學’自‘二王’到清,沿襲千年之久,實乃一枝獨秀。但後人恐難以超越前人,而清末民初,書法走入碑學時代……”
楊守敬為小小的王至誠豎起大拇指,讚許道:“碑學從阮元、鄧石如、包世臣、趙之謙,到清末民初的康有為,再加上現代照相製版印刷術的出現,使得大量古代碑版拓片、甲骨、鐘鼎相繼影印刊行,或公開展覽,中國書壇進入一個柳暗花明的時代。”
王至誠說道:“楊爺爺的意思是:帖學和碑學各有長短,所以,我們既敢於突破包康崇碑貶唐的門戶之見,又要善於擺脫館閣體的藩籬。”
楊守敬繼續講述道:“我在《楷法溯源》一書中收錄了法帖82本,風格各異。同時也收錄了自漢至唐的646塊碑刻,隻有碑帖並舉,才能為中國近現代書壇開啟新局。”說著,楊守敬把《楷法溯源》送給了王至誠。
楊守敬見王至誠執意要走,就把他送出故宮,並幫他租了一輛馬車送他去車站回山東老家。
王至誠望著車水馬龍的馬路,內心無比感慨。楊守敬轉過身,意味深長地說:“書法如同這座紫禁城,經曆再大的風雨,次日仍舊平靜如常。作為書法家,隻有學富,才能眼高;隻有眼高,才能手高。”
“北京故宮是古人嘔心瀝血的成果,依靠的是人們的智慧與勤勞。”王至誠抬頭望著那巍峨的建築,心中升起一陣自豪。
此時,王至誠明白,書法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與追求。他將繼續在這條探索的道路上,追尋那份心中的理想。
喜歡文化英雄聯盟請大家收藏:()文化英雄聯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