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李含覺得長沙王司馬乂勢力弱小,肯定會被齊王司馬冏給乾掉。他就打算趁機給司馬冏安個罪名,然後討伐他,接著廢掉皇帝,擁立大將軍司馬穎當皇帝,讓河間王司馬顒當宰相,這樣自己就能掌握大權啦。結果呢,沒想到司馬冏反倒被司馬乂給殺了,司馬穎和司馬顒還是老老實實地待在自己的地盤上當藩王,這跟李含之前計劃的完全不一樣。
司馬穎仗著自己有點功勞,就開始驕奢淫逸起來,各種規章製度都不管了,比司馬冏那時候還過分。他還覺得司馬乂在朝廷裡礙事,自己的想法沒法完全實現,就想把司馬乂弄走。當時皇甫商又成了司馬乂的參軍,他哥哥皇甫重是秦州刺史。李含就跑去勸司馬顒說:“皇甫商深受司馬乂信任,皇甫重這人也肯定不會聽彆人使喚,得早點除掉他們。您可以上表給朝廷,把皇甫重調到京城當官,等他路過長安的時候,就把他抓住。”
皇甫重知道了這個事兒,直接寫了個檄文送到尚書台,還發動隴上的軍隊要去討伐李含。司馬乂考慮到剛打完仗,士兵們好不容易能休息一下,就派使者帶著詔書去讓皇甫重撤兵,還征召李含當河南尹。李含接受了征召,可皇甫重根本不奉詔。司馬顒沒辦法,就派金城太守遊楷、隴西太守韓稚等集合四個郡的兵力去攻打皇甫重。
司馬顒還偷偷讓李含和侍中馮蓀、中書令卞粹謀劃著殺掉司馬乂。結果皇甫商知道了這事兒,趕緊告訴司馬乂。司馬乂直接把李含、馮蓀、卞粹抓起來殺了。驃騎從事,琅邪的諸葛玫和前司徒長史,武邑的牽秀一看形勢不妙,都跑到鄴城去了。
這時候,張昌的手下石冰跑去攻打揚州,把揚州刺史陳徽打得大敗,揚州各個郡都被他占了。他又接著攻破了江州,派手下將領陳貞等人去攻打武陵、零陵、豫章、武昌、長沙,這些地方也都淪陷了。臨淮有個叫封雲的人起兵攻打徐州,響應石冰。這麼一來,荊、江、揚、豫、徐這五個州的好多地方,都被張昌他們占了。張昌重新任命了一堆州牧、太守啥的,可這些人都是些地痞流氓,就知道到處搶劫。
劉弘派陶侃等人到竟陵去攻打張昌,劉喬也派他的將領李楊等人去江夏。陶侃他們跟張昌打了好幾仗,每次都把張昌打得大敗,前前後後殺了好幾萬人。張昌沒辦法,隻能逃到下俊山,他的手下也都投降了。
要說這陶侃啊,小時候家裡又窮又沒爹,就當了個郡裡的督郵。長沙太守萬嗣路過廬江的時候,看到陶侃,覺得這小夥子不一般,還讓自己兒子跟陶侃交朋友,然後才走。後來陶侃被推舉為孝廉,到了洛陽,豫章國郎中令楊晫又把他推薦給顧榮,陶侃這才出了名。打敗張昌之後,劉弘就對陶侃說:“我以前給羊公當參軍的時候,羊公說我以後能坐到他那個位置。現在我看你啊,以後肯定能接我的班。”
之前劉弘退到梁縣駐紮的時候,征南將軍,範陽王司馬虓派前長水校尉張奕去接管荊州。劉弘到了之後,張奕根本不接受交接,還起兵抵抗劉弘。劉弘直接就把張奕給收拾了。當時荊州好多地方官的位置都空著,劉弘就請求朝廷讓他來選拔填補,朝廷同意了。劉弘根據大家的功勞和品德,按照才能給他們安排職位,大家都覺得他特彆公平公正。劉弘上表推薦皮初當襄陽太守,可朝廷覺得皮初雖然有功,但名聲威望還差點,就想讓劉弘的女婿,前東平太守夏侯陟當襄陽太守。劉弘就發了個文告說:“治理一個地方,就得一心為這個地方著想。要是非得親戚才能用,那荊州十個郡,難道得找十個女婿才能治理好嗎?”於是又上表說:“夏侯陟是我的親戚,按照以前的製度,親戚不能在自己管轄的地方當官。皮初立了這麼大的功勞,應該得到回報。”朝廷最後聽了他的建議。劉弘到任後就鼓勵大家種地養蠶,減輕刑罰,減少賦稅,搞得公私都很富足,老百姓都特彆喜歡他。
