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醫之路》
雖然大學畢業已十五年,但是進入中醫內科臨床也就是五年左右的時間,如果當初沒有受到張老師的召喚來到大道,或許時至今日,我仍然在一家與養老院相“媲美”的康複醫院每天重複著書寫病曆的工作,拿著一份還算不錯的薪水,繼續揮霍著自己的青春。
我在大學裡學習的專業比較尷尬,畢業證書上寫的是中醫專業骨傷方向,然而在校期間卻是和針灸推拿分在同一個係,和中醫臨床專業似乎沒什麼交集。
我原以為中醫係主內科臨床,而針灸骨傷係算是偏外科的,沒想到畢業臨了又重新站隊了。
據說骨傷專業之前也是獨立的,畢業後基本分配在各級中醫院的骨科或外科,都是靠拿刀吃飯的,算是中醫院校裡最有“錢途”的。至少大一入學班會課上班主任是這麼說了,同時,他還說大一大二學的都是中醫基礎課,不必太認真,能通過考試即可,到了大三大四才是專業課,需要花苦功學,畢竟隻有專業課以後工作才用得著。
因此,我們骨傷班可能是全校中醫基礎課學得最差的,象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等考試不及格甚至補考還不及格的比比皆是。
大學畢業後,家人找了一點關係進入了市中醫院上班,一年半的時間裡,天天除了寫病曆就是在手術台上給主任做助手,乾著與中醫根本完全無關的工作。
或許是性格使然,進入臨床後發現自己對做手術並不感興趣,加上無法融入公立醫院複雜的人際關係,於是就萌發了改行的念頭,正巧深圳的老友邀請一同開辦網絡公司,於是不顧家人和科領導的規勸毅然選擇了離職。
外麵的世界確實很精彩,自由呼吸的感覺確實很美妙,然而現實也確實很殘酷,由於經營不善,才過半年,網絡公司就黃了。
當初離開醫院時,科領導接到我的辭職信並未上報,承諾給我保留職位隨時可以回去上班。事實證明他也的確做到了,因為後來聽以前同事說,我走後,醫院還照常給我發工資,直到近半年後院長正好要找我才知道我早已離開,趕緊讓財務凍結了我的工資卡。
既然選擇了離開,自然沒有再回頭的道理,又一次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彷徨了,是繼續改行還是回歸本行,難以抉擇。
後來在一好兄弟的邀請下,來到昆山,幾次進入人才市場,投了幾份與網絡相關的工作都如石沉大海,杳無音訊,無奈之下,想到自己還有一本執業醫師證書,於是改投民營醫院,結果麵試通知終於來的,不過我的中醫專業在這邊卻不能注冊在骨科執業,讓我乾中醫內科又不會。
再後來,就碰到張老師。在和張老師最初同事的一年多時間裡,對其敦敦教誨從未上心,做事總是敷衍了事,現在想來,很是愧疚。
離開張老師後,又在一家醫院的老板投資下和朋友一起做了一個網絡項目,不過兩年後又失敗了。自此,我才決心回歸醫生本職工作,搞網絡隻作為業餘愛好。
繼續從事骨科工作顯然不靠譜,一是並非自己興趣所在,另外中醫專業在這邊也做不了骨科,改做中醫內科臨床也不現實,畢竟大學時中醫基礎課底子太差,重新開始學沒有這個勇氣,剩下最好入門也就隻有針灸推拿了,於是考了針灸專業的主治醫師。
沒想到的是,有了主治醫師證,就業的前景一片大好。以前執業醫師的時候想找一份三千元的工作也不容易,剛晉升中級職稱後,就有醫院主動打電話過來直接五千一月把我招去了。
再後來蘇州的一家康複醫院更是開出一萬的月薪,優越的住宿條件,五險一金,工作不到半年領導就準備提拔我做新開設病區的科主任。
離開老家在外漂泊了這麼些年,此時終於看到曙光。
也就在這時,張老師找到了我,說他開了一家中醫門診,問我是否願意一起乾,是否願意做一名真正的中醫。
說實話,好不容易剛找到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穩定下來,又要重新開始,家裡人並不讚同,我自己也有些猶豫。
院領導聽說我要走,再三的挽留,甚至要為我開設中醫診室。可是對於中醫內科,我有的隻是向往,自己卻是一竅不通。
