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顫絲辨魚#。
話題下是一個令人沉浸的小故事——
三千年前,古釣者沒有精巧的漁具,他們把削尖的木鉤係在麻線上,再纏在蘆葦竿上進行垂釣。
有個叫阿漁的年輕人,總是比旁人釣得少,不是鉤被魚啄爛,就是提竿時,魚早已沒了蹤影。
那日,阿漁蹲在江灘,木鉤掛著塊蛙肉沉進水裡,蘆葦竿斜靠在膝蓋上,指尖鬆鬆攥著麻線。
江風掃過,線梢跟著晃。
忽然,指尖的麻線輕輕跳了下,不是風刮的那種晃,是很脆的一下,像有東西用牙碰了碰。
阿漁猶豫著,想起往日總等水麵冒泡才提竿,可往往那時鉤上早就空了。
他沒動,隻把手指收緊了些。
片刻後,麻線又顫了,這次是連串的、細碎的抖,像有東西在試探著啄。
他屏住氣,忽然感覺到線被往下扯了一下,那顫動裡多了股實在的力道。
這時,他猛地揚竿,蘆葦竿彎成個弓,水下傳來沉甸甸的拽勁。
一條銀閃閃的魚被拖上岸。
木鉤正鉤在它下唇上,蛙肉還剩小半塊。
阿漁盯著魚看了半晌,又摸了摸手裡的麻線。
方才的幾下顫,比水麵的動靜早多了,魚剛碰餌時線就顫,等它把鉤吞進嘴,顫裡才帶上拉力。
接下來幾日,他專盯著線的動靜。
有時顫得急,像雨點打在葉子上,提竿隻掛著點碎肉,原是小魚在搗亂;
有時顫得慢,一下一下帶著沉勁,準是大魚咬了鉤。
有一次,天陰的厲害,水麵灰蒙蒙的什麼也看不清,他全憑線的顫動,竟釣上三條比手掌還大的魚。
同村人見了稀奇,紛紛圍著問起了緣故。
阿漁舉起麻線,讓他們摸摸線梢,“魚碰鉤,線會顫。顫得輕,是在啄;顫得沉,是咬牢了。這時候提竿,跑不了。”
江邊釣魚人都學他的法子,不再死盯著水麵,隻把心思放在指尖的線上。麻線細微的顫動裡,藏著魚的動靜,也藏著人跟水、跟魚打交道的訣竅。
這法子沒名字,可人人都知道,憑著線顫辨魚咬鉤的時機比什麼都準。
日子久了,人們便叫它“顫絲辨魚”,祖祖輩輩一代代的傳了下來。
“……”
“……”
時耀讀著小故事,越品就越有感覺,越像是真的。
他差點信了!
就差那麼一點點點點……
前提是不知道‘顫絲辨魚’的來曆!
《釣技》是有的,但名字是陳富順臨時想的,他們還就此討論了一下。
古人還真能有!??
故事下麵還有追加爆料,“有粉絲來信爆料稱,江州陳某某正和一名民間隱士高人學習‘顫絲辨魚’的絕技。”
“這位隱士高人也在江州,年紀隻有二十出頭,平日低調的從事基礎行業工作,還有著優秀的乒乓球技藝,誰能想到,他會是古絕技的獨門傳人……”
二十出頭!
江州!
從事基礎行業工作!
乒乓球技藝……
“報我身份證號就得了,還什麼傳言,什麼陳某某,直接說吧!”
“編的故事!”
“假的傳言!”
冤啊!
時耀真是感覺比竇娥還冤,明明知道故事是假的,能怎麼辦?
向媒體澄清?
但《釣技》是有的,他確實教了陳富順,視頻裡也都能看到他們釣魚沒用魚竿、魚漂。
自學成才?
那好像也沒什麼意義,能力是有的,故事什麼的就次要了。
起身照照鏡子,捏著臉,揉著頭……
“到底哪裡像隱士高人?”
在鬱悶的搗鼓一陣後,還是坐回沙發上繼續看新聞,故事編的能上熱搜,肯定吸引了大量的討論。
好消息是,有一大堆不信任的聲音,“這也有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