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魯肅曾經勸孫權,因為曹操還在,應該暫且安撫結交關羽,和他共同對抗曹操,不能錯失這個機會。等到呂蒙接替魯肅駐守陸口,他認為關羽一向勇猛強悍,有兼並彆人的心思,而且他占據著長江上遊的位置,這種形勢很難長久維持下去。於是呂蒙就偷偷跟孫權說:“現在要是讓征虜將軍孫皎駐守南郡,潘璋駐守白帝,蔣欽率領一萬機動部隊沿著長江上下遊巡邏,哪裡有敵人就在哪裡應對,我為國家向前占據襄陽,這樣一來,還怕什麼曹操,又哪裡還用得著依賴關羽呢!再說關羽他們君臣,向來仗著狡詐和武力,反複無常,不能把他們當自己人。如今關羽之所以沒有馬上向東進攻我們,是因為您聖明,我呂蒙等人還在。現在不趁著我們強壯的時候對付他,一旦我們不行了,再想施展力量,還能行嗎!”孫權說:“現在我想先拿下徐州,然後再對付關羽,你覺得怎麼樣?”呂蒙回答說:“如今曹操遠在黃河以北,正忙著安撫聚集幽州、冀州的勢力,沒時間顧及東邊。徐州的守軍,聽說不怎麼樣,我們去攻打肯定能拿下。但是徐州地勢平坦,陸地交通便利,是適合精銳騎兵馳騁的地方。您今天拿下徐州,曹操十天之內肯定會來爭奪,就算我們用七八萬人去守,還是會讓人擔憂。不如攻打關羽,完全占據長江防線,這樣我們的形勢會更有利,防守也更容易。”孫權覺得呂蒙說得很有道理。孫權曾經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提親,關羽卻辱罵孫權的使者,拒絕了婚事,孫權因此很生氣。等到關羽攻打樊城,呂蒙上奏說:“關羽去討伐樊城,卻留下很多防備的軍隊,肯定是怕我在他背後搞事情。我經常生病,請求您允許我帶一部分士兵回建業,以治病為借口。關羽聽說後,肯定會調走防備我的軍隊,全部開赴襄陽。到時候我們大軍乘船晝夜兼程沿江而上,趁他後方空虛發動襲擊,就能拿下南郡,活捉關羽。”於是呂蒙就假裝病情嚴重。孫權就公開下文書召呂蒙回建業,暗中與他謀劃計策。呂蒙順江而下到蕪湖時,定威校尉陸遜對呂蒙說:“關羽就在附近和我們接壤,您怎麼能遠離防區去建業呢,後麵的局勢難道不令人擔憂嗎?”呂蒙說:“確實如你所說,但我病情實在嚴重。”陸遜說:“關羽自恃勇猛,常常欺壓彆人,剛立了大功,現在正是驕傲自滿的時候,一心隻想向北進攻,對我們沒什麼防備。要是知道您生病了,他肯定會更加沒有防備。現在我們出其不意地攻擊他,肯定能製服他。您見到主公,應該好好謀劃一下。”呂蒙說:“關羽向來勇猛,本來就很難對付,而且他已經占據荊州,對百姓廣施恩信,再加上剛立了戰功,膽量和氣勢更盛,不是那麼容易圖謀的。”呂蒙回到建業,孫權問他:“誰可以接替你?”呂蒙回答說:“陸遜思慮深遠,才能足以擔當重任,看他的規劃謀略,將來肯定能成大事。而且他現在還沒有很大的名氣,不是關羽忌憚的對象,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了。如果用他,應該讓他表麵上隱藏自己的鋒芒,暗中觀察形勢變化,這樣才能成功。”孫權於是召見陸遜,任命他為偏將軍、右部督,接替呂蒙。陸遜到了陸口,寫信給關羽,稱讚關羽的功勞和美德,言辭十分謙遜,表達自己願意對關羽儘忠的心意。關羽看了信後,心裡很踏實,對陸遜不再有疑慮,逐漸調走一些防守的軍隊開赴樊城。陸遜把這些情況詳細報告給孫權,並陳述了可以擒獲關羽的關鍵要點。
關羽收編了於禁等人的幾萬兵馬後,糧食供應不上了,就擅自取用孫權湘關的糧食。孫權得知此事後,就決定發兵襲擊關羽。孫權想讓征虜將軍孫皎和呂蒙分彆擔任左右部大督,呂蒙說:“如果您覺得征虜將軍有能力,那就用他;如果覺得我有能力,那就用我。以前周瑜和程普分彆擔任左右部督,一起督軍攻打江陵,雖然事情由周瑜決斷,但程普自恃資曆老,又是都督,兩人就鬨得很不愉快,差點壞了國家大事,這可是眼前的教訓啊。”孫權醒悟過來,向呂蒙道歉說:“那就讓你做大督,讓孫皎在後麵接應你吧。”
