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高貴鄉公上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447章 高貴鄉公上(1 / 1)

舞陽忠武侯司馬師病情嚴重,回到許昌,留下中郎將參軍事賈充監督各路軍事。賈充是賈逵的兒子。

衛將軍司馬昭從洛陽趕來探望司馬師,司馬師就讓司馬昭統領各路軍隊。辛亥日,司馬師在許昌去世。中書侍郎鐘會一直跟著司馬師,掌管機密事務。朝廷下詔給尚書傅嘏,說東南地區剛剛平定,暫時讓衛將軍司馬昭留在許昌,作為內外的後援,讓傅嘏率領各路軍隊返回。鐘會和傅嘏商量後,讓傅嘏上表,然後就和司馬昭一起出發,回到洛水南岸駐紮。二月丁巳日,朝廷下詔任命司馬昭為大將軍、錄尚書事。鐘會從此常常露出驕傲自負的神色,傅嘏告誡他說:“你誌向遠大,但要成就勳業可不容易,能不謹慎點嗎!”

吳國的孫峻聽說諸葛誕已經占據壽春,就帶兵回去了。任命文欽為都護、鎮北大將軍、幽州牧。

三月,立卞氏為皇後,宣布大赦天下。卞皇後是武宣皇後弟弟卞秉的曾孫女。

秋天七月,吳國將軍孫儀、張怡、林恂密謀刺殺孫峻,沒有成功,幾十人因此喪命。全公主在孫峻麵前誣陷朱公主,說她“和孫儀是同謀”。孫峻就把朱公主殺了。

孫峻讓衛尉馮朝去修建廣陵城,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滿朝官員沒人敢說話,隻有滕胤勸阻,孫峻不聽,最後工程也沒修成。

蜀漢的薑維又提議出兵,征西大將軍張翼在朝堂上反對,他覺得:“咱們國家小,百姓也勞累,不適合老是打仗。”薑維不聽,帶著車騎將軍夏侯霸和張翼一起出征。八月,薑維率領幾萬人到達枹罕,向狄道進發。

征西將軍陳泰命令雍州刺史王經進駐狄道,等陳泰的軍隊到了,東西兩邊合兵一處再前進。陳泰的軍隊駐紮在陳倉,王經統領的各路軍隊在故關和蜀漢軍隊交戰,戰況不利,王經就渡過了洮水。陳泰覺得王經不堅守狄道,肯定會出變故,就率領各路軍隊去支援。這時候王經已經和薑維在洮西交戰,被打得大敗,帶著一萬多人退回狄道城堅守,其他的人都逃散了,戰死的人數以萬計。張翼對薑維說:“可以停下來了,不適合再前進,再進可能就毀了這大好戰功,那就畫蛇添足了。”薑維聽了特彆生氣,還是繼續進軍包圍了狄道。

