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平三年公元251年,辛未年)
春天正月,王基、州泰攻打吳國軍隊,把吳軍打得落花流水,好幾千吳兵投降。
三月,朝廷讓尚書令司馬孚做了司空。
夏天四月甲申日,任命王昶為征南大將軍。
壬辰日,朝廷宣布大赦天下。
太尉王淩聽說吳國人把塗水給堵住了,就想借著這個機會出兵,他把各路軍隊都整頓好,上奏章請求去討伐敵人,但皇帝下詔沒答應。王淩不死心,派將軍楊弘把自己想廢掉皇帝、另立他人的計劃告訴兗州刺史黃華,沒想到黃華和楊弘一起把這事報告給了司馬懿。司馬懿帶領中軍,順著水路來討伐王淩。他先下了道赦免王淩罪行的詔書,又寫了封信勸王淩,沒過多久大軍就悄悄到了百尺。王淩一看這形勢,知道自己沒轍了,就一個人乘船出去迎接司馬懿,還派屬官王彧去謝罪,把自己的印綬、符節這些都交出去。司馬懿的軍隊到了丘頭,王淩把自己綁起來,在水邊等著,司馬懿按照詔書的意思,派主簿去給王淩解開了繩子。
王淩覺得自己都被赦免了,再加上以前和司馬懿關係也不錯,就沒多想,直接坐著小船想靠近司馬懿。結果司馬懿派人攔住他,讓他的船停在淮河中間,和自己的船相距十多丈。王淩這才明白司馬懿對自己有戒心,就遠遠地對司馬懿說:“你要是寫封信叫我,我敢不來嗎?至於還帶兵來嗎!”司馬懿說:“就因為知道你不會光憑一封信就來,所以我才帶兵來。”王淩氣呼呼地說:“你對不起我!”司馬懿回他:“我寧願對不起你,也不能對不起國家!”說完就派了六百步兵和騎兵,押著王淩往西去京城。王淩想試探一下司馬懿是不是真想殺他,就跟他要棺材釘,司馬懿還真讓人給了他。五月甲寅日,王淩走到項地,知道自己沒活路了,就喝毒藥死了。
司馬懿到了壽春,張式這些人都主動來自首。司馬懿把這事兒徹查到底,凡是和王淩有牽連的人,全被滅了三族。還挖開王淩和令狐愚的墳墓,把棺材劈開,在附近的集市上暴屍三天,燒掉他們的印綬、朝服,最後把他們埋了。
以前,令狐愚還沒當官的時候,就誌向遠大,大家都覺得令狐愚肯定能讓令狐家族興旺起來。隻有他同族的叔叔,弘農太守令狐邵認為:“令狐愚這人雖然灑脫,但不注重品德修養,野心又大,肯定會讓我們家族滅亡。”令狐愚聽說後,心裡特彆不服氣。後來令狐邵當了虎賁中郎將,而令狐愚也在仕途上經曆了不少職位,在各個地方都有點名氣。有一天,令狐愚不緊不慢地對令狐邵說:“之前聽您說我會讓家族後繼無人,現在您怎麼看呢?”令狐邵盯著他看了半天沒說話,私下裡對老婆孩子說:“令狐愚的性格和為人,還是老樣子。依我看,他最終肯定會闖大禍,隻是不知道我會不會受牽連,還是會連累你們。”令狐邵去世十多年後,令狐愚果然連累家族被滅。
令狐愚在兗州的時候,征召山陽的單固做彆駕,單固和治中楊康都是令狐愚的心腹。令狐愚死後,楊康被司徒征召,到了洛陽,就把令狐愚以前的那些秘密事都抖摟出來了,令狐愚的事兒因此敗露。司馬懿到壽春後,見到單固,就問他:“令狐愚造反了嗎?”單固回答:“沒有這事兒。”楊康來彙報事情,內容和單固有關,於是司馬懿就把單固和他的家屬都抓起來,關進廷尉府,審了幾十次,單固始終堅稱沒這回事。後來司馬懿把楊康也抓起來,讓他倆當麵對質,單固沒話說了,就大罵楊康:“你這個老東西!你既背叛了主公,又害我家族被滅,你覺得你還能活嗎!”楊康一開始還想著能封侯,後來因為供詞前後矛盾,也被砍頭了。臨刑前,兩人一起被帶出監獄,單固又罵楊康:“老奴才!你死有餘辜。要是死人有知覺,你有什麼臉到地下去!”
