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敵軍堅固據點的圍困與消耗戰方案初稿形成後,研究室並未急於上報。吳主任和李雲龍都清楚,這份立足於長期鬥爭、看似“消極”卻極具攻擊性的方案,與以往強調集中兵力殲敵有生力量的思路有較大不同,必須要有充分的論證和儘可能具體的細節支撐,才能說服前指首長采納。
礦洞內的研究工作進入了更加精細、瑣碎的階段。方案被拆解成數個核心組成部分,由不同的研究小組負責深化。
冷槍冷炮小組的戰術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李雲龍親自牽頭,與幾位從部隊抽調來的、有豐富實戰經驗的老射手和迫擊炮排長臨時請來當顧問)一起,深入研究狙擊陣地的選擇、偽裝、射界規劃、彈藥節約、目標優先級判定以及雙人小組的協同。他們甚至開始嘗試繪製簡單的射表和環境影響因素對照表如風速、光線),雖然簡陋,卻是一種將經驗轉化為可傳授知識的嘗試。
襲擾作戰的策劃則更加複雜。需要研究不同據點的敵軍活動規律、哨位布置、探照燈盲區,設計多套襲擾模式佯攻、真打、聲東擊西),製定詳細的接敵、交戰、撤離路線和預案,甚至考慮到如何利用夜色、地形和簡易器材製造更大的動靜和心理威懾。
最複雜的莫過於“圍點打援”的預案。這需要綜合分析整個戰區的敵軍布防、機動路線、增援反應速度,預設多個可能的伏擊戰場,並詳細計算需要投入的兵力、火力,以及如何與圍困部隊協同。大量的地圖作業、兵棋推演和數據計算使得負責這一塊的參謀們徹夜不眠。
李雲龍像一塊巨大的海綿,瘋狂吸收著各方麵的知識,同時又像一個高速運轉的處理器,將來自前線零散的經驗、顧問們的專業技巧、參謀們的理論分析以及自己來自未來的模糊概念,不斷地整合、提煉、再輸出。他說話依然粗聲大氣,時常罵娘,但提出的建議卻越來越精準、務實。
“這個狙擊點不行!視野是好,但撤退路線太單一,容易被炮火覆蓋!換這個窪地,側麵有巨石遮擋,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襲擾分隊帶那麼多手榴彈乾嘛?負重太大影響機動!每人兩顆就夠了,主要是製造混亂,不是去攻堅!”“打伏擊不能光想著地形好!要算算敵人增援部隊的火力!沒有三倍以上的兵力優勢和至少兩門迫擊炮掩護,這個口子不能開!”
他的權威在這一次次的討論和決策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來。就連那些科班出身的參謀,也不得不佩服他對戰場那種近乎本能的敏銳洞察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狠辣角度。
期間,前指傳來命令,要求研究室選派精乾人員,結合已有方案,前往幾個重點對峙區域的前沿觀察所和部隊駐地,進行實地勘察和試點指導。目的是驗證方案的可行性,並收集第一手反饋。
吳主任本想親自去,但總部有會議離不開。他看向李雲龍:“老李,你的腿……要不讓老劉帶隊去?”
李雲龍一聽就急了,猛地站起來,傷腿一陣刺痛讓他齜牙咧嘴,卻毫不在乎:“不行!老子必須去!紙上談兵終覺淺!不去親眼看看,怎麼知道咱們琢磨的東西對不對路?腿沒事,拄拐能走!”