辛未日,朝廷下詔讓長水校尉鄧艾代理安西將軍,和陳泰合力抵禦薑維。戊辰日,又讓太尉司馬孚作為後援。陳泰進軍到隴西,將領們都說:“王經剛吃了敗仗,敵人兵力強盛,將軍您帶著臨時拚湊的軍隊,又是在王經戰敗之後去,麵對敵人乘勝而來的鋒芒,恐怕不行啊。古人說:‘被蝮蛇咬了手,壯士就要砍掉手腕。’《孫子兵法》也說:‘有的仗不能打,有的地方不能守。’這是因為舍棄小的才能保全大的。咱們不如占據險要地勢自保,觀察敵人的破綻,等他們疲憊了,再去救援,這才是好計策。”陳泰說:“薑維帶著輕裝部隊深入,就是想在平原上和咱們一決高下,求一場戰鬥的勝利。王經本應該高築壁壘、深挖壕溝,挫敗他們的銳氣,現在卻和薑維交戰,讓敵人得逞了。王經戰敗逃走後,薑維要是憑借戰勝的威風,向東進軍,占據櫟陽儲存的糧食,放縱士兵收納降兵,招攬羌人、胡人,向東爭奪關隴地區,發文書到四個郡,這是咱們不願意看到的。可現在他卻帶著乘勝的軍隊,在堅固的城下受挫,讓士氣正盛的士兵,在這兒耗儘力量送命,攻守的形勢不同,客軍和主軍的情況也不一樣。兵書上說:‘製造攻城的大盾和攻城車,得三個月才能完成,構築攻城的土山又得三個月才能結束。’這對輕裝遠道而來的軍隊可不利。現在薑維孤軍深入,糧食供應不上,正是咱們迅速進軍打敗敵人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的迅雷不及掩耳,是自然的形勢。洮水環繞在城外,薑維他們在裡麵,現在咱們占據高處有利地形,俯瞰他們的要害部位,不打仗他們也得逃走。敵人不能放縱,包圍也不能太久,你們怎麼還這麼說呢!”於是陳泰進軍,翻越了高城嶺,悄悄行軍,夜裡到了狄道東南的高山上,到處舉起烽火,吹響鼓角。狄道城中的將士看到救兵來了,都激動得跳起來。薑維沒想到救兵突然趕到,沿著山路急忙來進攻,陳泰與他交戰,薑維敗退。陳泰帶兵揚言要截斷薑維的退路,薑維害怕了。九月甲辰日,薑維逃走,狄道城中的將士這才得以出城。王經感歎說:“糧食都不夠吃十天了,要不是救兵來得快,全城都得被屠殺,整個州都得淪陷!”陳泰慰勞將士,先後把他們遣返回去,重新安排軍隊防守,還修整城壘,之後回到上邽駐紮。

陳泰每次遇到一方有戰事,總是不聲張,以免擾動天下,所以很少向朝廷奏事,傳遞文書也不超過六百裡加急。大將軍司馬昭說:“陳征西沉著勇敢,又能果斷決策,肩負著一方統帥的重任,救援快淪陷的城池,卻不請求增兵,還很少上奏事務,肯定是有把握打敗敵人。都督大將就應該這樣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薑維退兵,駐紮在鐘提。

當初,吳大帝沒有建立太廟,因為他父親孫堅曾經做過長沙太守,就在臨湘建了座廟,讓太守去祭祀就行了。冬天十二月,才開始在建業修建太廟,尊吳大帝為太祖。

【內核解讀】

這段史料聚焦於三國中後期的權力更迭與軍事交鋒,生動展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方在政治博弈、軍事決策與內部治理中的複雜麵貌,其中的人物選擇與曆史細節至今仍具啟示意義。

曹魏:權臣接力與權力穩固的政治智慧

司馬師病重之際的權力交接,堪稱魏晉禪代進程中的關鍵節點。他留賈充監軍、命司馬昭總統諸軍,通過親信布局與直接授權,為家族權力傳承築牢根基。賈充作為將門之後賈逵之子)的身份,既體現了門閥政治下的人才任用邏輯,也暗示了司馬氏對軍權的嚴格把控。

而鐘會與傅嘏的“矯詔”之舉,更顯政治博弈的微妙。麵對朝廷“留昭屯許昌”的詔令,二人通過“表上輒發”的操作,強行將司馬昭帶回權力中心洛陽,最終促成其“大將軍、錄尚書事”的職位任命。這一過程暴露了曹魏皇權的空心化——朝廷詔令已難敵權臣勢力,而鐘會“自矜之色”與傅嘏“誌大其量”的告誡,則預示了這位天才謀士日後的悲劇伏筆。

陳泰在狄道之戰中的表現,則展現了曹魏軍事體係的韌性。麵對王經慘敗後的危局,他力排眾議,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救援,既精準把握了薑維孤軍深入、糧穀不繼的弱點,又運用烽火鼓角的心理戰提振士氣。其“希簡上事,驛書不過六百裡”的行事風格,更體現了成熟將領的擔當——不依賴虛張聲勢,而以實際戰績穩固防線,這也難怪司馬昭會將其視為“都督大將”的典範。

