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洪流時刻》
楔子:沂河在咆哮
2012年7月21日,大暑後的第四天。蒙陰縣氣象局連續發布暴雨紅色預警,沂河水位突破警戒線。於風軍站在萬噸氣調庫的監控室裡,望著屏幕上跳動的水位數據,手指在"將軍"煙盒上敲出急促的鼓點。窗外,鉛灰色的雲團正從蒙山主峰壓下來,像一頭饑餓的巨獸張開血盆大口。
第一節:午夜警報
淩晨兩點,閃電劈開天幕。我被手機震動驚醒,屏幕上跳出於哥的短信:"速來冷庫!"衝進暴雨中時,褲腿瞬間被泥水浸透。冷庫大院裡,叉車正在搬運沙袋,車燈刺破雨幕,照見防洪堤外泛著白沫的旺莊水。老周光著腳站在齊膝深的水裡,正用鐵鍬加固堤壩:"水位一小時漲了半米!"
第二節:果農的諾亞方舟
三點十五分,冷庫供電中斷。應急燈亮起的瞬間,於哥的藍工裝在慘白的燈光下泛著冷光。"啟動備用發電機!"他的吼聲混著雨聲,"老張帶二十人守東牆,老周看住排水口!"黑暗中,果農們自發組成人牆,用三輪車、木板甚至自家的門板搭建臨時防洪堤。婦女主任王嬸帶著二十個婦女,把成箱的蜜桃往二樓搬運,高跟鞋在積水裡濺起朵朵泥花。
第三節:冷庫保衛戰
四點零七分,東牆出現管湧。於哥抓起手電筒衝過去,光束裡是翻湧的泥漿。"快拿被!"他撕開上衣塞進裂縫,老張帶著五個壯漢跳進水裡,用身體堵住缺口。此時,漢斯從德國寄來的防汛手冊正在辦公室被雨水浸泡,而果農們用的是世代相傳的土辦法——用麥秸和麻繩編織堵漏網。
第四節:洪流中的星光
五點三十分,水位漲到臨界點。冷庫頂部的應急燈突然熄滅,黑暗中傳來孩子的哭聲。"都彆怕!"老周的煙袋鍋在雨中明明滅滅,"當年咱爺爺輩修大寨田,比這難的都挺過了!"不知誰點燃了火把,漸漸連成一片,在暴雨中形成一條金色的長龍。我看見王嬸用雨衣裹著發燒的孫子,卻還在指揮婦女們轉移最後一批黃桃。
第五節:黎明前的彩虹
六點五十分,雨勢漸弱。於哥站在齊胸深的水裡,用對講機呼叫救援:"這裡是崮鑫果業,請求支援!"他的藍工裝早已看不出顏色,頭發上掛著水草。當第一輛衝鋒舟破浪而來時,果農們自發排成兩列,用肩膀扛起老人和孩子。老周的老伴抱著兩箱桃子不肯上船:"這是給孫子買奶粉的錢!"
第六節:劫後餘韻
中午十二點,水位開始回落。冷庫大院裡,被泡壞的桃子堆成小山,散發著甜膩的腐臭味。於哥蹲在地上,用袖子擦拭著被洪水泡過的收購賬本,泛黃的紙頁上,果農們的欠款記錄洇成一片模糊的墨團。突然,老周的兒子小周開著鏟車過來,車鬥裡裝著從自家地裡搶收的三十箱蜜桃:"於叔,這是給冷庫補貨的。"
尾聲:洪水退去後的星空
黃昏時分,雨過天晴。蒙陰平原的天空被洗得湛藍,冷庫銀色的罐體在夕陽下泛著柔和的光。於哥帶著我們清理廢墟時,發現了被洪水衝垮的防洪堤上,果農們用紅漆寫的語:"冷庫在,希望就在!"夜幕降臨時,星空重新布滿穹頂,銀河倒映在退去的洪水中,仿佛在訴說這場人與自然的較量。
此刻,濟南的物流公司正在調度救災物資,北京新發地市場的批發商自發組織捐款,而蒙陰果農們又開始在泥水裡補種桃苗。於風軍站在冷庫前,摸出最後一支"將軍"香煙點燃,煙霧中浮現出那些在洪水中並肩作戰的身影——老周的煙袋鍋、王嬸的高跟鞋、小周的鏟車,還有無數雙在黑暗中傳遞沙袋的粗糙手掌。這些平凡的勞動者,用最樸素的方式詮釋了中國果業的脊梁。
洪水中的脊梁:蒙陰果農的堅守與希望
2012年,中國大地在風雨中砥礪前行。這一年,神舟九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並與天宮一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景海鵬、劉旺和我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組成飛行乘組,完成了一係列空間科學實驗,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階段性勝利;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作家,讓世界感受到中國文學的獨特魅力;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了方向。然而,這一年的夏天,一場罕見的大洪水,也給多個地區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暴雨如注,連續七天七夜的傾盆大雨,讓蒙陰縣的河流水位急劇上漲。渾濁的洪水裹挾著泥沙、樹枝,如同猛獸般咆哮著衝向下遊。於風軍站在冷庫頂層,看著遠處被洪水吞噬的桃林,眉頭擰成了疙瘩。曾經鬱鬱蔥蔥的果園,此刻隻剩樹梢在洪水中時隱時現,宛如一片汪洋中的孤島。
