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藤花下的歎息
暮春的岐仁堂,簷角的銅鈴纏著新抽的紫藤花。王秀蘭扶著雕花欄杆坐下,手中的保溫杯冒著枸杞菊花茶的熱氣,卻驅不散她眉間的陰雲。這位退休語文教師的左手始終按著胸口,仿佛那裡壓著一塊無形的石頭。
"岐大夫,您說這胸口悶得慌,就像被濕毛巾捂住了口鼻,連喘氣都得使勁兒。"她解開羊毛開衫,露出淺紫色的內衣,"五年了,試過好多方子,參苓白術散吃了拉肚子,右歸丸喝了胃脹,您說我這把老骨頭,是不是沒救了?"
岐大夫放下手中的《金匱要略》,目光落在王老師泛青的指甲上。診室的窗台上,一盆菖蒲長得正旺,葉片上的水珠折射著陽光,像極了《黃帝內經》裡"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的注腳。"先伸伸手,讓我看看舌苔。"他的聲音像春風拂過宣紙。
王老師伸出手,掌心微微發潮,手指關節處有淡淡的瘀斑。岐大夫搭上脈枕,指下感覺脈沉弱如細流遇石,寸部尤其滯澀,仿佛春天的溪流被薄冰覆蓋。再看舌苔,舌質淡紅卻罩著一層濁膩的白苔,像梅雨季節未乾的窗紙,正是《金匱》所言"陽微陰弦"之象。
"最近是不是總覺得嗓子裡有痰,吃飯也不香?"岐大夫翻開《脾胃論》,"《經》雲"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您這是脾胃虛弱,痰濕阻滯啊。"
王老師點點頭:"每天早上都要清半天嗓子,痰黏糊糊的。以前愛喝小米粥,現在喝兩口就覺得胃脹,隻能吃點軟麵條。"她忽然想起什麼,"可之前大夫說我是氣血虛,讓補肝腎,怎麼越補越難受呢?"
二、胸陽如日的破冰之辨
岐大夫起身走到窗前,指著遠處被雲層遮擋的太陽:"您看這日頭,要是被烏雲遮住了,地上的草木就會潮濕陰冷。咱們胸腔裡的陽氣,就像這太陽,《金匱要略》說"胸痹者,胸陽不振,陰寒上乘",您胸口悶痛,就是胸陽被痰濕這團"烏雲"困住了。"
他從書架上取下《傷寒論》抄本:"仲景治胸痹,用瓜蔞薤白白酒湯辛溫通陽,可您這情況特殊——舌苔濁膩,脈沉弱,說明不僅有寒,還有脾虛生濕。就像田裡的土鬆了,雨水積著排不走,時間長了就漚根。"
王老師皺眉:"那為什麼吃補藥反而拉肚子呢?"
"因為您的脾胃就像泡了水的海綿,再往上澆營養液,隻會越泡越爛。"岐大夫從藥櫃取出竹茹,"您看這竹茹,《本草綱目》說它"治嘔吐,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止肺痿,治五痔",性微寒卻能清熱化痰,就像給潮濕的屋子開風扇,先把濁氣排出去。"
說到這裡,他又拿起法半夏:"這法半夏,《神農本草經》稱其"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燥濕化痰的本事一流。但單用溫燥藥容易傷陰,所以配竹茹,一溫一涼,就像陰陽調和的夫妻,既能化痰,又不傷正。"
王老師忽然指著自己的喉嚨:"那我這痰多、耳鳴,也是痰濕引起的?"
"正是!"岐大夫點點頭,"《內經》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胃虛弱,水濕運化不了,就會變成痰濁,往上蒙住清竅,所以耳鳴;往下阻滯氣機,所以胃脹。您之前用的右歸丸是補腎陽的,可腎陽不足的根本在脾陽不升,就像樹根爛了,光給枝葉施肥有什麼用?"
三、溫膽湯裡的通陽密碼
牆上的掛鐘敲了十下,小安端來煎好的湯藥。王老師看著碗裡浮沉的竹茹、半夏,猶豫著問:"岐大夫,這溫膽湯聽著像治膽子小的,怎麼能治胸悶呢?"
