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聯盟在擊退日軍大規模進攻後,迅速投入到整軍備戰之中。
張浩心裡明白,日軍的敗退隻是暫時的,他們必然會帶著更強大的力量卷土重來。
因此,必須抓住這短暫的和平間隙,全方位提升抗日聯盟的實力。
首先,部隊進行了全麵的整頓和訓練。李團長根據此次戰鬥中暴露的問題,製定了更為嚴格和針對性的訓練計劃。
每天清晨,戰士們在嘹亮的軍號聲中起床,開始進行高強度的體能訓練。
長跑、負重行軍、攀登障礙等項目,讓戰士們的身體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在戰術訓練方麵,模擬各種複雜的戰鬥場景,包括遭遇戰、攻堅戰、夜間突襲等。
戰士們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對抗演練,互相切磋戰術技巧。
“注意隱蔽,利用地形地物接近敵人,不要暴露自己的位置!”李團長在訓練場邊大聲指導著戰士們。
戰士們嚴格按照要求,在模擬的戰場上靈活穿梭,不斷提高自己的戰鬥技能。
同時,加強了對新繳獲武器裝備的熟悉和使用訓練。
技術人員為戰士們講解武器的性能、操作方法和維護要點,確保每個戰士都能熟練掌握並發揮出武器的最大威力。
陸星辰帶領技術團隊則專注於武器裝備的研發和改進。
他們在簡陋的實驗室裡,夜以繼日地對繳獲的日軍武器進行研究。
通過對日軍新型步槍的拆解和分析,他們找到了一些可以借鑒的設計理念,對聯盟現有的槍支進行改良。
增加了瞄準鏡的適配裝置,提高了射擊精度;優化了槍膛結構,增強了子彈的發射動力。
同時,利用戰場上收集到的零部件,組裝和修複了一些損壞的武器,還嘗試研發新型的爆炸物,提高手榴彈和地雷的殺傷力。
在根據地建設方麵,加大了對基礎設施的投入。
組織百姓和戰士們一起,修複被戰火破壞的房屋、道路和橋梁。
在道路兩旁設置了隱蔽的防禦工事和了望哨,以便及時發現日軍的動向。
為了提高根據地的自給自足能力,建立了更多的小型工廠和作坊。
這些工廠生產簡單的生活用品、武器零部件以及一些簡易的通訊設備。
同時,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開墾更多的荒地,種植糧食和蔬菜,確保在戰爭時期能夠保障軍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然而,在抗日聯盟積極整軍備戰的同時,日軍內部也在進行著激烈的討論和調整。
鬆井太郎因作戰失利,受到了上級的嚴厲斥責。
日軍高層召開緊急會議,商討應對抗日聯盟的新策略。
一些將領主張繼續增派兵力,對抗日聯盟進行大規模的圍剿,徹底消滅這股抗日力量。
而另一些將領則認為,單純的軍事進攻難以取得理想效果,應該采取政治誘降和軍事打擊相結合的手段,分化瓦解抗日聯盟。
經過激烈的爭論,日軍高層最終決定雙管齊下。一方麵,從國內和其他戰區抽調更多的精銳部隊,包括兩個重裝師團和一支飛行戰隊,加強對該地區的軍事控製。
重裝師團配備了先進的坦克、裝甲車和重型火炮,具有強大的攻堅能力;飛行戰隊則擁有新型的戰鬥機和轟炸機,能夠對地麵目標進行有效的空中打擊。
另一方麵,派遣大量的特務和漢奸,深入抗日聯盟控製區域,散布謠言,挑撥離間,試圖破壞抗日聯盟內部的團結,拉攏一些意誌不堅定的分子投降。
鬆井太郎得到新的作戰指令和兵力補充後,開始重新策劃對抗日聯盟的進攻。
他知道抗日聯盟經過上次戰鬥後,必然加強了防禦,因此決定改變戰術。
他計劃先利用飛行戰隊對抗日聯盟的根據地進行空中偵察和轟炸,摧毀其防禦工事和重要設施。
然後,重裝師團在坦克和裝甲車的掩護下,從多個方向發起進攻,將抗日聯盟包圍並消滅。
為了實施這一計劃,鬆井太郎對新調來的部隊進行了嚴格的訓練。
飛行戰隊的飛行員們在模擬戰場上,反複演練對地麵目標的精確轟炸和空中格鬥技巧。
重裝師團則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提高部隊在複雜地形下的協同作戰能力。
同時,鬆井太郎還加強了情報收集工作,派出更多的偵察兵和特務,收集抗日聯盟的兵力部署、防禦工事位置以及補給線路等詳細情報。
在日軍緊鑼密鼓籌備新的進攻時,抗日聯盟的情報網絡也察覺到了一些異常。
偵察兵發現日軍在周邊地區頻繁調動兵力,大量的武器裝備和物資向根據地附近集結。
同時,根據地內也出現了一些可疑人員,四處散布謠言,企圖擾亂民心。
王營長將這些情報及時彙報給張浩,張浩意識到,日軍又在策劃一場大規模的進攻,抗日聯盟即將麵臨一場更為嚴峻的考驗。
喜歡抗日之大軍閥張浩請大家收藏:()抗日之大軍閥張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