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與其跟西醫去爭論到底誰的理論靠譜,不如切切實實把中醫治病的療效提高上去。”
楊主任深以為然:“小老鄉,我覺得你這話算是說到點子上去了。老百姓看病,才不管你姓中還是姓西,隻要能看好就行。可是,問題是現在真正醫術高明的中醫實在太少太少。看好的病人少了,影響力自然也極其有限,這個難題該怎麼破?”
是呀,這個怎麼破?
一時之間,張景也有點犯難了。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自己這麼幸運,能夠被係統砸中,從而迅速提高醫術水平的。
不過,很快,張景就想到一個問題。
能夠湧現更多高水平的中醫,或是報道治療疑難雜症成果,自然對中醫發展有所幫助。
不過,中醫要想真正擴大足夠的影響力,最終與西醫相抗衡,首先得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才行。
也就是說,從某種程度上講,願意接觸中醫的人數越多,中醫的影響力才能越大。
其實隨著國家對於中醫藥的重視,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於健康醫療越來越重視。
因此,人們對於中醫的觀念也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近年來,湧現出越來越多中醫保健養生場所,就是一個佐證。
但是,正所謂閘門一開,泥沙俱下。
中醫借此契機大發展的同時,也一定要查好門票。
以免一些偽中醫從中作亂,擾亂了中醫秩序,敗壞了中醫名聲。
想到這裡,張景說道:“我有個不成熟的想法,楊主任,您幫忙分析分析。”
“嗯,你說。”楊主任一臉急切地看著他。
“關於中醫方法,我覺得可以分四個層次。即中醫保健,治常見病,治疑難雜症以及治危重症。”
“市麵中醫保健場所雖然不屬於正規中醫機構,但是基數龐大,幾乎遍及每個小區,算是中醫與老百姓接觸麵最廣的前沿陣地。因此,對於中醫口碑的影響不容小覷。”
“不可否認,有極少數中醫保健場所的從業人員還是具有一定專業水平的。但是,絕大部分都是借著中醫的幌子在招搖撞騙,隻靠話術來招攬生意宰客人。”
“嗯!”楊主任深以為然,憤憤道:“這個算是擾亂中醫市場的一塊毒瘤,應該由衛生主管部門出麵,堅決剔除。”
然而,沒想到張景卻微微搖了搖頭:“楊主任,您可能誤解我的意思了。中醫保健的市場很大,如果強塞給真正的中醫,會讓本來就嚴重不足的中醫資源更加捉襟見肘。”
“哦,小老鄉,那你的意思是?”楊主任又犯糊塗了。
“我是想,這塊市場肯定要做,但是一定要規範起來。就好比現在開辦中醫診所需要備案一樣,所有中醫保健場所,應該至少配備一名合格的中醫負責定期培訓考核。”
“並且,該中醫要對該場所經營行為負責,違規給予不良執業行為記分處罰。”
“這樣一來,即是對該保健場所的一種監督。同時,也可以成為從保健到治療的一種過渡。因為,需要治療的可以直接推薦給該中醫。當然了,通過中醫治療後,對於某些慢性病,如果需要中醫保健的,同樣可以反向轉到保健場所裡進行。”
楊主任聽了,連連點頭:“我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想法,其實也有點類似現在西醫綜合醫院搞的雙向轉診形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