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組的“工作”迅速鋪開,其乾擾性立刻顯現。
“歐廳,這份關於‘信通物流’外圍調查的筆錄,詢問人隻簽了一個警號…”
“沒有打印姓名,這不符合規範化要求啊。”
“請把這份筆錄的詢問人具體身份信息補充完整,重新打印簽字。”
督察支隊副支隊長拿著一份文件找到歐雅,語氣帶著公事公辦的挑剔。
那份筆錄涉及的是早期對“信通物流”普通員工的詢問,內容無關緊要。
詢問人是專案組一名借調來的老刑警,習慣隻簽警號。這在內部是允許的,但現在成了問題。
“好,我讓人補。”歐雅麵無表情地應下。
沒過多久,法製支隊支隊長又來了:“歐廳,你們這個‘資金流向初步分析報告’……”
“隻有技術組的結論,沒有附上詳細的原始數據支撐和計算過程……”
“這不符合證據鏈的完整性要求啊。檢查組需要核實技術分析的依據是否充分、合法。”
那份報告是沈幼楚團隊初步梳理的可疑資金節點。
涉及大量未經驗證的碎片信息和專業模型推演,屬於內部研判材料,根本不適合外泄。
“這是內部研判報告,非正式證據材料……”
“原始數據涉及大量個人隱私和未結案的商業秘密,依法不能提供。”歐雅直接頂了回去。
“內部研判也需要規範嘛!”法製支隊長不依不饒,“沒有規範的過程記錄,如何保證研判的客觀公正……”
“如何避免主觀臆斷?檢查組有權了解專案組的整體工作流程是否規範!”
類似的要求接踵而至。檢查組不斷要求調閱各種非核心但繁瑣的文件。
要求補充各種形式上的細節,要求對早已歸檔的舊線索進行“程序合規性複核”。
他們頻繁“約談”專案組的骨乾成員,美其名曰“了解一線執法難點”。
實則問東問西,旁敲側擊,試圖套取關於核心調查方向、技術手段、特彆是“鼴鼠”身份和“捕鯊行動”決策內幕的信息。
整個專案組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效和混亂。
技術組那邊,沈幼楚正帶領團隊爭分奪秒地分析從王建明舊居獲取的“鑰匙印記”線索。
試圖破譯可能的密碼本,同時還要追蹤那些複雜的離岸資金流。
檢查組的頻繁“詢問”和索要“工作記錄”的要求,嚴重打斷了她們需要高度專注的工作節奏。
“沈主任,檢查組又要求提供上個月所有技術偵查手段的申請備案表和使用日誌…”一名技術員苦著臉彙報。
沈幼楚煩躁地揉了揉眉心:“給他們!把無關緊要的、已經解密的部分整理出來給他們!”
“核心的、正在進行的技術手段,一份都不許動!告訴他們,涉及國家秘密和偵查秘密,需要上級審批!”她強壓著火氣。
李峰那邊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