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紀四十九,從公元172年壬子年)到公元180年庚申年),一共九年。
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壬子年)
春天,正月,皇帝到原陵祭祀。司徒掾陳留人蔡邕說:“我聽說古代不流行在墓地祭祀。朝廷現在有上陵祭祀的禮儀,剛開始我覺得這可以簡化;但今天看到這祭祀的盛大場麵,仔細琢磨其背後的深意,才明白孝明皇帝是出於至孝和憐憫之心,這禮儀實在不能刪減。有些禮儀雖然繁瑣卻不能省去,說的就是這個情況。”
三月壬戌日,太傅胡廣去世,享年八十二歲。胡廣先後擔任過太傅、太尉、司徒、司空這“四公”之職,曆經三十多年,侍奉過六位皇帝,所受的禮遇和職位都極為優厚。每次被罷免,沒過一年,就又會被升職。他征召任用的大多是天下知名人士,和他以前的下屬陳蕃、李鹹一同位列三公。他對朝廷的典章製度非常熟悉,對各種事務都很精通,所以京城流傳著這樣的諺語:“什麼事都搞不定,就去問伯始胡廣字伯始);要找處世中庸的人,那就是胡公。”然而,他為人溫柔謹慎,總是用謙遜的言語、恭敬的神色來討好當時的權貴,沒有忠誠正直的風骨,天下人因此都有點看不起他。
五月己巳日,大赦天下,更改年號。
長樂太仆侯覽因為獨攬大權、驕橫奢侈,被皇帝下旨收回印綬,最後自殺了。
六月,京城發大水。
竇太後的母親在比景去世,竇太後因為過度憂慮思念,染上疾病,癸巳日,在雲台駕崩。宦官們一直對竇氏家族心懷怨恨,就用運衣服的車子把太後的屍體運到城南的集市客舍,放了好幾天。曹節、王甫想用貴人的禮儀來安葬太後。皇帝說:“太後親自擁立我,讓我繼承了皇位,怎能用貴人的禮儀來為她送終呢!”於是才按太後的禮儀發喪。曹節等人還想把太後單獨埋葬,而讓馮貴人與桓帝合葬。皇帝下詔讓公卿們在朝堂上集合商議此事,並讓中常侍趙忠監督討論過程。太尉李鹹當時生病了,讓人抬著他去參加會議,還隨身帶著椒古人認為椒有辟邪作用),他對妻子兒女說:“如果皇太後不能和桓帝合葬享受祭祀,我就不活著回來了!”開始討論後,在座的幾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沉默了很久,沒人敢先開口。趙忠催促說:“趕緊定下決議!”廷尉陳球說:“皇太後出身名門,品德高尚,以國母身份治理天下,應該和先帝合葬,這沒什麼可懷疑的。”趙忠笑著說:“陳廷尉既然這麼說,那就趕緊寫議案吧。”陳球馬上寫下自己的意見:“皇太後在後宮時,就展現出聰明賢德、母儀天下的品德;後來遭遇變故,她扶持聖明的皇帝繼承宗廟,功勞非常大。先帝去世後,她卻遭遇大的變故,被遷居到空宮,不幸早早離世。她的家族雖然獲罪,但這和太後本人沒關係。現在如果把她單獨埋葬,肯定會讓天下人失望。而且馮貴人的墳墓曾經被盜掘,骸骨暴露在外,還和盜賊的屍體混在一起,她的魂靈已經受到汙染,況且她對國家也沒什麼功勞,怎麼能和先帝合葬呢!”趙忠看完陳球的議案,臉色變來變去,輕蔑地對陳球說:“陳廷尉這提議可真夠強硬的!”陳球說:“陳蕃、竇武已經蒙冤,皇太後又無緣無故被幽禁,我一直為此痛心,天下人也都為此憤慨歎息!今天我說出這些話,就算因此獲罪,那也是我一直以來的心願!”李鹹說:“我本來就覺得應該這樣,和我的想法完全一致。”於是公卿以下的官員都讚同陳球的提議。曹節、王甫還在爭辯,他們說:“梁皇後的家族犯下大逆不道的罪行,梁皇後被單獨葬在懿陵,漢武帝廢掉衛皇後,而讓李夫人和他合葬,現在竇氏罪行深重,怎麼能和先帝合葬呢!”李鹹又上奏章說:“我想到章德竇皇後曾虐待恭懷皇後,安思閻皇後的家族也犯下大逆之罪,但和帝沒有提出不同的安葬之議,順帝朝也沒有貶低皇後的記載。至於衛皇後,那是孝武皇帝親自廢掉的,不能拿來和現在的情況相比。如今長樂太後有太後的尊號,還曾經臨朝聽政,並且扶持聖明的皇帝,讓皇室的運勢更加興隆。太後把陛下當作兒子,陛下怎能不把太後當作母親!兒子不能廢黜母親,臣子不能貶低君主,應該讓太後和桓帝合葬在宣陵,一切按照舊製。”皇帝看了奏章後,聽從了李鹹的建議。
秋天,七月甲寅日,把桓思皇後竇太後)安葬在宣陵。
