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轉變·治從金水
“之前治法以健脾為主,如今需脾腎雙補,兼清痰熱。”岐伯年取來新的銀針,“先刺廉泉、天突,以通利咽喉;再取太溪、複溜,滋補腎陰。”
針尖刺入太溪穴時,林正川忽然輕顫——這次的得氣感不再是溫熱,而是一股清涼從腳底竄至腰間,仿佛乾涸的河床迎來涓涓細流。
“《金匱要略》麥門冬湯治虛火喉痹,正合此證。”岐伯年一邊配藥一邊解釋,“麥冬、石斛潤肺生津,熟地、龜板補腎填精,黃柏、知母清虛熱,膽南星、瓜蔞仁清化痰熱。另加少許肉桂,取‘少火生氣’之意,引火歸元。”
他轉向小陳:“去廚房取些梨汁,煎藥時兌入半盞,可增強潤肺之功。”
刺絡拔罐·泄熱逐瘀
“今觀其下肢痿軟,絡中必有瘀熱。”岐伯年取出三棱針與火罐,“《黃帝內經》雲‘血實者宜決之’,當刺絡拔罐,泄其瘀滯。”
在委中、血海穴消毒後,他快速點刺,紫暗的瘀血噴湧而出,小陳見狀驚呼,林正川卻長舒一口氣:“……輕鬆些了。”
“此為‘陳則除之’之法。”岐伯年解釋道,“瘀熱不去,新血不生,雖補無益。待瘀血轉紅,即可止針。”
醫患同心·守方調治
此後每月,林正川必來岐仁堂複診。岐伯年根據病情變化,先後在虎潛丸、大補陰丸等方中加減,或增女貞子、墨旱蓮滋陰,或加黃芪、升麻升陽舉陷。小陳漸漸發現,老板雖仍需輪椅代步,卻不再依賴鼻飼管,能緩慢咽下糜粥,言語也清晰了許多。
某個雪夜,林正川忽然讓小陳推他到岐仁堂後堂,看著正在搗藥的岐伯年:“大夫,我查過古籍,‘痿證’多屬難治,為何我能穩住病情?”
岐伯年停下手中的搗杵:“《靈樞·官能》雲:‘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您能收效,一在醫患互信,二在治法合時。初病在脾,故重脾胃;久病及腎,故滋腎陰;兼有痰熱,則清化之。此乃‘謹守病機,各司其屬’之道。”
林正川若有所思:“就像做投資,需看清趨勢,順勢而為。”
岐伯年笑道:“醫道如商道,皆需辨證。您雖久坐傷脾,卻心性堅韌,恰如黃芪、黨參,雖性溫柔,卻能托舉正氣。”
第三章破冰之旅·中西彙通
癸卯年驚蟄,一輛黑色轎車停在岐仁堂門前。
林正川在秘書攙扶下起身,雖仍需拄拐,卻已能緩慢行走。他身後跟著一群西裝革履的人,手中抱著禮盒與文件箱。
“岐大夫,特來向您報喜。”他的語音雖仍有些含糊,卻透著振奮,“我們投資的‘先天精微修複項目’,成功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了!”
岐伯年聞言挑眉:“哦?願聞其詳。”
理論共鳴·古今對話
團隊成員展開資料:“我們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83的患者存在脾胃功能異常,這與您提出的‘脾虛是痿證之本’完全吻合。更神奇的是,某些基因缺陷患者的線粒體功能障礙,竟與中醫‘腎主藏精’理論高度相似。”
林正川指著投影屏幕:“您看這張圖,我們研發的‘精微素’能修複線粒體損傷,恰似中醫‘填補腎精’;而配合使用的‘胃氣康’衝劑,成分正是山藥、茯苓、陳皮——您開的藥方給了我們靈感。”
岐伯年捋須微笑:“《內經》言‘夫精者,身之本也’,先天之精需後天水穀精微充養。貴方以‘修複精微物質’為法,若能始終兼顧脾胃,療效當更上層樓。”
病案點睛·醫道同源
“其實,我有一事不明。”林正川示意秘書打開木箱,裡麵整齊碼放著數十本中醫典籍,“為何西醫查不出病因的病,中醫能通過脈診、舌象判斷病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岐伯年隨手翻開《黃帝內經·痿論》:“中醫看病,如觀天象。雲聚知雨,葉落知秋,見微知著而已。您初期肉跳,乃肝風內動之兆;後期吞咽困難,是痰熱阻喉之象,皆非孤立存在。西醫重局部,中醫重整體,譬如貴方的‘基因治療’,在中醫看來,便是‘治未病’於先天,防患於未然。”
薪火相傳·共克頑疾
臨行前,林正川將一個錦盒遞給岐伯年:“這是我們根據您的理論改良的‘脾腎雙補丸’,已通過動物實驗,想請您指導臨床應用。”
岐伯年打開盒蓋,裡麵是褐色的水丸,散發著淡淡藥香:“黨參、白術、熟地、龜板……配伍精當,確有脾腎雙補之功。但需注意,陰虛火旺者宜少佐黃柏,痰濕重者當加砂仁,此乃‘辨證施補’之要。”
“受教了!”團隊成員紛紛記錄,“岐大夫若有暇,能否擔任我們的中醫顧問?”
岐伯年搖頭:“顧問不敢當,但望你們牢記‘大醫精誠’四字。無論用何手段,以人為本,方為醫道核心。”
林正川深深鞠躬:“您教會我的,何止是治病?更是‘治未病’的智慧——無論是身體,還是事業。”
尾聲:岐黃新章
岐伯年在診案簿上鄭重寫道:
“筋痿一證,古今難愈,然《內經》‘五臟致痿’之論,實為燈塔。本案患者林氏,初因脾虛致肝風內動,繼因腎陰虧虛致痰熱阻絡,全程以‘治痿獨取陽明’為綱,先健脾胃,後滋腎陰,兼清痰熱、通經絡,終使病勢得以控製。更喜其團隊以中醫理論為啟發,研發‘精微修複’之法,暗合‘先天後天同治’之道。可見醫道無界,唯效是崇,願後世醫者,能於經典中求新,在創新中守正。”
擱筆時,窗外的玉蘭正含苞待放。岐伯年望著藥櫃上“但願世間人無病”的對聯,忽然想起林正川最後說的話:“等項目成功,我要在金融街建座‘岐黃健康中心’,讓更多久坐的年輕人懂得‘治未病’。”
春風拂過青石板巷,岐仁堂的銅鈴輕輕作響。老藥櫃裡的參苓白術散、虎潛丸們,似乎也在期待著,這場跨越古今的醫道對話,能為更多人帶來希望。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