最終,由李雲龍帶隊,加上兩名資深參謀和一名通訊兵,組成了一個精乾的小組,搭乘一輛吉普車,冒著冷冽的春風和不時出現的敵軍偵察機,前往最靠近前線的一個團指揮所。
此行讓李雲龍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紙上得來終覺淺”。在地圖上隻是一個等高線符號的小山頭,實地看去卻可能是控製一大片區域的關鍵製高點;圖紙上標出的理想伏擊路線,可能因為一道不起眼的衝溝或一片雷區而根本無法使用;計算中認為足夠的炮兵支援,在實際地形中可能因為射界阻擋而大打折扣。
他們深入到最前沿的步兵連隊,甚至爬到了離敵軍據點隻有幾百米的觀察所。通過望遠鏡,李雲龍清晰地看到了那些“堅硬的釘子”:鋼筋混凝土的炮堡、蛛網般的鐵絲網、不時晃動的敵軍身影以及冰冷的炮管。他也看到了戰士們如何在極其艱苦和危險的環境下,與敵人進行著無聲的較量——搶修工事、運輸物資、躲避冷炮。
他與一線的連長、排長、甚至班長、老兵們座談,聽他們講如何用土辦法對付敵人的探照燈,如何判斷敵軍炮擊的規律,如何用有限的彈藥取得最大的戰果。這些鮮活的經驗,極大地豐富和修正了研究室裡的方案。
他也將初步的冷槍冷炮和襲擾思路與基層指揮員探討,聽取他們的意見和顧慮。“首長,這冷槍好是好,可神槍手難培養啊,子彈也金貴!”“夜間襲擾?咱們戰士白天修工事、防炮擊,晚上再出去,太疲勞了,容易出事。”“圍點打援?咱們兵力本來就不足,再分兵圍困和打援,會不會兩頭落空?”
這些問題尖銳而現實,讓李雲龍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任何戰術方案的落地,都必須充分考慮部隊的實際情況和承受能力。他一邊解釋、調整方案,一邊將這些寶貴的反饋仔細記錄下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試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一個連隊,按照研究室提供的要點改進了狙擊陣地和偽裝後,三天內冷槍殲敵數字明顯上升,自身無一傷亡。一次小規模的夜間襲擾,成功引爆了敵軍陣地前的一個彈藥臨時堆放點,造成了混亂。成功的案例雖然小,卻極大地鼓舞了部隊的信心,也驗證了方案的基本方向是正確的。
十幾天後,李雲龍小組風塵仆仆地返回礦洞。帶回來的不僅是更加黝黑消瘦的麵龐和滿身的泥土,更是幾大本密密麻麻的筆記、草圖和對原有方案的數十處修改意見。
研究室再次忙碌起來,根據實地反饋對方案進行最後的修訂和完善。最終形成的報告,厚度增加了近一倍,但內容更加紮實,考慮更加周全,幾乎每一頁都浸透著前線的泥土氣息和戰士們的智慧。
報告上呈後,很快得到了前指的批複。原則同意試行,並選定幾個區域作為重點實踐區,要求研究室持續跟蹤指導,並及時總結上報經驗。
消息傳來,礦洞內一片歡騰。這是對他們數月來辛勤工作的最大肯定。
李雲龍卻顯得很平靜。他拄著拐,站在礦洞口,望著遠方依稀的炮火閃光。經過這次前沿之行,他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戰爭的最終解決,靠的是那些在泥濘戰壕裡、在冰冷炮位上的普通士兵。他們研究室所能做的,隻是為他們多提供一種方法,多創造一點機會,多減少一些傷亡。
他不再僅僅是一個提出奇思妙想的“點子王”,而是真正開始理解作為一個戰略或戰術策劃者所肩負的沉重責任——他的每一個建議,都可能決定著成千上萬人的生死。
“磨刀不誤砍柴工。”他喃喃自語,仿佛是對自己說,又仿佛是對遠方戰線上的兄弟們說,“咱們這刀,得磨得快快的,還得用對了地方才行。”
新的方案就像一把剛剛經過精心淬火和打磨的戰刀,即將投入實戰的熔爐中接受最終的檢驗。而李雲龍,也在這不斷的思考、實踐、總結中,完成著從一名優秀戰術指揮員到一名具備戰略視野的軍事參謀人員的關鍵蛻變。他知道,這場戰爭,以及他在這場戰爭中的角色,還遠未到結束的時候。
喜歡烽火涅盤:鐵血將軍李雲龍請大家收藏:()烽火涅盤:鐵血將軍李雲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