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周紀五 赧王下_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2章 周紀五 赧王下(1 / 1)

戰國風雲:權力、抉擇與戰爭的激烈碰撞

秦王立兒子安國君為太子。

秦國攻打趙國,拿下了三座城。趙王剛即位,由太後掌權。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人說:“必須讓長安君來做人質。”太後不同意,齊國也就不出兵。趙國大臣們極力勸諫,太後直接對身邊的人說:“誰要是再提讓長安君去做人質,我老太婆一定吐他一臉!”這時,左師觸龍求見太後。太後氣呼呼地等著他進來。觸龍慢慢小步快走,入座後,自己先謝罪說:“老臣我腳有毛病,很久沒能來拜見太後了,私下裡我一直原諒自己。但又擔心太後身體有什麼不舒服,所以就想來看看太後。”太後說:“我隻能靠坐輦車行動了。”觸龍又問:“太後吃飯沒減少吧?”太後回答:“就靠喝點粥維持。”太後臉上不太和善的表情稍微緩和了些。

觸龍接著說:“老臣我有個小兒子叫舒祺,沒什麼出息。我年紀大了,心裡特彆疼愛他。我想讓他補個黑衣衛士的缺,來保衛王宮,所以冒著死罪來跟太後說這事!”太後說:“行啊。他多大了?”觸龍回答:“十五歲了。雖然還小,但我想趁我還沒死,把他托付好。”太後問:“你們男人也這麼疼小兒子啊?”觸龍回答:“比女人還疼呢。”太後笑著說:“女人疼起來才更厲害。”觸龍說:“老臣私下覺得您疼愛燕後超過疼愛長安君。”太後說:“你說錯了,我疼長安君比疼燕後厲害多了。”觸龍說:“父母疼愛子女,都會為他們做長遠打算。您送燕後出嫁的時候,拉著她的腳後跟哭,想到她要遠嫁,心裡實在哀傷。她走了以後,您不是不想她,祭祀的時候還會禱告說:‘千萬彆讓她回來!’這難道不是為她做長遠打算,希望她子孫能相繼做燕王嗎?”太後說:“是這樣。”觸龍又問:“從現在往前數三代,趙王的那些子孫被封侯的,他們的後代現在還有在位的嗎?”太後回答:“沒有了。”觸龍說:“這就是近的災禍落到自己身上,遠的落到子孫身上。難道是君主的子孫被封侯就不好嗎?其實是因為他們地位尊貴卻沒有功勞,俸祿豐厚卻沒有付出,還擁有很多貴重的器物。現在您讓長安君地位尊貴,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很多貴重器物,卻不讓他趁現在為國家立功。一旦您去世,長安君靠什麼在趙國立足呢?”太後說:“行,聽你的,隨你怎麼安排他!”於是就給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車,送他去齊國做人質。齊國這才出兵,秦國軍隊就撤退了。

齊國的安平君田單率領趙國軍隊去攻打燕國,拿下了中陽;又去攻打韓國,占領了注城。

齊襄王去世,兒子田建繼位。田建年紀小,國家大事都由君王後決斷。

赧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64年,丁酉年,秦國的武安君白起攻打韓國,攻克九座城,斬殺五萬人。

這一年,田單擔任趙國相國。

赧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63年,戊戌年,秦國的武安君白起又去攻打韓國,奪取了南陽;還攻打太行道,把這條路截斷了。

楚頃襄王生病了,病情嚴重。黃歇對應侯範雎說:“現在楚王病得厲害,恐怕好不了了。秦國不如送楚國太子回去。太子要是能繼位,一定會非常感激秦國,對您這個相國的感恩之情也會無窮無儘,這樣既能和友好國家保持親密關係,又能得到一個大國未來君主的感激。要是不送回去,太子在鹹陽就隻是個普通百姓。楚國要是另立君主,肯定不會再侍奉秦國,這樣就失去了一個友好國家,還斷絕了與大國的和睦關係,這可不是好辦法。”應侯把這話告訴了秦王。秦王說:“先讓太子的老師去探探楚王的病情,回來後再做打算。”黃歇和太子商量說:“秦國扣留太子,是想從中獲利。現在太子沒辦法給秦國帶來什麼好處,而且陽文君有兩個兒子在楚國國內。要是楚王去世,太子又不在,陽文君的兒子肯定會被立為新君,太子就沒辦法繼承王位了。不如逃離秦國,跟使者一起出關。我留下來,以死承擔後果!”於是太子換了衣服,扮成楚國使者的車夫,順利出關。黃歇則守在館舍,常常以太子生病為由拒絕訪客。估計太子已經走遠了,黃歇才對秦王說:“楚國太子已經回去,走得很遠了。我甘願領死!”秦王大怒,想答應黃歇的請死。應侯說:“黃歇作為臣子,能為了君主舍身,太子繼位後,肯定會重用他。不如免他的罪,放他回去,以此和楚國交好。”秦王聽從了應侯的建議。黃歇回到楚國三個月後,這年秋天,楚頃襄王去世,楚考烈王即位。楚考烈王任命黃歇為相國,把淮北的土地封給他,封號為春申君。