果農老周赤著腳,在齊腰深的洪水中艱難前行。他的煙袋鍋早已不知去向,頭發和衣服被雨水澆得透濕,臉上滿是焦急與心疼。“我的桃樹啊!”他哽咽著,伸手想要抓住一棵被洪水衝得搖搖欲墜的桃樹,卻隻摸到了一把渾濁的泥水。這片桃林,是他全家的希望,傾注了他十幾年的心血,如今卻在洪水中毀於一旦。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王嬸穿著早已沾滿泥水的高跟鞋,在積水中深一腳淺一腳地奔跑。她顧不上磨破的腳後跟,挨家挨戶地通知果農轉移。“快!洪水要漫過來了,先保命!”她的聲音嘶啞,卻透著不容置疑的堅定。儘管自己家中也遭了災,但她始終把鄉親們的安危放在首位。
小周開著鏟車,在泥濘的道路上穿梭。他不斷往返於被洪水圍困的村莊和安全地帶,幫助轉移老人和孩子。鏟車的輪胎在泥水中打滑,車身劇烈搖晃,但他沒有絲毫退縮。“抓緊了!”每一次接送,他都大聲提醒著車上的村民,眼神中滿是堅毅。
洪水退去後,蒙陰縣一片狼藉。道路被衝毀,房屋倒塌,果園裡堆積著厚厚的淤泥和雜物。但蒙陰果農們沒有被災難打倒,他們擦乾眼淚,拿起工具,開始了艱難的災後重建。
天還沒亮,果園裡就響起了鋤頭與泥土碰撞的聲音。果農們彎著腰,一點一點地清理著果園裡的淤泥和斷枝。汗水混著泥水,順著他們的臉頰流下,浸濕了衣衫。“這棵樹還有救!”老周小心翼翼地扶正一棵被洪水衝歪的桃樹,用麻繩和木樁將它固定好,“隻要根還在,咱們就有希望!”
於風軍站在冷庫前,看著忙碌的果農們,心中滿是感動與敬佩。他摸出最後一支“將軍”香煙點燃,煙霧在潮濕的空氣中彌漫。眼前不斷浮現出那些在洪水中並肩作戰的身影,每一個畫麵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這些平凡的勞動者,用自己的雙手和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擔,守護著家園。
在補種桃苗的過程中,困難重重。泥濘的土地讓挖坑變得異常艱難,果農們的雙手磨出了血泡,卻依然咬牙堅持。“多栽一棵,就多一份希望。”一位年輕的果農說道,他的眼神中透著倔強和對未來的憧憬。他們相互鼓勵,相互幫助,在這片被洪水肆虐過的土地上,種下一棵棵充滿希望的桃苗。
與此同時,濟南的物流公司正緊張地調度著救災物資。卡車一輛接一輛地駛出倉庫,滿載著食品、飲用水和生活用品,駛向受災地區。北京新發地市場的批發商們自發組織捐款,他們紛紛伸出援手,為蒙陰果農籌集重建資金。這些來自四麵八方的支援,讓蒙陰果農們感受到了溫暖和力量。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蒙陰縣漸漸恢複了生機。新補種的桃苗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抽出了嫩綠的新芽。果農們看著這些充滿生機的幼苗,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他們知道,隻要有信念,有雙手,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於風軍望著重新煥發生機的果園,心中充滿了感慨。這場洪水,不僅沒有擊垮蒙陰果農,反而讓他們更加團結,更加堅強。那些在洪水中並肩作戰的日子,那些平凡勞動者用汗水和淚水書寫的故事,將永遠銘記在每個人的心中,成為中國果業發展曆程中最動人的篇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果農在希望的田野上繼續耕耘,追逐夢想。
喜歡崮影人生一位殘疾者的27年突圍請大家收藏:()崮影人生一位殘疾者的27年突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