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2月,一場暴雪之後,大地像鋪了一層厚厚的雪毯子。繁星點點的夜空下,奔往錦州的道路上,留下汽車輾軋過的車印。
東北大學王羲之《蘭亭序》研究會終於成立了,除了東北大學、馮大之外,還有中山大學、河大南開、中央、清華、浙大、北大、輔大、山大等高校的一些學生,紛紛來信來電求參加。
同時,東北大學書畫班的第一批學生也招上來了,但沒有教室,到哪裡開講,成為王至誠的第一難題。
幫助王至誠解決難題的是林汝助老教授。林汝林曾是張校長的老師,他看到王至誠為難的樣子,建議去“筆架山”看碑。
王至誠去找張學良,於鳳至告訴他:漢卿不在,已去南京了。然後問及:“王先生,急匆匆地來,找漢卿何事?”
王至誠就把林老師的建議給於鳳至說了。於鳳至把“林老師”誤認為是林徽因,爽快地答應:“從東北軍調集一輛軍車,由洪九親自駕車連夜前往筆架山。”
當暖陽從東方升起的時候,東北大學的汽車馳到筆架山腳下。
前方的道路上積雪尚未清理,司機洪九把汽車找個地方停下。
王至誠、靖堯、林徽因帶領田園、柳葉、店小二、張希堯、苗可秀、劉致平等二十多名東北大學書畫愛好者徒步前進。
王至誠遠遠地眺望神秘的天橋,向同學們招了招手。
靖堯來到王至誠的身邊:“筆架山麵對渤海,毗鄰錦州港,集儒、道、釋三教派於一閣之內,實屬罕見。山有三峰,二低一高,形如筆架。主峰‘天橋’潮漲潮落,如蛟龍時隱時現,隱可馳舟。”
這時,海浪拍打岩石的聲音隱約傳來,敲打著王至誠的耳鼓。“啪、啪、啪”一聲接著一聲,越來越歡快,越來越響亮。
王至誠號召大家:“先去海邊,等日暖雪化,主峰或許有路。”然後帶著大家,徒步奔往渤海沙灘。
同學們一聽去海邊,一個個興高采烈,邁著矯健的步伐前進。
靖堯先唱起了東北大學的校歌:“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有此山川之偉大,故生民質樸而雄豪。”
緊接著三、五人也隨聲唱了起來:“地所產者豐且美,俗所習者勤與勞;願以此為基礎,應世界進化之洪潮……”
最後,王至誠、林徽因一同伴唱。
全體師生被激發起來:“唯知行合一方為責,無取乎空論之滔滔,唯積學養氣可致用,無取乎狂熱之呼號。其自邇以行遠,其自卑以登高。愛校、愛鄉、愛國、愛人類,期終達於世界大同之目標。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奮勉乎吾曹,能不奮勉乎吾曹。”
大家個個激情昂揚,嘹亮的歌聲在大海邊回蕩……
王至誠沒有忘記:在東北大學六周年校慶時,張校長將軍偕夫人於鳳至女士進入會場並登台訓話,隨後由教育學院的潘美如指揮服裝整潔列隊於操場上的兩千多學子齊唱《東北大學校歌》。
歌聲嘹亮,聲震天外,表達了東北大學師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共同心聲。
“大家停一下。”王至誠見同學們靜默下來:“今天的活動,主要是瞻仰盤古和黃帝廟,將和馮庸大學等兄弟院校共同感受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魅力;聽一聽林教授和我的講課,看一看大海邊;最後去天橋拜訪弘一法師,聽一聽他的國畫課。”
同學們摩拳擦掌,興致勃勃,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望著王至誠,再看看林徽因老師。
“我們歡迎林教授講課!”王至誠莊嚴地宣布。
林徽因優雅地站了起來,同學們麵麵相覷,都以為是那位戴著眼鏡的斯文老漢林汝助,沒想到是出水芙蓉般的林徽因老師,高興地鼓掌歡迎。
“各位同學,大家看那雪地裡的旗幟。”林徽因指著不遠處一麵黃底藍星、燦爛光輝的飄揚的校旗說,“他們是馮庸大學的學生。除了課堂講授的課程以外,人人都要接受軍事訓練,每日實行強迫運動一小時,即使嚴冬積雪,也要坐臥雪地反複苦練,以增強學生體魄,培養其吃苦耐勞精神。”
大家走了一段路程,在倉頡、黃帝廟前,東北大學與馮庸大學如期而至,如一母同胞的親兄弟揮手致意。
王至誠向東大的同學介紹馮庸:“馮庸畢業於北京中央陸軍第二講武堂,被張校長任命為東北軍空軍司令。前年父親馮德麟去世後,馮庸拿出全部家產創辦大學,任校長兼訓練總監。”
“麵對日本在中國推行奴化教育的嚴峻現實,馮庸提出‘八德八正’,就是要以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武裝青年思想和精神,從而抵製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
馮庸走上前去,向馮庸大學的師生介紹:“這位才貌俱佳的年輕教授,是中國建築師林徽因教授;這位瀟灑俊雅的青年教師,是王羲之的世孫、中國書法家王至誠教授。”
王至誠謙虛地告訴大家:“隻是徒有虛名而已。東北大學書畫班和馮庸大學比起來,剛剛起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馮庸主動和王至誠擁抱在一起,然後說:“我們‘孝悌忠義、工業救國、教育均等’和王兄的書法傳統教育相融,希望王兄代為演講。”
馮庸的熱情和果敢容不得王至誠拒絕,馮庸招呼大家:“走吧,我們去倉頡廟。”
王至誠在馮庸的引導下去瞻仰盤古,所謂的倉頡廟隻剩下一塊石碑。由於剛下過大雪,遊覽者很少,導遊也請了假。馮庸、林徽因一致推薦由王至誠代勞。
王至誠望著大家和圍觀者,自六月入關以來,他還是第一次當著這麼多人,第一次給學生講課。
他激動地用標準的國語講起盤古的故事:“一萬八千年,天高地厚,盤古呼吸之氣化為風,呼吸之聲化作雷,一眨眼閃電劃過天地之間,樂時天空豔陽晴和,愁時天空陰雨連綿……盤古開天辟地,造就萬物,後人尊其為人類祖先。”
“中國盤古聖地,一說位於河南省泌陽縣盤古山,一說位於廣東花都‘南海盤古國’。”王至誠娓娓道來,又帶著大家來到了黃帝廟。
王至誠望著幾塊巨大的石牆:“聽我爺爺講過,這個地方曾是黃帝廟,甲午戰爭期間被倭寇的炮彈摧毀了。”
林徽因講述她的觀點:“這裡是不是黃帝廟,暫時找不到史料。黃帝廟和倉頡廟一樣,中國大地上,都不止一處。”
王至誠接著講道:“黃帝出生何處,又葬於何處,有人說是陝西,有人說是河南,還有人是東北。到底是何方神聖?”
“黃帝就是東北人。”苗可秀同學說。
王至誠從這位同學的話談起,“黃帝是不是東北人並不是問題的關鍵。但黃帝作為中華民族共同始祖和精神圖騰,是曆史發展的結果。”
“中華兒女是炎黃子孫,已經普遍受到全體華人的情感接受和心理認同,具有最大限度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其根源就在這裡。”王至誠和林徽因帶同學們來到倉頡廟,就是讓同學們貼近曆史的身軀,傾聽曆史真實的脈搏,將樸素的膜拜轉換成理性的信仰,最終成為曆史的知音。
喜歡文化英雄聯盟請大家收藏:()文化英雄聯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