岐大夫笑著解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裡的溫膽湯,本是治"膽胃不和,痰熱內擾",但咱們活用它的思路——膽屬少陽,主疏泄,脾胃屬中土,主運化,痰濕困住脾胃,就像堵住了下水道,得先通利膽腑,才能讓氣機順暢。"
他用湯勺撥弄藥渣:"您看這方子,竹茹、法半夏、膽星化痰濁,枳殼、橘紅理氣機,雲苓、白術、黨參、苡仁健脾祛濕,丹參活血通絡。就像一支工程隊,先派竹茹、半夏當清道夫,把痰濕垃圾運走;再讓枳殼、橘紅當交通警,疏通堵塞的氣機;最後用黨參、白術當建築工,把鬆垮的脾胃地基夯實。"
王老師忽然想起什麼:"您說加了丹參,是不是因為"久病入絡"?我看有些治心臟病的方子都用丹參。"
"您這是活學活用啊!"岐大夫讚許地點頭,"《本草經疏》說丹參"專入血分,其功在於活血行血"。您胸悶五年,痰濕久了必生瘀,就像溝渠裡的淤泥積久了會變硬,丹參就是那把鐵鍬,既能化瘀,又不燥烈,正合"治痰先治血,血行痰自消"的道理。"
說到這裡,他從博古架上取下《溫熱論》:"葉天士講"初病在經,久病入絡",您這病雖在胸陽,卻涉及脾胃、肝膽、血脈,所以得用複方調治。就像彈古琴,單按一根弦調不準音,得幾根弦一起撥弄,才能彈出和諧的曲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四、梅雨季裡的陽氣複蘇
一周後,王老師踩著新綠的青苔走進診室,手裡提著一袋新鮮菖蒲。"岐大夫,您看!"她解開外套,麵色紅潤了許多,"胸悶胸痛輕多了,昨天還能一口氣爬上三樓,摘了些菖蒲掛門上,聞著這香味兒,胃口都開了。"
岐大夫搭完脈,眼中閃過一絲欣慰:"寸脈已不滯澀,沉弱之象漸緩,這是胸陽漸複的好兆頭。《難經》說"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您營衛不和,根源在脾胃虛弱,現在脾胃運化正常了,營血才能上奉於心。"
王老師從帆布包裡拿出舌苔照片:"您看,白苔薄了不少,舌頭也沒那麼胖了。"
"這是痰濕漸化的表現。"岐大夫調整處方,"前方去膽星,加砂仁、陳皮。《本草綱目》說砂仁"補肺醒脾,養胃益腎,理元氣,通滯氣",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現在要加強理氣和胃,就像梅雨季過後,打開所有窗戶通風,讓陽光徹底曬乾潮氣。"
說到這裡,他忽然想起什麼:"對了,您之前喝的枸杞菊花茶要停了。菊花性寒,枸杞滋膩,隻會助長痰濕。以後改喝陳皮生薑茶,《內經》說"辛甘發散為陽",生薑溫胃,陳皮理氣,正好助胸陽發散。"
王老師笑著點頭:"聽您的話,這幾天早餐都吃山藥蓮子粥,中午炒點南瓜,晚上喝小米粥,感覺肚子裡暖暖的,就像有個小火爐。"
岐大夫哈哈大笑:"這就對了!《脾胃論》強調"飲食不節則胃病",您現在就是在給脾胃"減負擔、添柴火"。記住,晚上七點後彆再吃東西,讓脾胃也有休息的時間,就像機器運轉久了,得停機保養。"
五、醫案背後的時令哲學
小滿時節,岐仁堂的紫藤花已結成豆莢。岐大夫在診療筆記中寫道:
"治王君之胸痹,關鍵在辨"本虛標實"之主次。前醫泥於"虛則補之",卻未察"標實礙補"之理,故用參苓白術散反瀉,右歸丸反脹。本案舌苔濁膩、脈沉弱,顯屬脾虛痰濕為標,心陽不振為本,故以溫膽湯加味為先,化痰濁以通陽道,佐黨參、白術健脾以絕痰源,丹參活血以防瘀阻,此乃"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法。"
"觀今之胸痹患者,多因久坐少動、嗜食肥甘、思慮過度致脾胃受傷,暗合《內經》"久坐傷肉,久思傷脾"之訓。治療當遵仲景"辛溫通陽"之旨,更需顧護脾胃,如東垣"脾胃為後天之本"之論。本案用竹茹配半夏,寒溫並用;枳殼配橘紅,升降同施;黨參配白術,氣血雙補,體現中醫"調中焦以通四旁"之整體觀。"
擱筆時,窗外傳來布穀鳥的啼鳴。岐大夫望著藥櫃上的"溫膽湯"藥牌,忽然想起《黃帝內經》"人與天地相參"的教誨。在這個痰濕易生的季節,或許最好的養生之道,就是像溫膽湯那樣,既清濁又護正,讓體內的"小太陽"始終溫暖明亮。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