魏王曹操從漢中撤軍後,派平寇將軍徐晃駐守宛城,以援助曹仁。等到於禁戰敗被淹,徐晃率軍前進到陽陵陂。關羽派兵駐守偃城,徐晃一到,就假裝挖掘長長的壕溝,做出要截斷關羽後路的樣子,關羽的軍隊害怕了,燒毀營寨撤走。徐晃占領偃城後,把軍營逐步向前推進。曹操派趙儼以議郎的身份參與曹仁的軍事行動,和徐晃一起前進,此時其他救兵還沒到。徐晃所統領的兵力不足以解樊城之圍,將領們就大聲責備徐晃,催促他趕緊救援曹仁。趙儼對將領們說:“現在敵人的包圍圈向來堅固,而且洪水還很大,我們的兵力單薄,曹仁又被隔絕,無法合力作戰。現在貿然進攻,隻會讓我們內外都受損失。如今不如讓前軍靠近包圍圈,派間諜和曹仁聯係,讓他知道外麵有救兵,以此激勵將士們。估計北麵的救兵不出十天就能到,曹仁他們足以堅守到那時,然後我們內外一起發動攻擊,肯定能打敗敵人。如果因為救援遲緩要受處罰,我來為大家承擔。”將領們聽了都很高興。徐晃的軍營距離關羽的包圍圈隻有三丈左右,他一邊挖掘地道,一邊用箭把書信射進城裡給曹仁,雙方多次互通消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孫權寫信給魏王曹操,表示願意討伐關羽來效力,同時請求曹操不要泄露消息,以免關羽有所防備。曹操詢問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都說應該保密。董昭卻說:“軍事行動注重權變,關鍵要合適。我們表麵上答應孫權保密,實際上要把消息泄露出去。關羽得知孫權的行動後,如果回軍自保,樊城之圍就能迅速解除,我們也能從中獲利。還能讓他們兩個賊人相互爭鬥,我們坐等他們兩敗俱傷。要是保密不泄露,讓孫權得逞,這可不是好計策。而且,被圍在城中的將士不知道有救兵,計算著糧食,心裡肯定害怕。萬一他們有彆的想法,麻煩就大了。所以泄露消息更有利。再說關羽這個人很強勢,自恃江陵、公安兩座城防守堅固,肯定不會馬上退兵。”曹操說:“好!”立刻命令徐晃把孫權的信射到關羽的包圍圈裡和他的軍營中。被圍的將士們得知後,士氣大振;關羽看了信後果然猶豫不決,沒有馬上退兵。魏王曹操從洛陽南下救援曹仁,大臣們都說:“大王要是不趕緊去,曹仁就會戰敗。”隻有侍中桓階說:“大王您覺得曹仁他們有能力判斷局勢嗎?”曹操說:“有。”桓階又問:“大王您是擔心他們不儘力嗎?”曹操說:“不是。”桓階接著問:“那您為什麼要親自去呢?”曹操說:“我是擔心敵人太多,徐晃他們的形勢不利。”桓階說:“如今曹仁他們身處重圍卻死守不降,就是因為知道大王您在遠處為他們造勢。身處必死之地,必然會有拚死抗爭的決心。他們內心有死戰的決心,外麵又有強大的救兵,大王您隻要坐鎮指揮,顯示我們還有餘力,何必擔心戰敗而要親自前往呢?”曹操覺得桓階說得有道理,於是駐軍在摩陂,先後派遣殷署、朱蓋等共十二支軍隊到徐晃那裡增援。
關羽在圍頭有駐軍,另外還在四塚有屯兵。徐晃於是揚言要攻打圍頭的營寨,卻秘密攻打四塚。關羽看到四塚快要守不住了,親自率領五千步兵和騎兵出戰。徐晃迎擊,關羽敗退。關羽的包圍圈有十重壕溝和鹿角等防禦工事,徐晃追擊關羽,和他一起衝進包圍圈,打敗了關羽的軍隊,傅方、胡修都戰死了,關羽隻好撤圍退兵,但他的戰船仍然占據著沔水,襄陽和外界還是隔絕不通。
評論
這段史料生動還原了三國時期關羽敗走麥城的關鍵背景,展現了吳蜀聯盟破裂的深層邏輯,更暗藏著古代軍事戰略與政治博弈的經典範式。從魯肅的“聯羽抗曹”到呂蒙的“襲羽全江”,從關羽的剛愎自用到曹操的權謀製衡,這段曆史堪稱三國時期“戰略選擇決定命運”的典型案例。
戰略路線之爭:東吳的生存邏輯抉擇
魯肅與呂蒙的戰略分歧,本質上是東吳國家安全觀的碰撞。魯肅堅持“聯羽抗曹”,是基於曹操勢力仍占絕對優勢的現實判斷,主張通過維持脆弱聯盟形成南北均勢。這種戰略雖保守,但符合“兩弱抗一強”的基本博弈邏輯,為東吳爭取了發展時間。而呂蒙的“取羽全江”戰略,則更注重地緣安全的絕對性——荊州位於長江上遊,對下遊的建業構成天然威脅,“居國上流,其勢難久”的判斷直指東吳心腹之患。
