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yp區,常順先花了三天的時間,把這邊的拆遷區都逛了一遍。
比如說五角場周邊,黃興路、寧國路附近,中山北二路附近,隆昌路附近等。
哪個地方有廢品收購站,他都記了下來。
另外發了名片,又認識了不少負責拆遷房子的工人、同樣是騎著三輪車回收廢品的老板等。
當然,並不是白逛,遇到這些人,聯係業務時,有東西他順便也購買了。
特彆是廢品收購站,除了買東西,他還選了不少舊書。
購買的東西,除了普通的,他隨緣也買到了兩樣精品。
一個是木頭製作的提梁食盒,另外一件是粉彩罐。
木頭製作的提梁食盒,整體長方形,有六層,是漆木器,表麵有“漆金”工藝。
工藝的圖案為花卉、山水、樓閣、人物故事。
提梁食盒的年代是清代,這件物品周邊嵌有銅片,保存的很好。
粉彩罐高度約20公分,福壽題材,麵上畫著的圖案是鬆鶴、壽星、童子以及蝙蝠,年份是民國時期。
這個罐子,隻是在看見它的第一眼時,常順個人就比較喜歡。
雖然沒有底款,但他覺得畫這罐子圖案的人,一定是一位名家或者說是很有境界、畫工不比名家差的人。
畢竟畫的特彆好。
19號的上午,考慮到很久沒去拆遷區那些搬走了的住戶家掃蕩查看物品,經過這三天的觀察、比較,他來到了五角場附近的一處單位家屬住宅樓。
可能是為了配合搬遷工作,所以這裡的住戶,搬遷的進度比其它地方都快。
還沒搬走的人,最多隻剩下了五分之一左右。
拆遷,說本質,其實就是讓搬遷戶富起來,讓他們居住環境變得更好,也讓各行各業的人間接的都能獲得收入。
不論你信與不信,承不承認,房子被征收了的人,比那些沒有搬遷的人,普遍都要過得更好。
這片區域的房子,大多是三層樓、四層樓,最高的也就五層樓。
房子的建築年代是六七十年代。
或許是大多數住戶都搬走了,也或者是為了證明拆遷進度快,單位小區的大鐵門已經不複存在。
地麵上到處能看見被打碎的壇子、罐子的殘片,扔掉的舊衣服、鞋子、襪子,被敲碎的玻璃片、窗戶的木頭碎屑以及其它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等。
常順走進大門後,就近找了一戶門窗被砸,人搬走了的住戶家,直接走了進去。
這裡是一樓,剛進門,他就看見了一個老實木櫃子放在了房子的大廳裡。
櫃子高度約一米四,麵上放有一些酒瓶、茶葉盒、罐頭瓶子、玻璃杯、茶杯子等物品。
實木櫃子的年份看上去很早,至少也是六七十年代。
他比較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在拆遷區那些搬遷了的住戶家裡翻老箱子、老櫃子、老抽屜。
尋找一些有收藏價值的老物件。
看見有老櫃子,一會兒怎麼的都要過去仔細查看一番。
往地麵看了一眼,地麵上也是東西眾多,有舊鞋子、舊皮包、一些兒童玩具、被敲碎的馬口窯罐子殘片、圓珠筆、老蠟燭、其它一些彆人搬家沒有帶走的生活用品等。
看了看牆麵,牆麵上或是掛著的或是貼著的,也有物品。
掛著的有一串紅辣椒,一串麻繩、一個草帽、幾個塑料袋、一幅掛曆等。
紅辣椒並不是真的,而是裝飾品。
貼著的有小孩子的獎狀、地圖以及九十年代的明星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