朝廷下詔,任命揚州刺史諸葛誕為鎮東將軍,都督揚州各項軍事。
吳王封潘夫人為皇後,宣布大赦天下,還改年號為太元。
六月,朝廷賜楚王曹彪死。把各個王公都集中到鄴城,派有關部門看著他們,不讓他們和其他人來往。
秋天七月壬戌日,皇後甄氏去世。
辛未日,任命司馬孚為太尉。
八月戊寅日,舞陽宣文侯司馬懿去世。朝廷下詔,讓他兒子衛將軍司馬師做撫軍大將軍,掌管尚書台事務。
以前,南匈奴覺得自己的祖先是漢朝皇室的外甥,所以就冒用劉姓。曹操把單於呼廚泉留在鄴城,把他的部眾分成五部,住在並州境內。左賢王劉豹,是單於於扶羅的兒子,擔任左部帥,他這一部族勢力最強。城陽太守鄧艾上奏說:“單於住在京城,羌夷部落就沒人管了,聚散都沒個主心骨。現在單於的地位越來越不受重視,而外麵部族的勢力卻越來越大,所以對這些胡人不得不防啊。聽說劉豹的部族裡有反叛的胡人,咱們可以借著這個機會把他們分成兩個部分,削弱他們的勢力。去卑以前立過大功,可他兒子卻沒繼承他的功業,應該給去卑的兒子封個顯赫的名號,讓他住在雁門。這樣既能分化他們的國家,削弱敵人,又能追記以前的功勞,這可是守衛邊疆的長遠之計。”鄧艾還建議:“和百姓住在一起的羌胡,應該慢慢把他們遷出去,讓他們住在邊境,這樣可以推行廉恥教育,堵住壞人乾壞事的路。”司馬師都采納了這些建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吳國的立節中郎將陸抗駐紮在柴桑,到建業來治病。病好後,準備回去,吳王流著淚和他告彆,對他說:“我之前聽信了讒言,對不住你父親,也辜負了你。之前那些問罪的奏章,我都一把火燒了,你彆讓彆人看見。”
這時候,吳王也有點意識到太子孫和是冤枉的。冬天十一月,吳王到南郊祭祀回來,得了風疾,就想把孫和召回來;但全公主、侍中孫峻和中書令孫弘堅決反對,這事兒就沒成。吳王覺得太子孫亮年紀太小,就考慮該把後事托付給誰,孫峻推薦大將軍諸葛恪,說他能擔此重任。吳王覺得諸葛恪太剛愎自用,有點不放心,孫峻說:“現在朝廷大臣裡,沒有比諸葛恪更有才能的了。”於是吳王就把諸葛恪從武昌召來。諸葛恪臨走前,上大將軍呂岱勸他:“現在這世道艱難,你做每件事都得反複思考。”諸葛恪卻不以為然:“以前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孔子都說‘思考兩次就夠了’。現在您讓我思考十次,這不就是覺得我能力不行嘛!”呂岱被說得無言以對,當時大家都覺得諸葛恪這話有點過分。
虞喜評論說:把天下大事托付給人,這責任太重了;臣子要行使君主的權威,這也太難了。同時承擔這兩件最難的事,還要處理各種政務,能勝任的人太少了。呂岱是國家的元老,誌向遠大,深謀遠慮,剛用“十思”來勸誡諸葛恪,卻被諸葛恪認為是說他能力差而遭到拒絕;這就是諸葛恪考慮不周全,智謀和謹慎沒兼備啊!要是他能領會“十思”的意思,廣泛詢問當今事務,聽到好的建議就像雷聲一樣迅速采納,聽從勸諫就像風一樣立刻改變,怎麼會最後死在殿堂上,被小人殺害呢!世人都覺得他口才好,反應快,就嘲笑呂岱無言以對很沒水平,卻不考慮事情安危和始終的重要性,這就好比隻喜歡春天花朵的繁華,卻忘了秋天果實的甘甜。以前魏國人攻打蜀國,蜀國人抵抗,都準備好要出擊了,費禕卻還在和來敏下棋,一點都不厭倦。來敏就覺得費禕肯定能打敗敵人,說他謀略過人,內心鎮定,臉上都沒有擔憂的神色。可長寧認為君子遇到事情要謹慎,善於謀劃才能成功,蜀國本來就是個小國,還麵臨著強大的敵人,謀劃的無非就是防守和進攻,怎麼能自恃有餘,還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呢!這就是費禕性格寬厚但疏忽,不注意細節,最後被投降的郭循殺害,這不就是之前就有征兆,最後才釀成大禍嘛!以前聽說長寧對費禕的評價,現在又看到諸葛恪拒絕呂岱的勸告,這兩件事本質一樣,都足以成為世人的教訓。
諸葛恪到了建業,在吳王的臥室裡見到他,在床前接受詔書,以大將軍的身份兼任太子太傅,孫弘兼任少傅;詔書規定,各個部門的事情都由諸葛恪統一管理,隻有生死大事,才需要向吳王報告。還專門製定了群臣百官拜見的禮儀,每個人都有相應的等級順序。又任命會稽太守北海人滕胤為太常。滕胤是吳王的女婿。
十二月,任命光祿勳滎陽人鄭衝為司空。
蜀漢的費禕回到成都,有個看風水的人說:“成都這地兒沒有宰相的氣運。”於是費禕又往北去,駐紮在漢壽。
這一年,蜀漢的尚書令呂乂去世,朝廷讓侍中陳祗暫代尚書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