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在識破抗日聯盟的佯攻之計後,惱羞成怒,對根據地周邊的防範與清剿力度陡然加大。一時間,抗日聯盟陷入了危機四伏的絕境,但全體軍民並未就此屈服,而是憑借著頑強的意誌與智慧,在絕地中尋求生機。
“甲斐”師團師團長山本一郎下令,對根據地周邊進行地毯式搜查,誓言要揪出所有為抗日聯盟提供情報的人員,並加速“囚籠戰術”的實施。日軍在各個交通要道、村莊路口都設立了嚴密的關卡,對過往行人進行嚴格盤查。偽軍也在日軍的逼迫下,更加賣力地協助清剿,挨家挨戶地搜查可疑人員和物資。
根據地的物資供應受到了極大的限製。後勤負責人愁眉不展地向張浩彙報:“我們的物資運輸線被日軍嚴密封鎖,糧食、藥品和彈藥的補給越來越困難。而且,周邊村莊在日軍的掃蕩下,百姓生活困苦,也難以再為我們提供支持。”
王營長的情報網絡也遭受重創,儘管大部分關鍵情報人員已經撤離,但仍有一些暴露後被捕。日軍對這些被捕人員嚴刑拷打,試圖獲取更多關於抗日聯盟的情報。“目前我們的情報傳遞變得異常艱難,日軍加強了通訊管製,新的情報很難及時獲取。”王營長滿臉憂慮地說道。
陸星辰則帶來了武器裝備方麵的壞消息:“由於物資短缺,我們的武器研發和生產進度嚴重受阻。現有的武器裝備在之前的戰鬥中損耗較大,急需維修和補充,但材料不足,難以滿足需求。”
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張浩在臨時指揮所內召集各部首領,商討應對之策。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但每個人的眼神中都透著堅定。
李團長率先打破沉默:“我們不能坐以待斃。雖然日軍封鎖嚴密,但總有薄弱之處。我們可以組織小規模的突擊隊,趁夜突破封鎖線,與周邊的地下組織取得聯係,獲取物資和情報支持。”
陸星辰點頭表示讚同,並補充道:“同時,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對武器裝備進行創新性的改造。比如,將一些損壞的武器零件拚湊起來,製造出新的可用武器;或者利用根據地內的材料,製作簡易但有效的武器。”
王營長思索片刻後說:“情報工作不能中斷。我們要重新構建情報網絡,發動根據地內的百姓,讓他們成為我們的耳目。日軍在周邊活動頻繁,百姓們很容易發現他們的動向,通過建立秘密的情報傳遞渠道,我們依然可以掌握日軍的行動。”
後勤負責人也振作精神說道:“我會組織後勤人員對根據地內的物資進行全麵清查和合理調配,確保每一份物資都能發揮最大作用。同時,鼓勵百姓開展自給自足的生產活動,種植糧食、養殖家畜,儘可能減少對外部物資的依賴。”
會議結束後,各部首領迅速按照計劃展開行動。李團長挑選了一批身強體壯、行動敏捷的戰士組成突擊隊。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突擊隊悄悄出發。他們避開日軍的巡邏隊,沿著山間小路潛行。接近封鎖線時,突擊隊隊員們利用熟練的攀爬技巧,越過了鐵絲網。然而,就在他們即將突破封鎖線時,被日軍的崗哨發現。
“什麼人?”日軍哨兵大聲喝問,同時拉動槍栓。突擊隊隊長迅速做出手勢,隊員們分散隱蔽,然後用事先準備好的無聲武器,解決了日軍崗哨。隨後,他們加快腳步,成功突破封鎖線,與周邊的地下組織取得了聯係。地下組織表示將全力支持抗日聯盟,儘快籌集物資並傳遞重要情報。
陸星辰帶領技術團隊在根據地內四處收集可用的材料。他們在廢棄的工廠裡找到了一些破舊的機床和零件,在鐵匠鋪裡收集了鐵料。技術人員們發揮聰明才智,將損壞的槍支改造成了簡易的連發弩箭,利用竹筒和火藥製作了土製炸彈。雖然這些武器比不上日軍的精良裝備,但在近距離戰鬥中卻能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王營長則在根據地內組織了一場秘密會議,動員百姓參與情報工作。百姓們紛紛響應,他們自發組成了一個個情報小組,密切關注日軍的一舉一動。一位名叫張大伯的老人,利用自己賣山貨的機會,經常在日軍據點附近徘徊,成功獲取了日軍兵力調動的重要情報,並通過秘密渠道傳遞給了抗日聯盟。
後勤人員對根據地內的物資進行了詳細清查和分類,製定了嚴格的物資分配製度。同時,組織百姓在根據地內開墾荒地,種植了各種蔬菜和糧食作物。婦女們則負責養殖家禽家畜,增加食物來源。
在這危機四伏的時刻,抗日聯盟全體軍民團結一心,在絕地中努力求生。雖然前路充滿艱險,但他們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鬥誌,不屈不撓地與日軍展開鬥爭,期待著轉機的到來,為保衛根據地和民族解放事業繼續拚搏。
喜歡抗日之大軍閥張浩請大家收藏:()抗日之大軍閥張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