蜀漢:黷武困局與戰略短視的雙重困境

薑維的洮西之戰,成為蜀漢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儘管他憑借軍事才能取得洮西大捷,但張翼“國小民勞,不宜黷武”的勸諫與“畫蛇添足”的警告,直擊蜀漢國力的致命短板。蜀漢偏居益州,人口與資源遠遜曹魏,薑維卻堅持“九伐中原”,這種不顧民生的軍事冒險,本質上是將政權命運押注於軍事奇跡。

從戰術層麵看,薑維在大勝後執意圍攻狄道,犯了經典的軍事冒進錯誤。他忽視了“孤軍遠僑,糧穀不繼”的致命缺陷,也低估了曹魏援軍的反應速度,最終在陳泰、鄧艾的聯合反擊下功虧一簣。這場失敗不僅損失了寶貴的有生力量,更動搖了蜀漢軍民對北伐的信心,為日後的覆滅埋下隱患。張翼作為主戰派將領卻反對冒進,反襯出薑維戰略決策的獨斷專行——當軍事行動脫離現實國力與集體智慧,再輝煌的戰術勝利也難以轉化為戰略優勢。

東吳:內部傾軋與治理失序的衰敗軌跡

孫峻掌權時期的東吳,深陷內部鬥爭的泥潭。孫儀等人的謀殺未遂案引發數十人慘死,全公主借機誣陷朱公主致死,暴露了宗室與外戚間的殘酷傾軋。這種無休止的內耗,嚴重消耗了東吳的政治資源,使其難以形成穩定的統治核心。

而廣陵築城的失敗,則體現了權臣專斷的治理弊端。孫峻不顧“功費甚眾”的現實,拒絕滕胤的諫止,最終“功卒不成”,既浪費了民力財力,又損害了朝廷威信。這種“舉朝莫敢言”的政治氛圍,與曹魏朝堂的建言風氣形成鮮明對比,揭示了東吳政權缺乏有效製衡機製的致命缺陷。

此外,孫權生前“不立太廟”到孫峻時期“始作太廟於建業”的轉變,表麵是禮製完善,實則反映了東吳皇權合法性的焦慮。通過尊孫權為“太祖”,試圖以宗法祭祀強化統治正當性,但在內部紛爭不斷的現實麵前,這種儀式性的努力終究難以挽回政權的頹勢。

曆史啟示:權力、戰略與治理的永恒命題

這段曆史揭示了三個核心規律:其一,權力傳承需要製度設計與人心凝聚的雙重保障,司馬氏通過軍權控製與人才任用穩固地位,而東吳因內鬥失勢,正反案例印證了“治內方能安外”的政治鐵律;其二,軍事決策必須與國力相匹配,薑維的悲劇證明,脫離現實的戰略野心終將反噬自身,而陳泰的成功則彰顯了審時度勢、精準打擊的軍事智慧;其三,治理效能取決於製衡機製與納諫胸懷,曹魏因有陳泰、鄧艾等務實派支撐而續命,蜀漢、東吳則因專斷與內耗加速衰敗。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這段時期的三國博弈,本質上是不同政治模式的競爭:曹魏通過吸納門閥士族、完善軍事體係實現穩定過渡,蜀漢因理想主義的戰略透支走向末路,東吳則在宗室紛爭中耗儘活力。這些曆史經驗,至今仍在提醒我們:無論政權還是組織,唯有平衡理想與現實、兼顧效率與公平,才能在複雜博弈中屹立不倒。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一拳轟穿避難所 大秦:開局救始皇,手握人皇幡鎮天下 嬌嬌小撩精太軟,糙漢頂不住了 快穿:禁欲教官掐腰陪我玩轉三界 靈未央 鬥羅:收徒成神從截胡朱竹清開始 冒充太傅寡嫂後,他硬要兼祧兩房 攻略男配的正確方法 封界 靈墨踏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