以上這些似乎都是題外話,有點長,有些哆嗦。可能是這一次回老家參加高中同學畢業二十周年聚會,一下子勾起了許多的回憶。
對於中醫內科臨床,在此之前的記憶並不多,大學時因為冬季皮膚瘙癢伴有牙齦腫痛,曾找過在外麵開中醫診所的學校老師看過一次,他是國家級名中醫,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當時好象吃了一周還是十天的藥。效果有,但不是太明顯。
後來帶我母親也找他看過一次頸椎病引起的頭暈頭痛,效果也不是太好,不過服務態度是極好的,聽家人說,吃完半個月的藥後,他還親自做了電話回訪。
再後來到市中醫院上班,當時醫院也有位名中醫,每天看診的人從淩晨就開始排隊,於是繼續找他看冬天皮膚瘙癢問題,然而一周下來仍無明顯效果,隻得選擇醫院的皮膚科拿了西藥,這一次倒是效果立竿見影,隻不過來年冬季仍然複發。
從那時起,我就對中醫治療效果就多了幾分懷疑。
直到有一次,我在一家綜合門診的針灸科坐診,來了一位發熱的病人,說是在隔壁內科輸液一周了,高熱還是反複不退,能用的抗生素都用上了,最後幾天還加上了激素,結果都是當時熱退,下午又開始高熱,內科醫師實在沒轍,說要不找中醫看看吧,於是推薦來到我這裡。
病人是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說實在的,在此之前,我幾乎沒開過一張中藥處方。
當聽說輸液一周就退不了熱,當下就很想打退堂鼓,不過其時我正備考主治醫師,手頭拿著一本傷寒論在複習,心念一動,便硬著頭皮望聞問切。
患兒舌苔厚黃燥,麵赤,汗出,怕熱,一問四五天未大便,又常在午後發高熱,便想這不就是典型的大承氣湯證嗎,不過門診隻開設針灸科而沒有中醫科,所以並沒有配備中藥房,於是就讓拿了成藥大黃通便顆粒,讓吃一天試試看。
萬萬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下午患兒母親打電話跟我說,隻吃了一次藥,大便通了,熱也退了,問我還要不要繼續吃。
我也沒有什麼經驗,就說體溫正常了就不要再吃了。
幾天後患兒的母親特意又到門診當麵致謝,反饋說發熱沒有再起,並且感慨說,中醫還真有點神!
經此一次,我對中醫又恢複了一些信心。利用備考主治醫的機會,第一次從頭到尾仔細讀了一遍傷寒論。
其實大學時也學過這門課,不過當時完全不重視,幾乎沒認真聽過幾節課,隻是考前臨時抱佛腳,按著老師劃的重點背了兩天混個及格罷了。
三陰三陽體係是立體而多維的,涵蓋的麵也是極廣的,體現了古代對世界認知的大智慧。大到無邊無垠的宇宙,小到世間一粒塵埃,都離不開三陰三陽。
三陰三陽應用於中醫臨床,與傳統時方相比多了一個架構,或許有時呈現出來的樣子比較簡陋,更談不上華麗,然而這正是經方魅力所在,往往能直達病所,解決頑疾。
就好比是建一棟房子,經方綜合考慮了地區、氣候、周邊環境、土質等因素先建好房屋框架,或許裝修不夠完美,但是經得起風霜,可以屹立千年而不倒,而傳統的時方更多注重病症相合,經驗用藥大於理論組方,往往是外表華麗而應變不足。
剛來到大道的時候,跟隨張老師抄方,那時的我就是一張白紙,後來在老師的耐心指引下,一點一點發現了三陰三陽體係中的奧秘,收獲良多。
再後來,慢慢開始進入中醫內科臨床,也漸漸治愈過一些病人,當然,也時常得到治療效果不好的反饋。
剛開始,碰到看得不好的病例總是很沮喪,不過久而久之,似乎就有些麻木了,開始給自己找各種借口,畢竟再好的醫生也不能包治百病,更何況自己可能連入門級彆還沒達到呢。
進入中醫臨床時間越久,碰到的疑難病例自然就越多,對於治療效果不好的,我開始嘗試一些所謂時方對證治療,或者在經方基礎上加上一些所謂的效方,有的時候確實也能起到一些效果,不過更多時候都是收效甚微。
我開始有些茫然,所幸張老師讓我加入這個學習的平台,讓我可以獲得再次重新認識三陰三陽的機會。
相信有了這幾年臨床的積澱,加上張老師對於三陰三陽體係認識的日臻完善,定能發現更多藏在三陰三陽體係中的中醫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