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春天。
我去北京靜雯出版社采訪,把文學出版了解得五體投地。
一個作家出版書的前後因果,講解了新文人的故事。
陳菲是一位草根詩人,來自太行山區,他自費出書舉動啟迪當今文學愛好者,什麼才是現實人生之路?
當代社會,自費出書,眾籌出書,你怎麼看待這個市場?
文學之路,對於最基層的文學愛好者來說,處在十字路口。
怎樣看待萬物生靈,怎樣完美現實人生,這是命運之歌的演唱,讓我們用哲理故事去演繹一下現實人生……
——題記
《命運之歌:草根詩人的文學夢》
第一章:太行山裡的文學夢
2005年的春天,陽光開始一點點溫暖著大地,北京這座繁華都市正展現著它獨有的生機與活力,而遠在千裡之外的太行山區,一個名叫陳菲的年輕人,正守望著自己心底那如星星之火般的文學夢。
陳菲出生在太行山區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村子四周環山,交通不便,村民們過著靠天吃飯、樸實而又艱辛的生活。可陳菲從小就對文字有著一種超乎常人的敏感,課本上的詩詞文章,他總是讀了又讀,背了又背,那些優美的語句仿佛是一把把鑰匙,打開了他內心深處對外麵世界的向往之門。
家裡窮,買不起太多的課外書,陳菲就去村裡唯一的小學找老師借書看,每次拿到一本書,他都如獲至寶,在昏暗的煤油燈下,逐字逐句地品味著書中的世界。漸漸地,他開始嘗試自己寫詩,寫家鄉的山山水水,寫父母勞作的背影,寫村裡小夥伴們純真的笑容。
在那一個個靜謐的夜晚,他在本子上寫下這樣的詩句:
《太行夜思》
昏黃燈下墨痕新,詩意萌生日日勤。
窗外青山悄入夢,心中憧憬寄流雲。
山風瑟瑟吹愁緒,月色溶溶照苦吟。
唯願文辭傳我意,太行深處有知音。
那些詩句雖然稚嫩,卻飽含著他對生活最真摯的情感。
中學畢業後,家裡實在供不起他繼續讀書了,陳菲隻能無奈地回到村裡,跟著父母一起種地、放羊。可即便生活的重擔壓在了肩頭,他也從未放棄過寫詩。勞作的間隙,他會坐在山坡上,望著連綿的山脈,在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寫下一行行詩句,這些文字成了他枯燥生活裡最甜蜜的慰藉。
同村的人都不理解他,覺得一個莊稼漢整天琢磨那些沒用的文字,有那功夫不如多去地裡乾點活兒,多掙點錢娶媳婦。可陳菲隻是笑笑,他知道,自己心中的那個文學夢,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被現實的瑣碎磨滅的。
第二章:自費出書的決心
隨著年齡的增長,陳菲寫的詩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成熟。他偶爾會把自己的詩作寄給一些報紙雜誌,雖然大多時候都是石沉大海,但偶爾也能收到編輯簡短的回複,鼓勵他繼續創作。這寥寥數語的鼓勵,對陳菲來說,就像是黑暗中閃爍的微光,讓他更堅定了要讓更多人看到自己作品的決心。
一次偶然的機會,陳菲從一個在外打工回來的老鄉那裡聽說,在大城市裡,有人可以自費出書,把自己寫的東西變成一本本實實在在的書。這個消息像一顆石子投入了他平靜的心湖,泛起了層層漣漪。
他開始四處打聽自費出書的相關事宜,了解到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這對於家境貧寒的他來說,無疑是個天文數字。可陳菲不想放棄,他決定出去打工掙錢,為自己的出書夢積攢資金。
告彆了父母和熟悉的山村,陳菲踏上了去往城市的打工之路。他在建築工地上搬過磚,在飯店裡洗過碗,住過潮濕陰暗的地下室,吃過彆人吃剩的飯菜,但隻要一想到自己那即將有可能變成鉛字的詩作,他就覺得渾身充滿了力量。
在那些艱難的打工日子裡,他寫下了這樣一首詩,抒發內心的苦澀與對夢想的執著:
《逐夢行》
身似浮萍入大城,高樓林立掩心聲。
汗流磚上添新夢,影瘦燈前憶舊情。
塵世奔波愁幾許,詩心未改意難平。
但求筆墨書華彩,不負年華萬裡程。
經過幾年的辛苦打拚,陳菲終於攢夠了自費出書的錢。他聯係了一家出版社,把自己精心整理好的詩集稿件寄了過去,然後懷著忐忑又期待的心情等待著消息。那段日子,他夜不能寐,滿心都是對未來的憧憬和擔憂。
第三章:新書問世的喜悅與無奈
終於,陳菲的詩集順利出版了,當他捧著那還散發著油墨香氣的新書時,淚水忍不住奪眶而出。這一本本詩集,凝聚了他多少年來的心血和汗水啊,是他夢想的結晶。
他在詩集的開篇,放上了一首飽含深情的詩,像是對自己過往歲月的致敬:
《夢之花》
多年心血聚成書,墨韻飄香意未疏。
筆下山川皆入畫,心中感慨儘成珠。
太行故事隨風起,赤子情懷伴夢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今日花開終不負,且留詩卷待君讀。
然而,新書出版後的現實卻給了他沉重的一擊。因為沒有名氣,也沒有強大的宣傳渠道,他的詩集根本賣不出去多少,書店裡很少願意上架他的書,即便上架了,也隻能被擺在角落裡,無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