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己亥年,楚國把州邑割讓給秦國,以求和平。

武安君白起攻打韓國,攻克野王。這樣一來,上黨與外界的道路被切斷。上黨郡守馮亭和百姓商量說:“通往韓國都城新鄭的道路已經斷了,秦軍一天天逼近,韓國又沒辦法救援,不如把上黨歸附趙國。趙國要是接受我們,秦國肯定會攻打趙國;趙國遭到秦國進攻,肯定會親近韓國。韓、趙聯合起來,就可以抵擋秦國了。”於是就派使者去告訴趙王:“韓國守不住上黨,要把它歸入秦國,但這裡的官吏和百姓都願意歸附趙國,不想歸秦國管。這裡有十七座城邑,我們願意恭敬地獻給大王。”趙王把這件事告訴平陽君趙豹,趙豹回答說:“聖人都覺得無緣無故得到好處是很危險的事。”趙王說:“人家是感激我的德行,怎麼能說是無緣無故呢?”趙豹說:“秦國像蠶吃桑葉一樣慢慢吞並韓國土地,把韓國從中截斷,不讓兩邊相通,本來就覺得能輕易得到上黨。韓國之所以不把上黨給秦國,就是想把災禍轉嫁給趙國。秦國付出了辛勞,趙國卻坐享其成,強大的國家都不能從弱小的國家那裡輕易得到好處,弱小的國家反倒能從強大的國家那裡得到嗎?這怎麼能不算無緣無故呢?大王不如不要接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趙王又把這事告訴平原君,平原君卻請求接受上黨。趙王就派平原君去接收土地,把三個萬戶大邑封給上黨太守,封他為華陽君;把三個千戶小邑封給各縣縣令,封他們為侯,當地官吏和百姓都晉爵三級。馮亭流著淚不見趙國使者,說:“我不忍心出賣君主的土地,還靠它來獲取利益啊!”

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辛醜年,秦國的左庶長王齕攻打上黨,把它攻克了。上黨的百姓逃到趙國。趙國的廉頗駐軍在長平,來安置上黨百姓。王齕於是攻打趙國。趙軍打了幾次都沒打贏,還損失了一名副將和四名都尉。趙王和樓昌、虞卿商量對策,樓昌請求派重要使者去秦國求和。虞卿說:“現在掌握求和主動權的在秦國,秦國一心想打敗大王的軍隊,就算我們去求和,秦國也不會答應。不如派使者帶著貴重寶物去拉攏楚國、魏國,楚、魏要是接受了,秦國就會懷疑各國要合縱抗秦,這樣求和才有希望成功。”趙王不聽,還是派鄭朱去秦國求和,秦國接受了鄭朱。趙王對虞卿說:“秦國已經接納鄭朱了。”虞卿回答:“大王肯定求不成和,而且軍隊還會被打敗。為什麼呢?因為各國祝賀秦國勝利的使者都在秦國呢。鄭朱是趙國的貴人,秦王和應侯一定會大肆宣揚鄭朱來顯示趙國求和的事,讓天下人都知道。各國看到大王向秦國求和,肯定不會來救趙國。秦國知道各國不會救趙國,求和就更不可能成功了。”果然,秦國後來大肆宣揚鄭朱,卻不跟趙國談求和的事。

秦國多次打敗趙軍,廉頗就堅守營壘,不與秦軍交戰。趙王覺得廉頗損失太多,還越來越膽小不敢出戰,很生氣,多次責備他。應侯又派人在趙國花了千金施行反間計,到處說:“秦國最怕的,就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來帶兵!廉頗很容易對付,而且他都快投降了!”趙王於是就用趙括代替廉頗擔任將領。藺相如說:“大王您隻看名聲就任用趙括,就像把瑟的弦柱用膠黏住然後彈奏一樣,不知變通。趙括隻會讀他父親留下的兵書,卻不懂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趙王不聽。當初,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覺得天下沒人能比得上他。他曾經和父親趙奢談論軍事,趙奢都難不倒他,但趙奢並不覺得他真的厲害。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原因,趙奢說:“戰爭,是關乎生死的大事,可趙括卻把它說得很輕鬆。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要是一定讓他帶兵,毀掉趙軍的肯定是他。”

