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聽得一頭霧水:“那他這病跟那姑娘的渴,都是水鬨的?”
“都是水飲,但地方不同。”岐大夫拿起筆,“那姑娘的水在膀胱,像下水道堵了;你爹的水在胃裡,像鍋底下積水了。治法治標也得治本,得溫胃陽,散水飲。”
他在處方箋上寫下:茯苓三十克,桂枝十五克,生薑二十克,甘草六克,加丹參十八克。“這茯苓能利水,把胃裡的積水排出去;桂枝溫陽,像給鍋底下添火;生薑是溫胃的,能把寒水散了,這兩味藥配在一起,就像給凍住的河麵破冰;甘草能護著脾胃,彆讓藥力太猛傷了正氣。加丹參是因為他血脈有點瘀,紫舌頭就是信號,丹參能活血,讓氣血走得順。”
小周在一旁記著,忽然想起什麼:“師父,上次李大媽頭暈,您給開的苓桂術甘湯,也是治水飲的,跟這茯苓甘草湯有啥不一樣?”
“問得好。”岐大夫放下筆,“苓桂術甘湯是治脾虛的,病人會覺得頭重腳輕,像踩在棉花上,那是水飲往上蒙著頭;這茯苓甘草湯是治胃陽不足的,病人會心慌、手腳冷,水飲在胃裡晃蕩。就像同樣是漏水,一個漏在客廳脾),一個漏在廚房胃),得找對地方修。”
老者喝了口溫水,輕聲問:“岐大夫,我這病礙事不?我還想看著孫子上小學呢。”
“不礙事。”岐大夫把藥方折好遞給他,“這藥熬的時候,生薑切片多煮會兒,讓藥味透出來。喝藥期間彆吃生冷的,西瓜、冰啤酒都得停,也彆喝太多水,等胃裡的水排出去就好了。”
男人扶著老者要走,岐大夫又叮囑:“喝完藥可能會尿多點,那是好事,彆害怕。要是心慌得厲害,就按按手腕內側,那有個內關穴,能緩解。”
三、經方活用見真章,師徒夜話解玄機
送走病人,小周收拾診桌,看見那本《傷寒論》攤在“茯苓甘草湯”那條,旁邊還有岐大夫用朱砂筆寫的批注:“渴與不渴,乃水停部位之辨;上渴下停,五苓主之;中停不渴,茯苓甘草湯宜之。”
“師父,這水飲病真有意思,都跟水有關,卻一個渴一個不渴。”小周給岐大夫續上茶,“我以前總以為渴就是缺水,現在才知道,有時候是水太多堵了道。”
岐大夫靠在竹椅上,搖著蒲扇:“中醫看病,就像偵探斷案,不能隻看表麵。《黃帝內經》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這三焦就像家裡的水管網,上中下都通著。膀胱是下水道,胃是蓄水池,哪段堵了都不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拿起桌上的兩個茶杯,一個杯口朝上,一個杯口朝下:“你看這朝上的杯,底兒漏了,水存不住,就是消渴;這朝下的杯,口堵了,水倒不出,就是五苓散證;要是杯子中間裂了縫,水積在中間晃蕩,就是茯苓甘草湯證。看病得找到裂縫在哪。”
小周拿起五苓散的藥方,忽然笑了:“師父,您說這五苓散能不能治彆的病?比如有人喝了水就吐,叫‘水逆’的?”
“當然能。”岐大夫眼睛一亮,“《傷寒論》裡說‘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上次西街的趙老板,喝口水就吐,吃啥吐啥,我給他用了五苓散,兩劑就好了。他那就是膀胱堵了,水排不出去,喝進去的水隻能往回湧。”
正說著,門簾被輕輕推開,上周來的那個姑娘提著個果籃走進來,臉上紅撲撲的,精神頭足了不少。“岐大夫,我來謝謝您!喝了兩劑藥,那天晚上就覺得尿多了,早上起來嘴就不渴了,今天去醫院複查,大夫說啥毛病沒有。”
她把果籃放在桌上,裡麵是新鮮的桃子和葡萄:“我媽說這是‘喜桃’,讓您嘗嘗。對了,我下周考試,您說我能過不?”
