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科舉考試在七月中旬舉行,連考三天,考四書五經與治國論策。
易林為了進翰林院的藏書閣,也算是使儘了渾身解數,總算榜上有名。後麵隻要乖乖聽從吏部安排,應該能夠在三省六部安排個一官半職,至於能不能進翰林院,就要看劉誠的麵子在吏部管不管用了。
放榜那日宇文峰拿著名單興致衝衝地來找易林。
宇文峰舉手搖晃著手中的名單,興高采烈地道:“易林兄,恭喜你進了前三甲。”
接著他又惋惜地道:“隻可惜,榜首進士被一個叫裴齡的書生奪了去。”
宇文峰還從評卷處的熟人口中了解到,易林之所以沒能比過裴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寫的字實在是不堪入目,難登大雅之堂。
這榜首進士的試卷可是要貼榜公示的,雖然易林的文章寫得出彩,但他那手字卻歪歪扭扭,猶如雞爬糞,實在難以示眾,貼出去會有損皇家顏麵。
一旦試卷公之於眾,那些在長安城的外族人士若是看不懂文章內容便會以字論人,隻怕到時候要笑大唐無人。那幫老學究思來想去,為了給天下學子留點顏麵,就隻能給易林放在第二名。
易林聳肩攤手道:“無所謂了。隻要能進翰林院就好,這點宇文兄一定要幫我和劉誠院長說清楚,千萬彆為了太子的爭權奪勢把我安排到什麼兵部、吏部當差。那樣的話,我隻能選擇辭官還鄉了。”
宇文峰實在想不明白易林為什麼要去翰林院這麼沒有前途的部門工作,但他知道易林向來行事異於常人,所以也不多問。宇文峰為了先把易林拉攏到太子陣營,隻能滿足他的要求。
宇文峰說道:“易林兄言重了。這事我已經和劉誠院長打過招呼了。他說和你投緣,一定想辦法先將你留在翰林院,至於之後要到何處任職,再另做打算便是。”
後來,玄宗皇帝在大明宮宣政殿召見的各位上榜學子,誇獎表揚一番,便交由吏部安排職位,然後在內庭舉行晚宴,百官同樂,儘興而歸。
大明宮地處長安城北郭城外,北靠皇家禁苑、渭水之濱,南接長安城北郭,西接宮城的東北隅。一條象征龍脈的山原自長安西南部的樊川北走,橫亙六十裡,到了這裡,恰為“龍首”,因地勢高亢,人稱龍首原。
宮城外的東西兩側分彆駐有禁軍,禁衛軍和禦林軍分彆將皇城保護於其中,北門夾城內設立了禁軍的指揮機關——“北衙”。整個宮域可分為前朝和內庭兩部分,前朝以朝會為主,內庭以居住和宴遊為主。
大明宮宮城共有九座城門,南麵正中為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東西分彆為望仙門和建福門;北麵正中為玄武門,東西分彆為銀漢門和青霄門;東麵為左銀台門;西麵南北分彆為右銀台門和九仙門。除正門丹鳳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各門均為三個門道。在宮城的東西北三麵築有與城牆平行的夾城,在北麵正中設重玄門,正對玄武門。
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門南門,門前是寬達百米的丹鳳門大街,丹鳳門以北依次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
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是大明宮三大殿,正殿為含元殿。宣政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及弘文、弘史二館。在東西兩側,各有一條縱街,是在三道橫向宮牆上開邊門貫通形成。
龍首山北麵為後庭,地勢低窪,引龍首渠水入城形成湖泊,即太液池。皇帝的後宮各院便分布在後庭區,圍繞著太液池而建。大明宮後庭區的規劃十分注意地理位置,避免後宮區域再次發生像太極宮後庭“湫濕”的失誤。
天子寢殿和偏殿,大多被集中到了太液池東南的龍首山高地上。皇帝於後庭理政和宴請群臣的場所,被安置到了太液池西南岸的龍首山高地上。而在太液池的北麵,地勢廣闊低平,則安插一些遊藝的場所和太液池的附屬景觀,如拾翠殿、跑馬樓、鬥雞台。
易林如願以償進入了翰林院藏書閣任職,然而很多人都想不明白,為什麼這樣一個在三合樓一鳴驚人,科舉考第二名,太子和壽王都爭著想籠絡的人,最後會請願去藏書閣任一個編撰侍郎的職位,每天淨乾些書籍校對、修葺的工作,前途儘毀。
隻有易林自己心裡清楚,在這長安城的官場裡,最閒最沒用的職位,才是最安全的職位;不然很容易卷入太子與壽王的明爭暗鬥中,成為爭權奪勢的炮灰。以現在長安城的形勢,獨善其身、暗中運籌才是明智之舉。
易林進入藏書閣後也是自得其樂,每天除了給書架上的書掃掃灰塵,修葺修葺一下各種破舊書籍,便可以乾自己想乾的事情了,就是偷偷在角落看春宮圖都沒人會管你。一旦清閒下來,易林便是尋寶似的找各種孤本來閱讀,或者不想看書了,閒來無聊,就爬到藏書閣的樓頂喂鴿子。
