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成功擊退日軍此次大規模進攻並生擒山本雄二後,根據地內彌漫著劫後重生的複雜氛圍。
一方麵,軍民們為來之不易的勝利歡呼雀躍,他們深知這場勝利不僅保衛了家園,更是對侵略者的有力回擊;
另一方麵,大家也清楚地意識到,日軍不會善罷甘休,更嚴峻的挑戰還在後麵。
張浩深知,要應對日軍更猛烈的反撲,必須全方位提升根據地的實力。
於是,他迅速展開了一係列行動。首先,他對部隊進行了深度整編與強化訓練。在整編過程中,張浩根據戰鬥中的表現,提拔了一批英勇善戰、指揮有方的基層軍官,充實了各級指揮體係。
同時,他將新兵與老兵進行合理搭配,讓老兵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加速新兵的成長。
訓練場上,張浩親自製定了一套嚴苛且實用的訓練計劃。
每天天未亮,戰士們便在激昂的軍號聲中起床,開始進行高強度的體能訓練。
他們負重長跑,穿越崎嶇的山路,鍛煉耐力和意誌;練習攀爬陡峭的岩壁,提升身體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射擊訓練時,戰士們在各種複雜環境下進行實彈射擊,力求每一次扣動扳機都能精準命中目標。
為了模擬實戰,張浩還設置了各種逼真的場景,讓戰士們在槍林彈雨中穿梭,鍛煉應對危險的能力。
除了常規訓練,張浩還特彆注重特種作戰訓練。
他挑選了一批身體素質過硬、頭腦靈活的戰士,組成特種作戰小隊。這些戰士接受了更為專業的訓練,包括滲透、偵察、暗殺以及在惡劣環境下的生存技能等。
張浩把之前係統生成的士兵,以及軍中經驗豐富的老兵和從民間招募的奇人異士,擔任特種作戰小隊的教官,傳授他們獨特的戰鬥技巧和生存之道。
在軍事裝備方麵,張浩利用係統獎勵和繳獲的日軍物資,對部隊進行了全麵升級。
他組織工匠們日夜趕工,對現有的武器進行改良,提高其性能和可靠性。
同時,他還嘗試研發新型武器,在根據地的秘密工坊裡,科研人員與工匠們齊心協力,經過無數次的試驗,成功研製出一種改良版的手榴彈,其威力比普通手榴彈更大,投擲距離更遠。
此外,張浩為了解決武器問題不能什麼都依靠係統),又積極籌備建立幾個小型兵工廠,雖然條件有限,但通過不懈努力,已經能夠生產一些槍支彈藥,為部隊提供了一定的後勤保障。
在根據地建設方麵,張浩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
他組織軍民修建了更多堅固的防禦工事,不僅對原有的防線進行了加固和擴展,還在根據地周邊的戰略要地增設了暗堡和了望塔。
這些暗堡隱藏在山林和溝壑之間,從外麵很難察覺,內部配備了輕重機槍和迫擊炮,形成了一道道堅固的防線。
了望塔上的哨兵日夜堅守,密切監視著周邊的一舉一動,一旦發現敵情,便能及時發出警報。
為了提高根據地的自給自足能力,張浩鼓勵百姓大力發展農業和手工業。
他派遣農業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采用先進的種植技術,開墾更多的荒地,種植各種農作物,確保糧食的充足供應。
同時,他扶持手工業的發展,建立了多個工坊,涵蓋紡織、製陶、打鐵等各個領域。這些工坊不僅滿足了根據地內部的需求,還將部分產品用於與周邊地區進行貿易,換取急需的物資。
在與周邊抗日勢力的合作上,張浩積極主動地加強聯係。他親自拜訪了各抗日武裝的首領,與他們共商抗日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