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眉頭一皺,明眼人都知道這是一句敷衍的話。
看看有啥問題,能解決就給你解決。字麵意思翻譯過來就是不可能給你解決。
這位兄台他很不識趣啊。
趙守山挺不客氣,真把李峰當冤大頭了,直截了當的提出物資不足,軍械緊張。
“部隊軍械短缺,步機槍配備不足六成,彈藥儲備不足,難以支撐大戰。”
“目前靠著工事完備,靠著山勢險峻,尚能堅守一二。”
“第八戰區繳獲了大批日械武器,如能支援一二,第四集團軍上下感激萬分。”
咋支援,白給嗎?
李峰等了一會,不見對方有下文。
露出一些為難的詞色,“為了協同晉綏軍作戰,共同抗擊日寇,多餘的武器裝備已經答應給第二戰區補充了。”
“看來還需向統帥部協調,請求撥出一部分物資,給第四集團軍補充。”
一聽給了晉綏軍,趙軍長臉色驟變,頗有些怪罪的意思。
“晉綏軍終究是外人,不及咱們自己人啊,僅憑虎臣司令的麵子,也應該考慮幫助我們呐。”
外人跟自己人的界定還不清楚。
聽話的外人,那就是自己人。
不聽話的自己人,也是外人。
誰是外人?
誰是自己人?
在抗戰一線的都是自己人,恰恰有了外人、自己人的心思,才導致各自作戰,隻求保存實力,不求殲滅日寇。
為什麼陣線容易一觸即潰,根本原因還是互相不信任,互相拆台。
“趙軍長慎言,無論怎麼說,第二戰區長官也是我的老長官。”
“日後再有多餘的裝備,一定考慮第四集團軍。”
“趙軍長來綏遠,僅僅是為了這些?”
趙守山反應過勁兒來。本以為拉一下關係,扯一扯愛國情懷,年輕人就會上趕著送物資。
眼下看來,不容易忽悠,李峰根本不上套。
“還想跟第八戰區商討一下對敵詳情,晉南駐防17萬中央軍,如能南北共擊,一定可以輕易的滅掉第一軍。”
“察北、雁南兩戰打的火熱,各軍聽後熱血沸騰。”
“拳拳愛國誌,反抗之心高漲。”
李峰一句話打掉了他的熱情,“聯合作戰的事情不僅僅是第四集團軍,而是跟第一戰區統籌協作。”
“第一戰區、第二戰區、第八戰區聯合向敵反擊,形成局部的反撲,改善局麵。”
“趙軍長既不能代表第一戰區,也無法說服第一戰區,我想聯合作戰的事情,很難推行下去。”
“不提這些了,遠來是客,我讓人招待一番。”
李峰下了逐客令。
談了幾句沒有油鹽的東西,既不是過來效忠於他的,也不是代表第一戰區出麵。
趙守山什麼都代表不了。
那談個屁啊?
不過他的到來,讓李峰的心思飄到了晉南。
這夥中央軍內部也是矛盾重重,既有地方軍出身的雜牌部隊,也有中央軍的嫡係兵力。
有的姥姥不疼,舅舅不愛。
有的則深受器重。
患寡不患均。
統帥部的資源肯定優先傾斜給嫡係,之後再給雜牌。
武器裝備也好,後勤物資也罷,乃至軍餉軍費,都是一樣的道理。
統帥部雜牌消耗的策略一直是避而不談的話題。
消耗掉地方雜牌,保證中央軍的主導,在抗擊日寇的大義之下,清掃地方軍閥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