岐大夫笑著擺擺手:“放心去吧,病好了,腦子就靈了。記住以後感冒可彆再捂汗了,要像春風拂過,輕輕的才好。”
姑娘走後,小周看著藥方感慨:“這經方真是神了,幾味藥就把病治好了。”
“不是藥神,是醫理神。”岐大夫拿起《傷寒論》,“仲景先生早就把道理說明白了,水飲病‘當以溫藥和之’。五苓散裡的桂枝,茯苓甘草湯裡的生薑、桂枝,都是溫藥,能化掉寒水。就像冬天凍住的河,太陽一曬就化了,光靠挖渠不行,得有陽氣。”
夜幕漸深,老槐樹的影子在月光裡晃悠,醫館裡的藥香混著茶香,飄得很遠。岐大夫給小周講起《神農本草經》裡的藥:“你看這茯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它能利水還能安神,治心慌最合適;桂枝‘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溫陽又能通關節,讓陽氣走得順暢。”
小周聽得入了迷,忽然想起白天那老者:“師父,您說那大爺的病,要是用了五苓散會怎麼樣?”
“那可就錯了。”岐大夫搖頭,“他的水在胃裡,五苓散是往下通膀胱的,用了會傷胃陽,可能更沒勁了。就像廚房漏水,你卻去通下水道,白費勁。”
他拿起筆,在紙上畫了個人體輪廓,在上中下分彆標上“肺”“胃”“膀胱”:“水飲在肺,會咳喘;在胃,會心慌;在膀胱,會渴、尿少。得找準地方,辨證施治。這就是中醫的‘同病異治’,都是水飲,治法不同;也有‘異病同治’,比如五苓散既能治渴,又能治水逆,因為都是膀胱氣化不利。”
月光從窗欞照進來,落在那本《傷寒論》上,“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那行字,在月光下仿佛活了過來。小周忽然明白,這短短十幾個字裡,藏著多少古人看病的智慧——不看表象看根本,不憑感覺憑辨證。
四、市井相傳岐仁術,細微之處見真章
一周後,岐仁堂的生意格外好。先是那老者的兒子送來一麵錦旗,上麵寫著“妙手回春”,說老爺子喝了七劑藥,心慌好了,手腳也暖了,現在能在院裡打太極了。接著是考幼師的姑娘,拿著錄取通知書來道謝,說麵試那天嗓子清亮,一點不渴,發揮得特彆好。
街坊們都在傳,岐大夫能從渴不渴裡看出病根子。賣菜的劉嬸提著籃子路過,特意進來問:“岐大夫,我家老頭子總覺得胃裡涼,不想喝水,是不是也得用那茯苓甘草湯?”
岐大夫讓劉嬸說說症狀,聽完笑道:“他那是胃寒,還沒到水飲的地步,用生薑泡點紅茶喝就行,彆動不動就吃藥。”
小周在一旁碾藥,聽著這些對話,忽然覺得中醫就像老槐樹的根,深深紮在市井生活裡。那些《傷寒論》裡的條文,不是乾巴巴的字,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一個個需要細心體察的症狀。
傍晚收攤時,小周給岐大夫捶背,忽然問:“師父,您說這中醫難學嗎?”
岐大夫望著窗外的老槐樹,慢悠悠地說:“難也不難。難在要把書本上的理,變成手上的法;不難在隻要你用心看,生活裡處處是醫理。你看那屋簷下的雨,順著房簷流是正常,堵在瓦溝裡就會漏,積在院子裡就會澇,人身上的水也是一個理。”
他拿起桌上的《傷寒論》,遞給小周:“好好讀,慢慢悟。等你能從病人的一個眼神、一句話裡看出病機,就真懂中醫了。”
小周接過書,指尖觸到泛黃的紙頁,仿佛摸到了千年前仲景先生的溫度。醫館外的路燈亮了,昏黃的光透過窗欞,照在“岐仁堂”的匾額上,那三個金字在夜色裡,透著一股讓人安心的暖。
全文完)
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岐大夫的懸壺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