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基層第一站濰坊勞務市場,不一樣的情懷,不一樣的風景。
——題記
作為河子文藝主編,這些年我一直堅信,文學的根須深深紮在百姓的生活土壤之中。那些在歲月裡默默耕耘、在平凡日子裡努力生活的普通老百姓,他們的故事就是最動人的文學素材。於是,我懷揣著對生活的熱愛與敬畏,踏上了深入基層采訪的道路,決心把他們的故事寫進我的《冰陽之歌》。
第一站,我來到了濰坊的勞務市場。這裡就像一座生活的大舞台,形形色色的人都在為了生活而奔波忙碌。天剛蒙蒙亮,勞務市場裡就已經人聲鼎沸。工人們或蹲或站,身旁放著簡單的工具,眼神中既有對新一天工作機會的期待,又帶著幾分疲憊與迷茫。我穿梭在人群中,和他們攀談起來。
老張是一位五十多歲的泥瓦工,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皺紋,雙手布滿了老繭,粗糙得像乾裂的樹皮。他來自農村,家裡有年邁的父母和正在上學的孩子,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他背井離鄉來到城市打工。“俺沒啥文化,就會點泥瓦活,隻要能吃苦,就能多掙點錢。”老張操著一口濃重的方言說道,“前幾天家裡來電話,說孩子考試考得不錯,俺這心裡就覺著再累也值了。”看著老張憨厚的笑容,我感受到了他對家人那份質樸而深沉的愛,也看到了無數像他一樣的底層勞動者,為了家庭默默承受生活的重壓,卻從不抱怨。
在勞務市場的一角,我遇到了年輕的小李。他二十出頭,眼神中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小李原本在老家的工廠上班,但覺得那裡的發展空間有限,便來到濰坊闖蕩。他想學習電工技術,雖然目前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但每天都會去書店看相關的書籍,晚上就睡在簡陋的出租屋裡。“我相信隻要自己努力,一定能在這個城市站穩腳跟。”小李堅定地說。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讓我看到了年輕一代在困境中追求夢想的勇氣和決心。
離開勞務市場後,我又前往鄉村。在一個寧靜的小村莊裡,我結識了王大爺。王大爺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一輩子都在這片土地上勞作。他的院子裡種滿了各種各樣的蔬菜,鬱鬱蔥蔥,充滿生機。走進屋內,牆上掛滿了各種獎狀,都是他的孫子孫女在學校獲得的。王大爺說起這些獎狀時,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孩子們有出息,這就是俺最大的盼頭。”
和王大爺聊天的過程中,我了解到村裡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了,隻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留守。為了增加收入,王大爺嘗試種植一些經濟作物,但由於缺乏技術和市場信息,收益並不理想。儘管如此,王大爺依然沒有放棄,他積極參加村裡組織的農業培訓,學習新的種植技術。“俺不能拖孩子們的後腿,得想辦法把日子過得更好。”王大爺的話語中透著一股堅韌。
在這個小村莊裡,還有一位特殊的人物——村支書劉書記。劉書記年輕有為,大學畢業後放棄了城市的優越生活,回到家鄉帶領鄉親們致富。他四處奔走,為村裡引進了一些農產品加工項目,還利用互聯網幫助村民銷售農產品。在他的努力下,村裡的經濟狀況逐漸好轉,村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看到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我覺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劉書記說這話時,眼神中充滿了欣慰。
從鄉村回來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些普通老百姓的故事,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卻充滿了生活的溫度和力量。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用勤勞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書寫著屬於自己的人生篇章。他們的故事,就是這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回到工作室後,我開始著手將這些采訪素材整理成文字。在寫作的過程中,那些采訪對象的音容笑貌不斷浮現在我的眼前,他們的話語仿佛還在我的耳邊回響。我用心去描繪他們的生活,用文字去展現他們的精神世界。我希望通過我的作品,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這些普通老百姓的故事,感受到他們身上的那份平凡與偉大。
在創作的過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內,生動地展現出每一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生活經曆,如何讓讀者真正走進這些人物的內心世界,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我不斷地修改、完善,力求每一個細節都能真實地反映出生活的原貌。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終於完成了這部分關於基層百姓故事的創作。當我看著電腦屏幕上那一行行文字時,心中充滿了成就感。這些文字不僅僅是我對采訪經曆的記錄,更是對那些普通老百姓的致敬。
我深知,這隻是我深入基層采訪的開始。在未來的日子裡,我還將繼續踏上這片充滿生活氣息的土地,去傾聽更多老百姓的故事,用我的筆為他們歌唱,讓他們的故事在《冰陽之歌》中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因為他們才是生活真正的主角,是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
喜歡冰陽之歌請大家收藏:()冰陽之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