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是前世界冠軍,國家乒乓球男隊的主教練。
他的話是很有分量的。
職業乒乓球領域,發球技術實在太重要了。
有些職業運動員,高質量發球就是招牌技術,可以憑此直接得分。
比如,著名乒乓球運動員、前世界冠軍劉幗梁,他創造出一手遮擋式發球技術,比賽中屢屢發球得分,後來國際乒聯都為此修改了規則。
新規則不允許遮擋發球,但職業賽場上變著花樣的遮擋發球依舊屢禁不止。
有些職業運動員找空隙、找漏洞、小幅度的遮擋,裁判員僅憑借肉眼很難判斷。
後來又上了鷹眼技術,也就是乒乓球回放係統。
比賽判罰發生分歧時,可以通過回放以及計算係統進行判定。
遮擋發球,最主要的影響是對手看不清球的轉向。
不知道球的轉向,就很難以正確的方式回球,勉強回球質量也很低。
時耀的發球不是遮擋,而是以硬實力,憑借手腕的高速抖動來讓對手看不清具體哪一次揮拍完成擊球,就不能判斷球的具體轉向。
“快速抖腕,發球質量肯定比不上常規的切球,轉速不會太快,控製不足也很難打上力量,但是,前麵還有高拋。”
“球拋到那種高度,自然下墜帶來的速度和旋轉,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發球質量上的不足。”
“打出來的球就會很有威脅,而且,完全符合規則!”
杜威重點強調最後一句。
當著對手的麵,抖手腕來完成發球,當然是完全符合規則的,對手想質疑都沒有任何辦法。
抖手腕是進行動作上的迷惑,可以理解為假動作。
乒乓球比賽不可能禁止假動作,甚至說,任何一項技術類的體育運動,都不可能禁止假動作。
禁止假動作還打什麼?
拚力量?
杜威完全看懂了發球,他感到迷惑的是,“他怎麼練出來的?不怕受傷嗎?”
這樣的發球不可能是靈光一閃,一定是經過千萬次訓練才能打出來的。
練出來,比打出來更難。
在訓練的過程中,運動員就會因為連續快速抖動手腕而受傷,手腕受傷對於乒乓球運動員是致命的。
另一名教練,馮啟勝,忽然走過來開口道,“不隻是發球吧。這名選手的身體素質非常好,力量強、爆發高,他的正手扣拉打出來,劉宏林有時候連回球的機會都沒有。”
“兩個人相持幾拍結束,根本打不長。”
杜威思索著點點頭。
他對劉宏林的技術還是很了解的,劉宏林也是頂尖運動員,技術細膩,善於削球、控製和防守。
在狀態好的時候,都能和主力隊員拚一拚。
之所以很難在國際賽場打出成績,主要還是因為他的特長削球、控製和防守。
削球,已經被淘汰了;控製、防守,被動中才會發揮作用。
國際賽場上的男運動員,拚的都是力量、爆發以及正反手相持,尤其是正手爆發,更是決定性的。
正手爆發高,一拍就能打死對手,什麼控製、防守都沒有意義。
現在就是這樣。
劉宏林擅長的控製、防守,卻根本沒有發揮機會,對手有優勢,正手一拍就直接贏下來了。
馮啟勝繼續道,“看他的基本功,看他的身體素質,再加上偶爾神來之筆的反應,如果得到正規訓練,感覺不出兩個月,就可以上國際賽場拿成績了。”
杜威掃了一眼薛斌,思索著搖頭道,“這個回頭再說,先看比賽。”
“我還是對那個發球感興趣。”
……
第一局結束。
時耀以11比9拿下比賽,取得了第一局的勝利。
三局兩勝,贏下第一局至關重要。
劉宏林拎著球拍走下來,凝著眉頭問向陳帥,“最後那個發球怎麼回事?”
他一直想著。
陳帥撓了撓頭,“好像看過,有視頻,但沒仔細注意。”
他們認識時耀是業餘選手,根本不擔心比賽會輸,也沒仔細研究網上時耀打球的視頻。
王振走過來,開口道,“宏林哥,我看那個視頻,大幅度高拋,通過抖手讓對手判斷不了球的轉向。”
“發出質量就很厲害!”
劉宏林聽的直翻白眼,這些還用說嗎?他就站在對麵,看了個清清楚楚,問題是怎麼應對?
旁邊兩人肯定回答不了。
此時此刻,劉宏林真希望場邊能有個教練,但他已經退役了,隻是一名退役運動員。
他長歎一口氣,開口道,“剛才是我大意了。”
“不過我感覺能贏,對方沒經驗,好多球都被我提前預判了……”
這時,就聽到不遠處的大嗓門。
張大川正對著鏡頭,擺出各種誇張的動作,“兄弟們!不錯吧!第一局,拿下!”
“支持我兄弟肯定沒問題!國家隊運動員照樣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