河間王司馬顒聽說李含等人死了,馬上就起兵要去討伐長沙王司馬乂。大將軍司馬穎也上表請求去討伐張昌,朝廷同意了。可等他聽說張昌已經被平定了,就想跟司馬顒一起去攻打司馬乂。盧誌就勸他說:“您之前立了大功,還主動交出權力,辭掉賞賜,當時大家都覺得您特彆厲害。現在您應該把軍隊駐紮在關外,穿著文官的衣服進京,這才是霸主該乾的事兒啊。”參軍,魏郡的邵續也說:“人有兄弟,就好比有左右手。您想對付天下的敵人,卻先把自己一隻手砍掉,這能行嗎?”司馬穎根本不聽他們的。
八月的時候,司馬顒和司馬穎一起上表說:“司馬乂評定功勞不公平,還跟右仆射羊玄之、左將軍皇甫商獨攬朝政,殺害忠良,請求朝廷殺了羊玄之和皇甫商,把司馬乂趕回他的封國。”皇帝下詔說:“司馬顒竟敢帶著大軍,向京城進發,我要親自率領六軍去誅殺這些奸逆。任命司馬乂為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讓他來抵禦司馬顒和司馬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司馬顒任命張方為都督,帶著七萬精兵,從函穀關向東直奔洛陽。司馬穎也帶著兵駐紮在朝歌,任命平原內史陸機為前將軍、前鋒都督,統領北中郎將王粹、冠軍將軍牽秀、中護軍石超等二十多萬大軍,向南朝著洛陽進發。陸機因為是外地人,來投靠司馬穎,一下子就被任命為諸將之首,王粹他們心裡都特彆不服氣。白沙督孫惠跟陸機關係好,就勸陸機把都督的位置讓給王粹。陸機說:“他們肯定會覺得我猶豫不決,反而會更快招來災禍。”於是就沒聽孫惠的,帶著軍隊出發了。司馬穎把軍隊從朝歌排到河橋,敲鼓的聲音幾百裡都能聽見。
乙醜這天,皇帝到了十三裡橋。太尉司馬乂派皇甫商帶著一萬多人到宜陽去抵擋張方。己巳日,皇帝把軍隊撤回到宣武場,庚午日,又住在石樓。九月丁醜日,軍隊駐紮在河橋。壬子日,張方突然襲擊皇甫商,把他打敗了。甲申日,皇帝把軍隊駐紮在芒山。丁亥日,皇帝到了偃師;辛卯日,住在豆田。大將軍司馬穎進軍到河南,靠著清水安營紮寨。癸巳日,羊玄之又擔心又害怕,就這麼死了,皇帝把軍隊撤回城東;丙申日,皇帝到了緱氏,去攻打牽秀,把牽秀給打跑了,還大赦天下。張方趁機進了京城,開始大肆搶掠,死了上萬人。
李流這時候病得特彆嚴重,他對各位將領說:“驍騎將軍李驤仁愛明智,本來就足以成就大事;但前將軍李雄英勇威武,大概是上天在幫他,你們可以一起跟著前將軍乾大事。”李流死了之後,大家就推舉李雄為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在郫城建立了大本營。
李雄讓武都的樸泰去忽悠羅尚,說讓羅尚來襲擊郫城,自己願意當內應。羅尚就派隗伯帶兵去攻打郫城,樸泰跟他約定,舉火為號。李驤則在路上設下埋伏,樸泰在城外準備了長梯。隗伯的士兵看到火起,爭著順著梯子往上爬,李驤馬上帶兵出擊,把隗伯打得大敗。李驤趁著夜色追擊,一直追到城下,假裝喊:“萬歲,郫城已經拿下啦!”就這麼進了少城。羅尚這才反應過來,趕緊退到太城死守。隗伯受傷特彆嚴重,被李雄活捉了,但李雄沒殺他。李驤又去攻打犍為,切斷了羅尚的運糧通道,還抓住犍為太守龔恢,把他給殺了。
