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管當前彈藥儲備消耗了多少。
打了勝仗,壓製了古德兵團,你們蘇維帝國就得給老子補充物資。
不然這勝仗不是白打了?
諾維科夫上校站在一旁,臉上滿是無奈。
他知道李峰的脾氣,一旦決定的事,很難更改。
隻能硬著頭皮再次向後勤部提交物資補充要求,電報裡詳細羅列了炮彈、步槍子彈、罐頭等物資的數量,每一項都標著“急需”。
後勤部的回電很快傳來,依舊是推諉扯皮的話語,說什麼前線物資緊張,需要統籌分配。
諾維科夫拿著電報,隻能苦笑。
這些應付式的理由可打發不了李峰,還得繼續要下去,必須拿到後勤部的允可為止。
另一邊,周衛國帶著20萬預備役兵力,正往前線靠攏。
預備役的戰鬥力不值一提,如何把這些兵力訓練出來,在戰爭中迅速磨練,非常考驗手下的指揮水平。
李峰讓他降低了行軍速度,充當一次拉練。
每天行軍途中抽出兩個小時進行射擊訓練和戰術演練
不用著急拉到前線來,多多的訓練新兵。
部隊延緩攻勢,一直等到了物資供應的批條後。
第二天一早,五個坦克師壓在正麵,來了一場光明正大的進攻。
坦克的轟鳴聲震耳欲聾,履帶碾過地麵,揚起滾滾塵土。
坦克師的威懾力十足,與漢斯帝國的精銳硬碰硬。
雙方的炮火率先展開對轟,炮彈像雨點般落在對方的陣地,爆炸聲此起彼伏,火光衝天。
坦克集群在炮火的掩護下向前推進,漢斯帝國的坦克也不甘示弱,迎了上來。機槍的掃射聲和炸彈的爆炸聲交織在一起。
戰鬥從早晨一直持續到下午,連續的進攻讓敵軍防線搖搖欲墜。
不得已從大本營分出兵力支援陣線。
如果李峰想,完全可以選擇從南北某個戰線突破進去,給被包圍的西南方麵軍打開一條通道。但他沒有這麼做,他要的是徹底拖垮第二裝甲集群。
雙方酣戰一天,各有損失。
整體戰損比接近11,擁有旗鼓相當的坦克數量,擁有旗鼓相當的火炮,以及旗鼓相當的基層步兵火力。
仔細算一算的話,漢斯帝國的損失還要更大一些。
畢竟他們是經過了連續苦戰,士氣跟戰鬥力有所下降,裝備損耗較大。而李峰的部隊是首次投入戰鬥,士氣高昂,裝備也相對完好。
“難纏,難纏,十分難纏。”
這是古德司令給學生的定義。
這位經驗豐富的司令官,撲在密密麻麻的作戰地圖上,額頭的皺紋更深了一些。
李峰帶著25萬兵力,像一塊牛皮糖,將他牢牢地糾纏在了五六十公裡的陣線上。如果想包圍這批兵力,需要投入更多部隊,可現在他的兵力本就緊張,顯然是不太現實的。
分兵進攻的意義就在這裡。
戰線拉寬,稀釋裝甲集群的威懾力。
偏偏第二裝甲集群後方是西南方麵軍,沒辦法肆無忌憚的發起閃電突襲。
他們擅長的快攻手段,受局勢的壓迫,變成了陣地攻防戰。
這不是裝甲部隊擅長的戰術,裝甲部隊的優勢在於機動性和衝擊力,在陣地戰中,隻能像步兵一樣一點點推進,優勢根本發揮不出來。
“將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啊。”一名參謀憂心忡忡地說,“我們的油料和彈藥消耗太大,再這樣耗下去,恐怕撐不住。”
他們已經被李峰拖入了泥潭,想拔出來都難。
既然第二裝甲器群的陣線不穩,這時候應該把西南方麵軍抽出一部分兵力,用於夾擊古德兵團,形成兩麵壓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