有人在朱雀闕上寫了字,說:“天下大亂啦,曹節、王甫把太後幽禁害死,公卿們都隻知道拿俸祿不乾活,沒有一個說真話的。”皇帝下詔讓司隸校尉劉猛去追捕寫字的人,要求十天彙報一次進展。劉猛覺得這誹謗的文書說的是實話,所以不願意加緊追捕。過了一個多月,還沒抓到人。劉猛因此被貶為諫議大夫,由禦史中丞段熲代替他的職位。段熲一上任就四處追捕,連太學裡的遊學學生都抓了一千多人。曹節等人又讓段熲找其他事彈劾劉猛,劉猛被判處到左校去服勞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當初,司隸校尉王寓依靠宦官的勢力,請求太常張奐舉薦他,張奐拒絕了,王寓就誣陷張奐結黨,導致張奐被禁錮禁止做官)。張奐曾經和段熲在攻打羌人的事情上有分歧,兩人關係不和睦。段熲當上司隸校尉後,想把張奐趕回敦煌然後害死他;張奐寫信給段熲,苦苦哀求,才得以幸免。
當初,魏郡人李暠擔任司隸校尉時,因為舊仇殺了扶風人蘇謙。蘇謙的兒子蘇不韋把父親的屍體埋了但沒舉行葬禮,然後改名換姓,結交門客準備報仇。李暠後來升任大司農,蘇不韋藏在他家馬房的草料堆裡,挖地道通到李暠的寢室,殺死了他的妾和小兒子。李暠非常害怕,在地上鋪上木板,一夜之間換了九個地方睡覺。蘇不韋又挖開李暠父親的墳墓,砍下他父親的頭,拿到集市上示眾。李暠派人抓捕蘇不韋,但沒抓到,又氣又恨,吐血而死。蘇不韋遇到大赦後回到家,這才正式埋葬父親並守喪。張奐向來和蘇氏關係很好,而段熲和李暠關係不錯,段熲征召蘇不韋擔任司隸從事,蘇不韋害怕,稱病不去。段熲很生氣,派從事張賢到蘇不韋家去殺他,還事先給張賢的父親一杯毒酒,說:“要是張賢殺不了蘇不韋,你就把這酒喝了!”張賢就把蘇不韋連同他一家六十多人,全部殺掉了。
渤海王劉悝被貶到癭陶後,通過中常侍王甫請求恢複封國,答應給王甫五千萬錢作為酬謝。後來桓帝留下遺詔恢複了劉悝的封國,劉悝知道這不是王甫的功勞,就不肯給酬謝的錢。中常侍鄭颯、中黃門董騰多次和劉悝來往,王甫暗中觀察並把這事告訴了段熲。冬天,十月,鄭颯被抓起來送到北寺監獄,尚書令廉忠按照王甫的意思上奏誣陷“鄭颯等人謀劃迎接劉悝當皇帝,大逆不道”,於是皇帝下詔讓冀州刺史去調查劉悝並核實情況,逼迫劉悝自殺;劉悝的妃妾十一人、子女七十人、伎女二十四人都死在獄中,王府的傅、相以下的官員全部被處死。王甫等十二人都因為這件事立功被封為列侯。
十一月,會稽郡有個叫許生的妖賊在句章起兵,自稱陽明皇帝,手下有上萬人。朝廷派揚州刺史臧旻、丹陽太守陳寅去討伐他。
十二月,司徒許栩被免職,任命大鴻臚袁隗為司徒。
鮮卑侵犯並州。
這一年,單於車兒去世,他的兒子屠特若屍逐就單於繼位。
評論
這段史料記載了東漢熹平元年的一係列事件,從中能清晰看到東漢末年政治的腐朽與社會的動蕩,可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解讀:
朝堂權力鬥爭的縮影
宦官專權是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征。曹節、王甫等宦官不僅乾預朝政,還對竇太後極儘迫害,在其死後試圖降低葬禮規格、阻止其與桓帝合葬,甚至因渤海王悝未兌現謝錢承諾就羅織罪名使其喪命,牽連眾多無辜,足見其權力之大與行事之狠。
官僚集團內部矛盾重重。部分官員如太尉李鹹、廷尉陳球等堅守原則,為竇太後爭取應有的葬禮待遇;而胡廣雖位高權重,卻一味媚上,毫無忠直之風,反映出當時官場的風氣敗壞。
司法與社會秩序的混亂
司隸校尉段熲在追捕寫匿名信者時,牽連太學遊生千餘人,且因私怨迫害張奐、縱容屬下殺害蘇不韋一門六十餘人,司法完全淪為個人或集團泄憤、謀私的工具,毫無公正可言。
蘇不韋為父報仇,采取掘墓、刺殺等極端手段,也從側麵反映出當時社會秩序的崩壞,人們在正常司法途徑無法尋求正義時,隻能選擇私力救濟。
統治階層的腐朽與危機
皇帝在宦官的影響下,對許多事情缺乏主見,如竇太後葬禮之事全憑大臣與宦官的爭論結果而定,難以發揮有效的統治作用。
會稽妖賊許生起義,自稱陽明皇帝,聚眾數萬,說明底層民眾對當時的統治已極為不滿,社會矛盾尖銳,東漢王朝麵臨著嚴重的統治危機。
總的來說,熹平元年的這些事件,集中展現了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政治黑暗、司法混亂、社會動蕩的局麵,為後來的黃巾起義和王朝覆滅埋下了伏筆。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