等到趙括要出發時,他母親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能任用。趙王問:“為什麼?”趙母回答:“當初我侍奉他父親,他父親做大將的時候,親自捧著飯食給士兵吃,這樣的人有幾十位;他結交的朋友有上百位;大王和宗室賞賜的東西,他都全部分給軍中官吏和士大夫;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過問家裡的事。現在趙括一旦做了大將,麵向東接受軍吏拜見,軍吏們都不敢抬頭看他;大王賞賜的金銀綢緞,他都拿回家藏起來,每天還留意哪裡有合適的田地房產,就買下來。大王您覺得他像他父親,其實他們父子心思完全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去!”趙王說:“你彆管了,我已經決定了!”趙母接著說:“如果趙括有不稱職的地方,我請求不要牽連我治罪!”趙王答應了她。

秦王聽說趙括當了趙軍將領,就暗中派武安君白起擔任上將軍,王齕為副將,還下令軍中:“有誰敢泄露武安君為將的消息,斬首!”趙括到了軍中,把原來的規章製度全都改了,還更換了軍中官吏,然後出兵攻打秦軍。武安君假裝戰敗逃跑,卻布置了兩支奇兵準備突襲趙軍。趙括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前,秦軍營壘堅固,趙軍攻不進去。這時,秦軍兩萬五千人的奇兵切斷了趙軍的後路,又有五千騎兵把趙軍的營壘也截斷了。趙軍被分成兩部分,糧道也被切斷。武安君派出輕裝部隊攻擊趙軍,趙軍交戰不利,就修築營壘堅守,等待救援。

秦王聽說趙軍糧道被切斷,親自到河內征發十五歲以上的百姓,全部派到長平,阻斷趙國的救兵和糧食。齊國、楚國派兵救趙國。趙軍缺乏糧食,向齊國借糧,齊王不答應。周子說:“趙國對於齊國、楚國來說,就像屏障一樣,就好比嘴唇和牙齒的關係,嘴唇沒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今天趙國滅亡,明天災禍就會降臨到齊、楚兩國。救趙國這件事,就像捧著漏水的甕去澆燒焦的鍋一樣緊急。而且救趙國是高尚的義舉;擊退秦軍,可以彰顯名聲;用義舉拯救即將滅亡的國家,用威勢擊退強大的秦國。不做這些,卻吝惜糧食,這對國家的長遠考慮來說,實在是大錯特錯!”齊王不聽。九月,趙軍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都暗中相互殘殺來吃。趙軍急於攻打秦軍營壘,想分成四隊突圍,衝了四五次,都沒能衝出去。趙括親自率領精銳士兵與秦軍拚殺,被秦軍射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趙軍大敗,四十萬士兵全部投降。武安君說:“秦國已經拿下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意歸秦國,所以歸附了趙國。趙軍士兵反複無常,如果不全部殺掉,恐怕會出亂子。”於是用欺詐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隻放了二百四十個年紀小的回趙國。前後趙國士兵被殺被俘共四十五萬人,趙國上下大為震驚。

評論

這段主要講述了戰國後期秦趙等國的政治軍事博弈,涵蓋長平之戰等關鍵曆史事件,從中可窺見戰國末期的權謀智慧與曆史悲劇。

一、政治博弈中的決策邏輯:利益與短視的交鋒

趙國接收上黨:貪婪與危機的交織

韓國上黨守馮亭以“嫁禍於趙”為計,將上黨十七城獻趙。趙王與平陽君、平原君的爭議,暴露出決策層對“無故之利”的不同認知——平陽君識破“秦服其勞而趙受其利”的陰謀,平原君卻貪圖土地,最終趙王選擇接收,直接引發秦趙長平之戰。這一決策凸顯了戰國時期諸侯在利益麵前的短視,也為趙國覆滅埋下伏筆。