石超帶兵逼近緱氏。冬天十月壬寅日,皇帝回到皇宮。丁未日,在東陽門外打敗了牽秀。大將軍司馬穎派將軍馬鹹去支援陸機。戊申日,太尉司馬乂帶著皇帝和陸機在建春門大戰。司馬乂的司馬王瑚讓幾千騎兵在馬身上綁上戟,朝著馬鹹的陣營衝過去,馬鹹的軍隊一下子就亂了,王瑚抓住馬鹹,把他殺了。陸機的軍隊被打得大敗,士兵們往七裡澗逃,死的人都堆起來了,河水都被堵住流不動了。陸機的大將賈崇等十六個人都被殺了,石超也隻能逃跑。
【內核解讀】
這段記載聚焦西晉末年“八王之亂”與地方叛亂交織的曆史片段,字裡行間充斥著權力博弈的殘酷、人性的複雜與時代的崩塌。從宮廷政變到地方割據,從將領崛起至王朝內耗,短短數段文字勾勒出一幅王朝末年的亂世圖景,其中的曆史邏輯與人性規律至今仍具警示意義。
權力遊戲的荒誕邏輯:從“借刀殺人”到自食惡果
李含的政治算計堪稱西晉權力鬥爭的縮影。他最初試圖利用長沙王司馬乂的弱勢,借齊王司馬冏之手除掉司馬乂,再以“擅殺宗室”為由討伐司馬冏,最終扶持成都王司馬穎與河間王司馬顒掌權,自己則坐收漁利。這種層層嵌套的陰謀設計,暴露了西晉宗室鬥爭的極端功利性——為達目的不惜踐踏倫理,將人命與國運視為棋子。
然而,曆史的吊詭之處在於“算計難敵變數”。齊王司馬冏未殺司馬乂,反被司馬乂所殺,李含的全盤計劃瞬間崩塌。這一轉折揭示了權力鬥爭的本質缺陷:過度依賴陰謀與暴力,缺乏對人心向背與實力平衡的基本判斷,最終必然陷入“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惡性循環。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李含最終死於自己挑起的矛盾——他勸說司馬顒誅殺皇甫商兄弟,卻因密謀敗露被司馬乂斬殺,完美詮釋了“以陰謀始,以悲劇終”的曆史定律。
宗室驕奢的亡國加速器:從司馬冏到司馬穎的墮落軌跡
文中對司馬穎的描寫直擊西晉宗室的致命弱點:“恃功驕奢,百度弛廢,甚於冏時”。作為平定叛亂的功臣,司馬穎本可憑借威望穩定局勢,卻迅速陷入權力腐蝕的怪圈。這種“驕奢弛廢”的惡性循環並非個例,而是西晉宗室的集體病症——從賈南風專權到八王輪番掌權,每一次權力更迭都伴隨著政治秩序的進一步崩壞。
司馬穎與司馬顒聯合討伐司馬乂的借口,更顯宗室鬥爭的虛偽性。他們指責司馬乂“論功不平”“專擅朝政”,卻對自身擁兵自重、挑戰中央的行為視而不見。這種“隻許州官放火”的雙重標準,暴露了西晉宗室“家天下”觀念的異化:他們將王朝視為私產,卻無守護私產的責任意識,隻知爭奪繼承權,不知維係統治根基。當二十萬大軍屯兵朝歌,鼓聲震數百裡時,這支龐大的軍隊不是用來抵禦外患、安定地方,而是指向京城的權力核心,王朝的覆滅已在情理之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亂世中的兩種生存路徑:叛亂者的瘋狂與實乾者的微光