呂蒙對徐州與荊州的戰略比較極具前瞻性:徐州雖易攻,卻因“地勢陸通,驍騎所騁”難以防守,曹操騎兵可迅速反撲;而荊州“全據長江”,能形成完整的地理屏障,“形勢益張,易為守也”。這種“舍易取難”的選擇,體現了地緣戰略中“質量優於數量”的核心原則——控製關鍵節點比占據廣闊平原更具戰略價值。孫權最終采納呂蒙方案,標誌著東吳從“聯盟求存”轉向“地緣自保”的戰略轉型。
戰術欺騙:心理戰與信息戰的古代實踐
呂蒙襲取荊州的過程,堪稱冷兵器時代心理戰的經典。其核心策略是通過“示弱”瓦解關羽的戒備心:先是“稱病篤”讓關羽放鬆警惕,再推薦“未有遠名”的陸遜接替,利用關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的性格弱點。陸遜則進一步“深自謙抑”,以書信“稱其功美”,徹底麻痹對手,使其“稍撤兵以赴樊”,最終陷入“出其不意”的被動局麵。
這場戰術欺騙的關鍵,在於精準把握了關羽的心理變化:水淹七軍的“大功”使其“意驕誌逸”,對東吳的輕視使其“未嫌於我”,對呂蒙病情的誤判使其“益無備”。而信息傳遞的“虛實結合”——公開召呂蒙回建業的“露檄”與秘密謀劃的“陰圖”形成反差,徹底混淆了關羽的判斷。這種“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的戰術思想,與《孫子兵法》的謀略精髓一脈相承。
聯盟破裂:利益衝突與性格悲劇的必然
吳蜀聯盟的崩塌並非偶然,而是利益矛盾與個人性格共同作用的結果。孫權“為其子求昏於羽”遭拒,且使者受辱,成為雙方關係惡化的導火索;關羽“擅取權湘關米”則直接激化了矛盾,給了孫權出兵的口實。但更深層的原因,在於荊州歸屬這一核心利益的不可調和——對東吳而言,荊州是長江防線的關鍵;對蜀漢而言,荊州是隆中對“跨有荊益”戰略的基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關羽的性格缺陷加速了悲劇的發生。他“矜其詐力”“強梁自用”,既輕視東吳“不可以腹心待也”,又未能處理好與盟友的關係,最終陷入“威震華夏”與“眾叛親離”的極端反差。正如呂蒙所言,關羽“恩信大行”於荊州卻“所在反覆”於聯盟,這種雙重標準使其失去了戰略緩衝空間。當曹操與孫權這兩個昔日對手因共同威脅達成臨時同盟時,孤立無援的關羽便成了必然的犧牲品。
多方博弈:曹操集團的製衡之術
曹操在襄樊之戰中的應對,展現了成熟的政治權謀。麵對孫權“討羽自效”的請求,董昭提出“內露之而外密之”的策略,將孫權的密信故意泄露給關羽與曹仁守軍:對曹仁而言,“誌氣百倍”增強防禦決心;對關羽而言,“猶豫不能去”錯失撤退時機;對曹操而言,則坐收“兩賊相對銜持”之利。這種“一石三鳥”的操作,將信息轉化為戰略武器,體現了“軍事尚權,期於合宜”的實用主義原則。
桓階勸阻曹操親征的諫言同樣耐人尋味:“仁等處重圍之中而守死無貳者,誠以大王遠為之勢也。”點明了領導核心的“勢”對前線士氣的關鍵作用。曹操最終駐軍摩陂而非親赴前線,既保持了戰略威懾,又避免了過度介入,這種“控而不陷”的指揮藝術,為後世軍事領導提供了重要借鑒。
曆史啟示:戰略決策中的關鍵維度
這段曆史蘊含著多重戰略啟示:在目標選擇上,需權衡“易取”與“易守”的辯證關係,避免因短期利益忽視長期安全;在聯盟管理上,需正視利益差異,保持必要的尊重與妥協,避免因性格衝突破壞戰略大局;在戰術執行上,需精準把握對手心理,通過信息調控創造有利戰機;在權力配置上,需吸取“周瑜、程普不睦”的教訓,確保指揮體係的統一高效。
從更大視角看,襄樊之戰的結局重塑了三國格局:東吳全據長江鞏固了國防,蜀漢失去荊州元氣大傷,曹魏則解除了南線威脅。這場戰役揭示了一個永恒規律:在多方博弈中,沒有永恒的盟友,隻有永恒的利益;而決定勝負的,往往不僅是軍事力量的強弱,更是戰略眼光的高低與人性洞察的深淺。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