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至誠站在莊嚴肅穆的哈爾濱文廟的無字碑前,仔細地搜尋著可能存在的線索。他的目光在碑身每一處角落逡巡,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之處。突然,在無字碑的一個隱蔽角落裡,一張有些破舊的便條映入他的眼簾。
王至誠心跳陡然加快,小心翼翼地將便條取下。上麵的字跡歪歪扭扭,正是日特佐藤鬆本留下的,想起剛才佐藤鬆本遞給他的那張空白的紙條,王至誠不得不佩服佐藤鬆本的狡猾。再看手中便條上的內容如同一記重錘,狠狠砸在他的心頭,要求他與日本合作,前往蘇聯東方大學並打入其內部。
王至誠的眉頭緊緊皺起,眼神中滿是警惕與思索。他深知這背後隱藏著巨大的陰謀,佐藤鬆本絕不會安什麼好心。若是答應,那便會成為賣國求榮的罪人;可若是拒絕,又不知會麵臨怎樣的危險。
此時,周圍的風聲似乎都變得急促起來,像是在催促他做出抉擇。王至誠握緊了手中的便條,心中暗暗發誓,無論如何都不會與敵人同流合汙。他決定將此事告知相關組織,讓大家一起應對這突如其來的危機。
“至誠,剛才去哪了?害得愚兄到處找。”說話的是劉春霖。王至誠迅速收起便條,他知道佐藤鬆本就在不遠處盯著自己,如何向組織請示?他想到了劉春霖。
王至誠陪同劉春霖緩步走向哈爾濱文廟的第二進院落,心中充滿了對這座文化聖殿的敬仰。二進院落的布局顯得更加莊重,四周的檀木雕梁和青磚牆壁散發著古典的韻味,仿佛在訴說著曆史的輝煌。
劉春霖一邊走,一邊和王至誠聊著:“在文廟內,除了剛才我們看到的無字碑,還有碑記和碑誌最為有名。”
王至誠的目光被西南角的《東省特彆區創建文廟碑誌》吸引。這座碑誌高高聳立,銘刻著許多捐款人和參與者的名字,其中就有劉哲等耳熟能詳的人物。王至誠心想:我能不能讓劉哲把情報轉移出去?
劉春霖繼續說道:“哈爾濱文廟的籌建與建設過程中,能夠吸引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外籍人士,實在是一個特殊的曆史現象。原北洋政府教育總長劉哲在這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的參與為文廟的建立增添了不少色彩。”
王至誠點頭表示讚同,心中對劉哲的印象逐漸清晰起來。“1927年4月清明前夕,我回國時,正是劉哲向我推薦了許多傑出的人物,比如厲麟似、蔡元培和陳寅恪等。”王至誠回憶道,聲音中透著一絲感慨。
劉春霖眉頭輕挑,繼續補充道:“劉哲是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他在北京任職期間,將原有的八所國立大學合並為京師大學堂,自兼校長。可惜的是,他的管理風格卻頗受詬病,任人唯親、瞧人臉色,導致不少優秀教師紛紛出走。”
“最令人感到無奈的是,劉哲在應對學生運動時,曾發布新教令,恢複舊教育製度,抵製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傳播。”劉春霖搖搖頭,語氣中透出一絲不滿。
王至誠深吸一口氣,回憶起曆史上的種種事件:“劉哲的作為無疑是對教育的背叛,透過他的行為,我們似乎能看到那段特殊曆史時期中眾多困難與挑戰。”
“沒錯。”劉春霖點頭稱是,“而在1928年,劉哲更是張作霖離京回奉的隨行人員之一,在沈陽皇姑屯事件中幸存下來,讓人對他產生了更多的猜測。”
劉春霖分析道,“然而,這並未阻止他在事後被張學良任命為吉林政法專門學校校長,代替原東省特區工業大學校長張寰湘,升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
王至誠總結道:“我想,這個變化反映了他與張學良之間複雜的關係。在那個動蕩的時代,許多人都在尋找自己的位置,劉哲也不例外。”
兩人在碑誌前駐足,王至誠心中浮現出對曆史的深思。“看似一塊石碑,卻承載了那麼多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它不僅僅是文廟的見證,也是曆史的見證。”
劉春霖微微一笑,目光透過碑誌向遠方望去。“無論是劉哲,還是其他參與者,他們都在為這座文化聖殿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儘管有時他們的動機和手段令人存疑,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所參與的曆史進程是值得銘記的。”
隨著談話的深入,王至誠和劉春霖的視野也逐漸拓寬,仿佛在這座文廟中,他們不僅是在追尋曆史的痕跡,更是在探尋文化的本源與未來的方向。還有一個任務,讓劉哲幫助自己。
正當王至誠和劉春霖向第二進院落東南角走去時,意外碰上了劉哲。劉哲,1880年生於吉林永吉,字敬輿,身上散發著一股文化人的氣質。他畢業於北京大學師範科和北京政法大學堂,曾在多個重要崗位上任職,涉及政治、教育等領域,書香氣息與官場風雲交織在他的身上。
“王先生,劉狀元,今天在這裡真是巧遇。”劉哲微笑著走過來,主動與劉春霖攀談起來。他在王至誠和劉春霖之間遊刃有餘,顯得從容而自然,“我今天帶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部分學生來文廟參觀,希望你們能幫個忙,王先生能否做導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王至誠心中有些猶豫,畢竟對文廟的了解仍顯得不夠深入,便以對此地生疏為由婉言拒絕。沒想到劉哲卻笑著說:“剛才您和劉狀元討論無字碑的時候,我也在旁偷聽了。”
王至誠心中一動,想起兩年前回國時,正是劉哲的推薦讓他結識了許多傑出的人物,目前劉哲主動邀我做導遊,或許能夠從同學中找到轉移情報的人。
“哈工大有‘工程師’的搖籃,卑職能為貴校第一任中國校長效力,求之不得,求之不得。”王至誠激動地握住劉哲的手,充滿敬意地說道。
劉春霖則在一旁補充道:“不過學校從1920年創建起,第一任校長應是宋小濂,宋小濂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王至誠若有所思,劉春霖繼續介紹道:“宋小濂,字友梅、鐵梅,是吉林省雙陽縣人。他工詩善書,曾被譽為‘吉林三傑’之一。他在俄國十月革命後曾任中東鐵路督辦,創建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這也是哈工大的前身。”
“可惜,宋小濂事功有成,謗亦隨之,最終辭職回京。”劉春霖說著,眼中流露出對曆史滄桑的感慨。
劉哲對此似乎並不太在意,隻是問王至誠:“你在東北大學好好的,為何又跑到哈爾濱來了?”
王至誠如實說道:“我接到漢卿的函電,想在文廟或哈工大籌備一所國學大學。”
劉哲沒有正麵回答,隻是微微一笑:“沒想到今天能見到你在這裡給學生講課。”說著,他朝身後的學生招手,示意他們過來。
喜歡文化英雄聯盟請大家收藏:()文化英雄聯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