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劑理中湯,化開十年寒——岐大夫妙手治痰飲
一、心下堵悶三月餘,遍訪名醫皆無功
暮春時節,梧桐葉剛抽出新芽,岐仁堂的銅鈴便被晨風吹得叮當作響。我坐在診室裡整理《脾胃論》的抄本,忽見門口擠進來一個身形佝僂的婦人,頭發灰白,麵容蠟黃,扶著門框直喘氣。
"岐大夫,您快救救我老伴兒吧!"跟在後麵的男人急得直搓手,"她這三個月來吃不下飯,胸口像壓著塊大石頭,夜裡睡覺都得半坐著,不然喘不過氣來。"
我趕忙起身扶住婦人,觸到她冰涼的手,脈象沉細如遊絲。抬眼望去,她舌苔白膩,不時吐出清稀的痰涎,衣襟前已經洇濕了一片。
"王嬸,您慢慢說。"我扶她坐下,倒了杯溫薑茶,"這病是怎麼起的?"
王嬸捧著茶杯,手指微微發抖:"年初我在菜市場貪涼吃了碗冰粉,當晚就覺得胃脹得難受。後來找了幾個大夫,有的說我氣滯,開了一堆理氣藥;有的說我脾虛,讓我吃補藥。可越吃越不對勁,現在連下床都費勁了......"
我點點頭,想起《金匱要略》裡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又觀她吐清涎、脈沉細,分明是寒飲凝結之象。但需仔細鑒彆,若誤用清熱化痰之劑,必使寒邪更盛。
"王嬸,您覺得胸口堵得慌,是不是像有團冰疙瘩在胃裡?"我輕聲問道。
王嬸眼睛一亮:"對對對!就像冬天水缸裡結的冰碴子,又涼又硬。"
這時,窗外傳來嘈雜的人聲。原來附近工地的工人聽說岐仁堂來了個治不好的病人,都圍過來看熱鬨。人群中有人嘀咕:"西醫都治不好,中醫能行嗎?"
我沒有理會,繼續問診:"王嬸,您夜裡咳嗽嗎?痰是什麼顏色?"
"咳得厲害,痰像清水一樣,有時候還帶著泡沫。"王嬸說著,又咳出幾口清涎。
我心中有數了。《黃帝內經》雲:"飲發於中,上迫於肺。"寒飲停聚胃脘,上犯於肺,故見氣短咳喘;脾陽不振,運化失常,故食欲不振。此證當溫陽化飲,健脾和胃。
二、岐大夫辨證施妙手,理飲湯化寒飲
"王嬸,您這是寒飲凝結,得用溫藥化開。"我鋪開紙筆,"我給您開個方子,叫理飲湯。方中乾薑溫中散寒,白術健脾燥濕,桂枝溫通陽氣,茯苓利水滲濕,白芍斂陰和營,橘紅、厚樸理氣化痰,炙甘草調和諸藥。"
說到這裡,我加重了語氣:"乾薑得用21克,您病久脾胃虛寒嚴重,非大劑溫陽不可。"
人群中有人驚呼:"乾薑那麼辣,吃多了會不會上火?"
我笑了笑:"《神農本草經》說乾薑"溫中,逐風濕痹"。王嬸體內寒濕太重,正需要這股熱力化開堅冰。就像冬天河裡結冰,得用太陽曬、暖氣烘,冰才會化。"
王嬸的丈夫猶豫道:"岐大夫,這藥會不會太猛了?"
"放心,我會根據病情調整。"我解釋道,"《傷寒論》裡的四逆湯用乾薑四兩,那才是猛藥。理飲湯配伍精妙,有白芍製約,不會傷陰。"
開好藥方,我又叮囑:"這藥要溫服,喝完後蓋被子出點微汗。飲食上忌生冷油膩,多喝小米粥養胃。"
王嬸的丈夫將信將疑地抓了三劑藥。臨走時,我看到他偷偷把藥單折起來,揣進了口袋——怕是要拿去給西醫看看。
三、一劑知二劑已,複診氣短仍未消
三日後清晨,王嬸在丈夫攙扶下走進診室。她氣色明顯好轉,臉上有了血色,說話也有力氣了。
"岐大夫,喝了藥後,胃裡暖暖的,像揣了個小火爐。"王嬸笑著說,"昨天能吃下兩碗粥,夜裡也能平躺了。"
我診了診脈,脈象比之前有力,但仍有細弱之象。再看舌苔,白膩稍減,但仍有寒濕未淨。
"王嬸,寒飲已化大半,但脾胃之氣未複,還需繼續調理。"我在原方基礎上加了9克生黃芪,"黃芪能補肺氣,助脾胃將水穀精微上輸於肺,氣短的毛病就會好。"
這時,門口又圍了不少人。上次質疑的那個工人撓撓頭:"岐大夫,這中醫真神了!王嬸這氣色,跟換了個人似的。"
我趁機講解:"中醫治病講究辨證論治。王嬸的病看似複雜,其實抓住"寒飲凝結"這個根本,就像開鎖找到了鑰匙。《脾胃論》說"脾胃虛則濕勝",寒濕不除,百病叢生。"
人群中有人點頭,有人若有所思。我知道,中醫的療效就是最好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