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大夫摸了摸他額頭:"熱勢不高,卻像裹著濕棉被。"看麵色黃而油潤,像抹了層豬油,鼻準頭有細密的汗珠,摸上去黏手。舌苔全舌均勻黃膩,舌質偏紅,脈濡數,關部尤甚。
"每天下午兩點到五點燒得最厲害?"
"對對!"王師傅拍大腿,"燒起來頭重得像戴了鐵帽子,胸口悶得喘不過氣,大便總覺得拉不乾淨。"
二)經典溯源·三焦氣化
"這是典型的中焦濕熱。"岐大夫翻開《濕熱病篇》,"薛生白說"濕熱病屬陽明太陰經者居多,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你住的地下室潮氣重,又愛吃外賣燒烤,濕邪與熱邪糾結在中焦,就像煮粥時水和米黏在一起。"
他讓王師傅伸出手:"你看這手掌,大魚際和小魚際都發紅,中間卻發白,這是中焦氣機阻滯。《黃帝內經》講"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你這中焦像個堵住的沼氣池,氣不化津,津反為濕。"
三)方劑解析·宣暢三焦
"用三仁湯加減。"岐大夫取來三個瓷罐,分彆倒出杏仁、白蔻仁、薏苡仁,"杏仁像個小榔頭,能宣降上焦肺氣,肺主一身之氣,氣行則濕化;白蔻仁芳香化濕,專解中焦痞滿;薏苡仁甘淡滲濕,引導濕熱從小便出。這三味藥就是"宣上暢中滲下"的黃金三角。"
處方如下:
杏仁12g白蔻仁6g後下)薏苡仁30g
法半夏9g厚樸9g通草6g
滑石15g包煎)淡竹葉9g柴胡6g
七劑,水煎服,日一劑,不拘時溫服
"加柴胡是取其疏達三焦氣機。"岐大夫用竹筷撥弄藥粒,"你看這滑石,《神農本草經》說它"主身熱泄澼,女子乳難,癃閉,利小便,蕩胃中積聚寒熱",既能清熱又能利濕,最適合這種濕熱膠結的情況。"
四)生活調攝·祛濕根本
"馬上搬出地下室。"岐大夫語氣堅決,"《金匱要略》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你每天用30g乾薑煮水泡腳,直到後背微微出汗。飲食記住"三吃三不吃":吃炒米、吃冬瓜、吃絲瓜;不吃冰鎮西瓜、不吃生魚片、不吃甜糯米。"
他遞給王師傅一個布囊:"裡麵是蒼術和黃柏,做成香囊掛在床頭。蒼術辛溫燥濕,黃柏苦寒清熱,這是二妙散的配伍,能燥濕清熱於無形。"
第四章·複診錄:舌脈的悄然蛻變
一)肝膽案·瘀化熱清
二十天後,李建國來複診,進門時步履輕快:"岐叔,右脅不疼了,夜裡能睡整覺!"看他麵色黃中透紅,眼白的橘黃退淨,左眼角血絲消失。舌象變化最明顯:舌邊腫脹消退,瘀點變淡,苔黃膩變薄。脈左關弦象已緩,略帶滑數。
"效不更方,原方減大黃至6g,加生麥芽15g疏肝健胃。"岐大夫囑咐,"記住《景嶽全書》的話:"濕熱之病,陽旺則熱重於濕,陽弱則濕重於熱"。你現在熱勢已減,要防濕邪留戀,每周吃兩次茯苓粥。"
二)脾胃案·濁化清升
陳美玲再來時,唇周粉刺全消,麵色黃垢退去,透出健康的粉白。舌中厚膩苔已化,剩下薄黃苔,脈右關濡滑減輕,略帶緩象。"嘴裡不甜了,吃飯香得很!"她喜滋滋地說,"按您說的喝三豆飲,連皮膚都變細膩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原方去黃連,加炒白術15g、黨參12g。"岐大夫寫道,"《脾胃論》講"善治者,惟在調和脾胃"。現在要健脾扶正,防濕熱反複。記住:奶茶換成炒米茶,每周吃三次山藥蓮子粥。"
三)中焦案·樞機運轉
王師傅複診時帶來半袋炒米:"我搬出地下室,租了個帶窗戶的閣樓,按您說的每天炒米泡水喝,燒徹底退了!"他麵色黃潤轉為明黃,鼻準頭不再黏汗,舌膩苔退去大半,脈濡數轉緩。
"三仁湯去柴胡,加黃芪20g、炒白扁豆15g。"岐大夫解釋,"《溫熱論》說"濕盛則陽微",現在要溫補脾陽,鞏固中焦。每天早上用生薑三片、紅棗五枚、粳米一把煮粥,能增強脾胃陽氣。"
第五章·岐黃夜話:三濕一統的玄機
一)病機總括·同源異流
月上柳梢時,小藥童捧著《溫熱經緯》請教:"師父,肝膽濕熱、脾胃濕熱、中焦濕熱,到底有啥不一樣?"
