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的早晨,陽光透過窗簾的縫隙灑在地板上,王至誠的心情卻如同陰霾般沉重。馬衡閉門不見,隻派了一位報童送來一份上海《申報》。
王至誠接過報紙,打開,手中微微顫抖,王至誠的雙眼迅速鎖定了那條令人心碎的消息……
“羅亦農身穿直貢呢馬褂,灰色嗶嘰長袍,衣冠甚為整齊,態度仍極從容,並書遺囑一紙。”字裡行間的描述如同刀割,深深刺痛了王至誠的心。
羅亦農,1902年5月18日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1919年,他懷揣著對新思想的渴望來到了上海,接觸到了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步入了革命的洪流。
1925年,羅亦農曾作為中共中央特派員赴廣州,參與全國第二次勞動大會的籌備工作,以無畏的姿態麵對壓迫與挑戰。
羅亦農不斷推動的工人運動、罷工行動,以及他在五卅運動中所表現出的英勇,都構成了他革命生涯的華章。每一次奮起,都是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而如今,這個充滿理想與信念的年輕人,卻在短短26年間,走向了生命的終點。王至誠的心中湧起一種無法言喻的悲痛。他的手幾乎無法再拿住報紙,眼淚模糊了視線。
王至誠注意到文中羅亦農留下的絕筆:“慷慨登車去,相期一節全。殘軀何足惜,大敵正當前。”報紙即將從他手中滑落地上。
王至誠彎腰去撿,恰好看到一位五十歲左右、留著短發的中年先生撿起了報紙。那人似乎也被報紙上的內容所震撼。
“這是羅亦農的遺誌。”王至誠忍不住開口,聲音微微顫抖。
“我知道他。”中年男子抬起頭,目光中閃爍著一種複雜的情感,“他是一個真正的革命者,值得所有人為他哀悼。”
王至誠與中年男子對視,感受到一種奇妙的默契。正是這種毫無保留的信仰與情感,讓他們在這個動蕩的時代中,找到了彼此的共鳴。
“我一直在追隨他的理想,希望能為這個國家的未來出一份力。”王至誠的聲音堅定而低沉。
“羅亦農的犧牲不會被遺忘,他的精神將激勵更多的人。”中年男子的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我們隻要繼續前行,就一定能實現他的理想。”
隨著兩人的對話,王至誠心中燃起了一絲希望。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正是這樣的信仰與堅持,才給予了他繼續前行的力量。
“我們要為他的理想而奮鬥,不讓他犧牲的意義消逝。”王至誠說完,目光更加堅定。
中年男子點了點頭,眼中充滿讚許。他輕聲說道:“我們要銘記曆史,傳承信仰,繼續為這個國家的未來而努力。”
王至誠接過對方遞來的報紙,驚愕地打量著中年男子,問道:“你是易培基先生?”
中年男子點了點頭,目光深邃而堅定。
易培基,1880年生於湖南長沙,字寅村,號鹿山,是中國著名教育家,也是故宮博物院的創建人之一。王至誠心中對這位曆史人物的敬佩油然而生。
王至誠在心中回想,1926年時易培基被北洋政府通緝,曾被迫脫離故土。於是問道:“您不是早已離開北京了嗎?”
“可是,故宮博物院需要易某啊!”易培基的聲音低沉,卻透出一股不屈的信念。
王至誠了解到易培基被推為國字號中央政治會議委員,並兼任外交委員會委員。他心中一動:“北伐軍勢如破竹,不出十日便將戰勝奉係,進而占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組織與管理必將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我懇求您幫我一個忙,讓我進去,如何?”
“王至誠是王光亭、蘭亭夫婦的愛子,故宮怎麼可能不認識你?”易培基顯得有些懷疑。
“我不瞞您說,1927年清明來上海不久,就被關進了龍華。”王至誠坦誠道,心中湧起幾分無奈。
“聽說,在龍華監獄裡,吳稚暉曾親自約見了你。”易培基接著說,似乎想從中尋找更多的信息。
王至誠皺眉:“您不是去長沙了嗎?”
易培基的神情變得嚴肅,“1927年9月,我出任上海勞動大學校長,聽說你1928年春出獄,也是吳稚暉保釋的。”
“您什麼意思,易老?”王至誠心中一緊。
“在你入獄之前,羅亦農等上海共字號遭人算計而被捕……”易培基的話音未落,王至誠的心猛地一沉。
“您在懷疑我出賣他們嗎?”王至誠驚愕地問。
“我們了解到,在羅亦農被捕之前,你曾與他聯係過。”易培基的目光如炬,似乎洞穿了王至誠的心思。
“怎麼可能是我呢?”王至誠來回急匆匆走著,“我今天剛從《申報》上看到羅亦農被捕、英勇就義的消息!”
“那麼,或許就是另有其人了。”易培基繼續追問,“你能否解釋一下你與羅亦農的聯係?”
王至誠思索片刻,緩緩道:“的確,我與羅亦農聯係過,是因為他看到我寫的文章,邀請我圍繞上海第三次武裝起義撰寫一篇文章。文章寫完後,還未能見上賀治華,我就被捕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賀治華,原名賀稚番,四川開江人,曾是朱德的妻子。她的名字在革命的曆史中顯得格外複雜,既有光輝又有陰暗。
“賀治華在德國追隨朱德,成為他的妻子,但隨著時局變化,她的信仰和追求似乎發生了改變。”王至誠心中暗忖,賀治華的經曆讓他感到唏噓不已。
易培基似乎洞察了王至誠的思緒,說道:“沒錯,賀治華對朱德的態度逐漸冷淡,最終選擇了背叛。而這個賀治華的家中,掛著王至誠贈送的《蘭亭序》。”
王至誠聽著,內心的震撼愈發明顯。賀治華與何家興的背叛,像是一道難以愈合的傷口,暗示著革命中的不幸與無奈。“我們必須明確,叛徒的下場是多麼慘痛。但我要提醒你,不要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靠想象給彆人亂加罪名。”
易培基沉思片刻,繼續說道:“賢弟至誠,我希望你能理解,出賣戰友的代價是巨大的,而我也不希望你成為下一個叛徒。”
“我隻是想進入故宮博物院,了解更多的曆史與文化。”王至誠感到一陣無力。
“我明白,但現在的時局並不允許。”易培基的目光變得柔和,“我希望你能謹慎行事,不要為自己和家人帶來麻煩。”
正當這時,故宮博物院前彙集了越來越多的人群,那個賣報的孩童趁機將一本刊物塞進王至誠的書包。王至誠好奇地打開,看到上麵赫然寫著“悼羅亦農同誌”的字樣,心中一震。
“羅亦農的犧牲是不可估量的,他是中共最英勇的戰士。”易培基的聲音低沉,帶著幾分歎息,“而賀治華的名字將永遠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王至誠點頭,明白了易培基的苦心。易培基愛惜王至誠這個人才,希望王至誠進入故宮博物院,但又不輕易相信一個“叛徒”。
王至誠緩緩告彆,心中卻暗自發誓,他絕不會成為任何一個叛徒。他要在曆史的長河中,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儘管前路未知,但他依然堅定,邁出了那一步。
喜歡文化英雄聯盟請大家收藏:()文化英雄聯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