在宗室混戰的大背景下,地方勢力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生存形態。張昌及其部將石冰的叛亂,代表了亂世中底層秩序的徹底崩塌。他們攻破州郡後“更置牧守,皆桀盜小人,專以劫掠為務”,這種純粹的破壞性行為,既非農民起義的正義之舉,也非割據政權的建設嘗試,而是王朝崩潰後社會失序的極端表現——當中央權威瓦解,地方權力真空必然滋生掠奪性勢力,最終遭殃的永遠是普通百姓。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劉弘與陶侃的崛起。劉弘在荊州“勸課農桑,寬刑省賦,公私給足”,展現了亂世中難得的治理智慧;他堅持“敘功銓德,隨才授任”,拒絕因姻親關係任命官員,打破了西晉門閥政治的潛規則。陶侃則從孤貧督郵成長為平叛大將,其人生軌跡印證了“亂世出英雄”的規律——動蕩時代雖破壞舊秩序,卻也為寒門子弟提供了打破階層固化的機遇。劉弘那句“今觀卿,必繼老夫矣”的預言,不僅是對陶侃個人能力的認可,更暗含著亂世中“實乾者終將取代空談者”的曆史必然。
軍事潰敗背後的結構性危機:從將領矛盾到製度崩塌
陸機的軍事失敗堪稱西晉軍事體係崩潰的縮影。作為“羈旅之臣”,陸機突然被任命為二十萬大軍的統帥,淩駕於王粹、牽秀等宿將之上,這種任命本身就違背了軍事指揮的基本邏輯——既未考慮將領間的資曆平衡,也未建立有效的指揮體係。孫惠勸陸機讓權避禍,陸機卻擔心“首鼠兩端”加速禍端,這種兩難處境揭示了西晉軍事製度的致命缺陷:軍事指揮權完全服務於政治鬥爭,而非戰場實效。
建春門之戰的慘敗具有標誌性意義。王瑚“數千騎係戟於馬,以突鹹陳”的戰術創新,反襯出陸機大軍的指揮混亂;“赴七裡澗,死者如積,水為之不流”的慘烈景象,不僅是一場戰役的失敗,更是西晉軍事體係全麵崩塌的象征。當一支二十萬規模的軍隊,因內部矛盾與指揮失當而瞬間潰敗,這個王朝的軍事根基早已腐朽到不堪一擊。
曆史鏡鑒:亂世中的生存法則與文明底線
這段曆史最深刻的啟示,在於揭示了“秩序崩壞的連鎖反應”:當最高統治集團沉溺於內鬥,放棄治理責任時,地方叛亂、軍事潰敗、民生凋敝會接踵而至,形成不可逆的惡性循環。李含的陰謀、司馬穎的驕奢、陸機的慘敗,本質上都是同一病灶的不同症狀——一個失去核心價值與製度約束的權力體係,必然走向自我毀滅。
反觀劉弘與陶侃的成功實踐,他們證明了即使在亂世中,“務實治理”與“任人唯賢”仍是維係秩序的核心法則。劉弘在荊州的治理成效表明,百姓對“寬刑省賦”的基本需求從未改變;陶侃從寒門崛起的經曆則說明,打破門閥壟斷、激活社會活力,是王朝續命的唯一途徑。可惜的是,西晉統治者未能抓住這些微光,最終讓整個文明付出了沉重代價。
這段曆史告訴我們:權力失去約束必然滋生腐敗,內鬥超越共識必然導致崩潰,而唯有堅守治理初心、尊重人才價值,才能在任何時代立於不敗之地。西晉的教訓,既是王朝興衰的鏡鑒,更是人性與製度關係的永恒命題。
喜歡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請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讀資治通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