岐大夫撥亮油燈:"就像一條河的上遊、中遊、下遊。肝膽濕熱是上遊淤堵,主要問題在疏泄失常,所以脅痛、口苦是關鍵;脾胃濕熱是中遊泥濁,核心是運化失司,所以脘痞、口甜是特征;中焦濕熱是整條河水流不暢,涉及肝膽脾胃,所以身熱不揚、三焦氣化不利是特點。"
他翻開《醫門法律》:"喻昌說"病在肝膽,脅痛為標;病在脾胃,脘痞為要;病在中焦,滿悶為征"。但三者本質都是濕熱膠結,濕性黏滯,熱性炎上,就像油和水攪在一起,很難分開。"
二)辨證綱要·舌脈為鏡
"記住三個舌脈密碼。"岐大夫取出三張舌診圖:
"肝膽濕熱,舌邊紅赤腫脹,苔偏於兩側,左關脈弦滑數,像琴弦上繃著熱流;
脾胃濕熱,舌中苔厚膩如鍋巴,右關脈濡滑數,像手指按在溫粥裡;
中焦濕熱,全舌均勻黃膩,關部整體濡數,像整個脈管泡在溫水裡。"
"《靈樞·論疾診尺》講"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他指著李建國的初診舌圖,"你看這舌邊青暗,就是肝色外露,結合目睛黃染,典型的肝膽濕熱夾瘀。"
三)治法精要·因勢利導
"治肝膽濕熱,要像治水患,既要清淤又要疏渠,所以用龍膽瀉肝湯、茵陳蒿湯,疏肝利膽與清熱利濕並重;
治脾胃濕熱,要像擦灶台,既要刮油又要通風,所以用連樸飲、甘露消毒丹,苦降辛開與醒脾化濕同施;
治中焦濕熱,要像通河道,既要開閘又要引流,所以用三仁湯、黃芩滑石湯,宣上暢中與滲下並行。"
岐大夫合上典籍:"但記住《類證治裁》的話:"濕熱為患,最易兼夾"。李師傅的瘀、陳姑娘的虛、王師傅的寒,都是兼夾證,治病如用兵,既要正兵攻主證,也要奇兵治兼證。"
尾聲·藥香永續
秋風吹散最後一絲濕熱時,李建國送來一筐自家種的絲瓜,陳美玲端來親手做的炒米茶,王師傅扛來半袋新收的粳米。三人站在岐仁堂的藥圃前,看岐大夫正在晾曬茵陳。
"岐叔,您說這濕熱為啥這麼難纏?"李建國望著茵陳的嫩芽問。
岐大夫直起腰,手裡的茵陳散發著清香:"《黃帝內經》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濕熱能找上你們,說到底是臟腑正氣先有了漏洞。就像這茵陳,得趁春天陽氣升發時采,才能借天地之氣疏肝利膽。"
他指著藥圃裡的植物:"你們看,薄荷要在清晨采,紫蘇要在花開時收,中藥講究的是"順天時,應地利"。治病也一樣,要順著臟腑的氣化規律,不能硬來。"
夕陽給岐仁堂的匾額鍍上金邊,藥香與炊煙在暮色中交融。岐大夫望著三人漸漸遠去的背影,在《岐大夫的懸壺故事》中寫道:
"濕熱三證,看似迥異,實則同出一源。辨治之要,在於察舌脈之微,審臟腑之變,因勢利導,以平為期。正如《景嶽全書》所言:"醫道雖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陰陽而已。"濕熱之辨,亦不過察其陰陽偏頗,明其臟腑所在,調其氣化失常,如此則病無遁形矣。"
簷角的銅鈴在晚風中輕響,仿佛在應和這流傳千年的岐黃智慧。藥圃裡的薏苡仁抽出新穗,等待著懂它的人,在某個濕重的清晨,煮一鍋去濁生清的良方。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