於是乎,這長安城內的鴿子,從西市重門樓的上空挪到了翰林院藏書閣的上空。好在藏書閣平日裡人少,所以也沒多少人遭受從天而降的鴿子糞便之苦,所以也就不像重門樓一樣怨聲載道,指天罵鴿,隻是苦了藏書閣那些掃地清潔的仆人,原本清閒偷懶的工作,變得苦不堪言,紛紛想找機會調換工作崗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自從易林進了藏書閣當職之後,神龍見首不見尾,經常找不到人,就連西市的青樓花船都少去了,搞得許多姑娘對他甚是想念,不斷追問宇文峰那位易公子去哪裡了,是不是犯了事被抓進了大理寺的大牢。
這些日子,易林這個金榜第二名,像是個隱形人一樣,比之壽王麾下那個位風頭正盛的榜首進士,完全是天壤之彆。
翰林院的院長劉誠不死心,好幾次來勸說易林是否考慮到三省六部去任職,他可以找人幫忙疏通關係,但都被易林給婉拒了,之後便再也沒有來過,估計是已經徹底放棄了易林這個毫無上進心的年輕人。
在皇城裡,翰林院與三省六部乃至其他的大理寺、鴻臚寺等不同,能夠自成體係。
諸多部門機構當中,唯獨翰林院是設有居住院落的,而且還配置有廚房澡堂。究其原因可能是翰林院裡都是一群老學究,花甲之年隨手一抓便是,古稀之年也不在少數,就連耄耋之年都有好幾個,都是些年邁需要照顧的老木頭,又或者是方便翰林院裡的大學士進行學術研究,可以心無旁騖地著書立說,斟酌法典。
翰林院是出了名的閒職部門,現在科舉榜上提名的年輕人都不想進翰林院,所以導致青黃不接,死氣沉沉。藏書閣更慘,今年總共也就招到兩個人,其中一個還是自告奮勇報名的易林,另外一個就是榜尾沒人要的李思,最後硬塞給翰林院。
雖然翰林院毫無實權,俸祿低油水少,但曆代皇帝在比較重要或者難以抉擇的國家大事上都喜歡參詳一下翰林院的意見,畢竟老翰林們通讀史書見多識廣,因此在某些方麵,翰林院又是必不可少,甚至可以影響到皇上的聖意,所以說翰林院既很無用,又很重要。
這些年來,心高氣傲的年輕人不想進翰林院,但皇子們卻是一心討好那些德高望重的老翰林,想要籠絡人心,博取好感,沒準哪天皇上就會問起他們意見,還可以說上幾句好話。
翰林院之所以在曆朝曆代的黨爭之中保持中立態度,一是因為自古以來文人都還是有些寧死不屈的風骨,另一個原因是翰林院的老學士都是皇親國戚的老師,甚至先皇的老師都尚在人世,供職於翰林院呢,所以他們之間有默契不涉黨爭。
也正因為如此,每次黨派之爭結束後,新皇登基,都會對三省六部進行清除異己行動,但唯獨翰林院卻是沒人敢動。
皇帝都注重聲譽,若是登基後對翰林院一群弱不禁風的文人動手,難免要遭受世人詬病唾罵,遺臭萬年。
雖然翰林院保持中立,但並不代表翰林院裡的人也都會保持中立,畢竟不同的翰林擔任不同皇子的老師,久而久之,自然便會親疏有彆。例如劉誠作為太子的老師自然是傾向於支持太子,孔方作為壽王的老師,對壽王自然是諸多袒護。
雖然劉誠仗著太子的舉薦當了翰林院的院長,其實並無多大實權,翰林院裡資格比他老的人多的是,並不買他的賬。劉誠見撼動不了那幫食古不化的老學究,就隻能幫太子暗裡發展籠絡年輕的翰林院學士。
孔方也是如此。當然,這些年劉誠和孔方的針鋒相對也主要體現在學術之上,劉誠認為自古以來長子嫡孫方為正統,太子才德仁義,作為儲君乃眾望所歸,當之無愧;而孔方則是堅決認為一國之君應該能者居之,太宗皇帝便是最好的例子,隻要太子失德,更換太子並無不妥。
進了翰林院之後,一聽有居所可以申請,易林這種在長安城居無定所的窮書生,為了省去客棧住宿的錢,二話不說便申請了一間。自此以後,除非宇文峰來找他去逛青樓喝花酒,否則易林甚少離開翰林院,每天沉浸在藏書閣裡流連忘返。
易林忽然想,管他奶奶冬瓜豆腐的天下蒼生呢,若是一輩子當著編撰侍郎這份閒差事,不問世事,每天與這如海洋一般的書籍為伍,也還不錯,權當是已經在精神上實現了航海遠遊的夢想;而且還可以時不時去逛一下青樓喝花酒,何其樂哉。
但他後來細想一下又覺得不對,古人還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呢,書中的記載隻能靠想象,名山大川,天涯海角,若不能親眼所見,豈不是人生一大憾事。況且青樓花酒雖然其樂融融,但畢竟也是鏡花水月,無法長久啊。
這日,易林又開始在藏書閣翻箱倒櫃地找他的那本《航海圖誌》,這是他做夢都想得到的書。雖然坊間關於這本書的信息都是些傳說,但易林堅信這本書是存在的,而且很可能便放在這藏書閣中。當年唐太宗下令由翰林院主導,收集天下奇書孤本,放於藏書閣中,而且家中有古籍並主動捐贈者,最高可賞賜千金。
原本易林認為,《航海圖誌》到底在不在藏書閣,進去一找便知,但他完全低估了藏書閣之大。藏書閣共有閣樓七座,閣樓之間底層相互連通,通道兩旁的石柱安放有長明燈,常年燈火搖曳,不分晝夜,石柱與石柱之間的牆上掛諸子百家畫像,栩栩如生,一看便是出自名家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