齊國拒援趙國:唇亡齒寒的短視悲劇

長平之戰中,趙軍缺糧向齊求粟,齊王因吝嗇糧食拒絕。周子以“唇亡齒寒”警示:“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但齊王無視趙為齊楚“扞蔽”的戰略價值,最終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東方,齊國亦難逃覆亡。這一事件深刻揭示了戰國末期六國因各自私利而割裂合縱,最終被秦各個擊破的必然性。

二、軍事謀略與人性弱點:長平之戰的雙重鏡像

秦國的謀略:反間計與圍殲戰的完美配合

秦應侯範雎以千金行反間計,散布“秦畏趙括”的謠言,利用趙王對廉頗“怯戰”的不滿,成功換將。武安君白起則暗中掛帥,以“佯敗誘敵”“分割包圍”的戰術,將趙軍主力圍困於長平,更征發河內十五歲以上男丁阻斷糧道,展現了秦國軍事部署的精密與戰略執行的堅決。

趙國的潰敗:將才選拔與人性貪婪的致命缺陷

趙括的紙上談兵:趙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其母直言他與父親趙奢的反差——奢為將時“身所奉飯而進食者以十數”,括為將卻“東鄉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且私藏王賜金帛購置田宅,暴露其空談兵法、貪圖私利的本質。

趙王的剛愎自用:藺相如、趙括之母均力諫不可用括,趙王卻固執己見,甚至允許趙母“無隨坐”,可見其決策已被情緒對廉頗的不滿)和虛名趙括之父的聲望)左右,全然不顧戰場實際。

白起坑殺降卒:戰爭倫理的崩塌

白起以“趙卒反覆,恐為亂”為由,坑殺趙降卒四十萬,僅留二百四十童子歸趙。這一暴行雖短期內消除了秦軍隱患,卻也暴露了戰國末期戰爭的殘酷性——當“兵者,詭道也”突破人性底線,戰爭便成為純粹的殺戮機器,而秦國“虎狼之師”的形象,也為其日後統一六國埋下民心反抗的隱患。

三、外交與權謀:縱橫家的智慧與現實的殘酷

觸龍說趙太後:迂回攻心的勸諫藝術

左師觸龍以“老臣病足”“憐子托官”為切入點,逐步引導太後理解“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再以燕後與長安君的對比,點醒太後“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的危機,最終說服其以長安君為質求救於齊。這一過程展現了戰國士人“以情入理、以理服人”的遊說智慧,與蘇秦、張儀的縱橫之術異曲同工。

黃歇救楚太子:賭命式的忠誠與權謀

楚太子質於秦,頃襄王病重,黃歇識破秦國“留太子以求利”的企圖,助太子喬裝逃亡,自己以“願賜死”為賭,最終打動秦王歸楚。黃歇的冒險不僅成就了個人“出身以徇其主”的忠誠名聲,更確保了楚國政權的平穩過渡,體現了戰國士人在危機中的果決與權謀。

四、曆史的啟示:製度、人才與國運的深層關聯

秦國崛起的密碼:從“取三城”“拔九城”到長平之戰的全勝,秦國的強大不僅源於軍事謀略,更在於其製度優勢——軍功爵製激勵士氣,中央集權確保政令統一,反觀趙國,雖有廉頗、藺相如等良將能臣,卻因君主決策失誤、貴族短視而自毀長城。

人才選拔的警示:趙括的悲劇印證了“知人之明”的重要性,趙王以虛名取人,忽視“實踐能力”與“品德操守”,最終導致國破軍亡。這一教訓在後世屢屢重演,成為曆代政權選才的鏡鑒。

這段曆史如同一麵棱鏡,折射出戰國末期“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的殘酷現實,也揭示了“決策短視、人才匱乏、合縱破裂”如何將六國推向覆滅。從觸龍的迂回勸諫到白起的血腥坑殺,從趙王的剛愎自用到齊王的吝嗇失機,曆史的細節中藏著王朝興衰的永恒規律——在利益與危機交織的時代,唯有兼具戰略眼光、製度優勢與人性洞察,方能在變局中謀生存、求長遠。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惡女嬌嬈,誘哄陰鷙大佬為她癡狂 重生八零:在小漁村發家手劄 開局穿成蘿莉,本體是把嗜血魔劍 閨蜜齊穿書,你離,我隔一天! 重生歸來當道士 改嫁高冷硬漢後,黑心竹馬心慌了 穿成殘次品?全星際大佬嗜我成癮 快穿:笨蛋美人拯救世界 快穿之哼!糯糯才不是孟婆家的呢 奧特:我靠模擬成就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