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宜遲,幾人先開摩托車直奔山區龍須溝。
楚雲飛搞到了20多台設備,衝壓機殘件、車床主軸和鍛錘底座,這些設備表麵生鏽,本身也是陳舊的,好在核心部件尚且完好。
跟著馮牧過來的幾名學生,一臉可惜,一臉的愁苦。
“李上校,這些設備太陳舊了,肯定無法保證精度的。”
萬事開頭難,李峰先讓大家把廠房建設起來,把設備整理出來。
龍須溝分成多個分叉,還有小坑、凹陷的山洞,可以作為天然的廠房,人為開拓一下,足夠安排設備進去。
也從朔州拉過來了4台柴油發電機,這是從日軍手上的繳獲。
利用半個月時間,先把設備安置好。
馮牧狀態還好,戴上了工人手套,“爺們,彆愣著了,那就開乾吧。”
一拍手,手套上全是塵土。
他在四九城的時候,改裝過摩托車,改裝過手槍,有一定的機械基礎。
這也是李峰看重的一點,人才彆放在戰場上,放在後勤裡邊最能發揮效用。
帶過來的二十多名學生,以及楚雲飛拉攏的技術工人,一起張羅起來。
除了技術工人之外,還找來了鐵匠、木匠等。
苦是肯定苦了點,山溝裡的條件有限。
但也比八路修械所初期老虎鉗、手搖銑床富足多,至少還有陳舊機床,具備零件加工能力。
先把攤子張羅起來,手上有大批待修的槍械,可以考慮手搓零件,完成修複。
日軍的三八大蓋質量好,槍鋼的質量比國內步槍普遍好一些,有值得修繕的價值。
隻要槍管完好,其他的小零件都容易處理,修修補補就能繼續使用。
漢陽造、老套筒這些,膛線都磨平的舊槍,打包發給新兵訓練,根本不值得修複。
另外是損壞的山炮、步兵炮,修複一門火炮,對部隊作戰的提升也有幫助。
解決了槍支火炮問題後,再同步考慮火藥、子彈、炮彈的生產,把修械所的底子搭建起來。
馮牧牽頭,很快拿出來一個清單,羅列了煉鐵所需的煤炭、礦石等材料,還有零件製造欠缺的設備。
不當家不知道油鹽米貴,不乾後勤不知道裡邊的湯湯水水。
確實夠頭疼的。
李峰把燒腦的事情扔給了馮牧,承諾會想辦法搞來設備跟原材料。
正準備返回朔州,楊秋萍、羅夢雲找了上來,她倆建議在雁北地區建立情報網絡,先組建兩個情報小組,分彆向神武關、雲中打探日軍動向,組織人手密切關注敵偽軍情況。
等情報小組熟稔之後,再向華北地區滲透。
情報網絡需要花錢,需要定期的投入人手跟精力,還需要無線電設備。
這事兒確實得乾,情報係統是重要的。
這筆錢還是要花的,雖說李峰有本事搞定方圓68公裡範圍內的日偽軍動向,可也不能天天盯著地圖發呆啊。
再遠的區域怎麼辦?
人口密集的縣城內怎麼辦?
即時戰略視角越大,既有好處,也有壞處,信息量太多,總會忽略一些重要情報的。
獨立團想要做大做強,必須重視情報係統。
這一點需要學習八路的經驗,充分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形成統一的抗戰陣線。
解決了後勤、情報的人員安排,李峰接下來要考慮用兵,把精力放在戰鬥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