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場景化練習:在生活中熟練運用
場景1:工作出錯被領導批評後
第一人稱想法:“我真沒用,又被領導罵了,肯定要被辭退了。”
第三人稱對話:“xx剛才因為工作出錯被領導批評了,他現在肯定很委屈、很擔心,但領導的批評是為了讓他改進,不是要辭退他,他可以先冷靜下來,想想下次怎麼避免出錯。”
場景2:和朋友吵架後
第一人稱想法:“我不該說那句話的,朋友肯定生氣了,我們的關係要完了。”
第三人稱對話:“xx剛才和朋友吵架了,他現在很後悔說那句話,也擔心影響和朋友的關係,但吵架是兩個人的事,等雙方都冷靜下來,好好溝通一下,說不定就能解決問題了。”
通過反複練習,“第三人稱”對話會逐漸成為一種習慣,幫你在情緒激動時保持清醒,避免陷入自我批判的內耗。
二、用“身體行動”帶動心情轉變:讓身體成為情緒的“調節器”
情緒與身體是相互影響的——負麵情緒會讓身體變得僵硬比如焦慮時會不自覺地聳肩、皺眉),而身體的微小行動也能反過來改變情緒。心理學中的“具身認知理論”指出,身體的體驗會影響心理的感受,比如微笑會讓人感到快樂,挺胸抬頭會讓人更自信。因此,當情緒低落時,不用等“想通了”再行動,而是先通過身體的改變,帶動心情的轉變。
一)“微運動”:用5分鐘激活身體能量
很多人覺得“運動能調節情緒”,但一想到要去健身房、跑幾公裡,就會因為“沒時間”“太累了”而放棄。其實,無需高強度運動,隻需5分鐘的“微運動”,就能促進身體分泌內啡肽一種能讓人感到愉悅的神經遞質),緩解負麵情緒。以下是幾種適合在生活場景中開展的“微運動”:
1.起身走一走:打破久坐的“情緒僵局”
當你坐在電腦前感到煩躁、注意力不集中時,立刻起身,在房間裡走5分鐘——可以繞著桌子走,也可以走到窗邊看看遠處。走路時,注意放慢腳步,感受雙腳踩在地麵的力度,手臂自然擺動。
久坐會讓身體血液循環變慢,大腦供氧不足,容易讓人感到疲憊、情緒低落;而起身行走能加快血液循環,讓大腦獲得更多氧氣,同時轉移對負麵事件的注意力。比如,當你因為寫不出方案而焦慮時,走幾分鐘後再回到電腦前,可能會發現思路更清晰了,焦慮感也減輕了。
2.簡單拉伸:放鬆緊繃的“情緒肌肉”
負麵情緒往往會讓身體肌肉變得緊繃——焦慮時會聳肩、皺眉,沮喪時會彎腰、駝背。通過簡單的拉伸,放鬆這些緊繃的肌肉,能間接緩解情緒壓力。推薦3個簡單的拉伸動作:
肩頸拉伸:坐直身體,將右手舉過頭頂,手肘向左側彎曲,用左手輕輕拉拽右手肘,感受右側肩頸的拉伸,保持10秒,然後換另一側,重複23次。這個動作能緩解長期低頭、聳肩帶來的肩頸緊張,適合工作間隙做。
腰部拉伸:站立,雙腳與肩同寬,雙手向上伸直,掌心相對,慢慢向左側彎腰,感受右側腰部的拉伸,保持10秒,然後換右側,重複23次。這個動作能放鬆腰部肌肉,改善彎腰駝背的姿勢,讓人看起來更有精神。
麵部拉伸:閉上眼睛,用力皺眉,然後慢慢舒展眉頭;接著用力噘嘴,再放鬆嘴唇;最後張大嘴巴,做一個“打哈欠”的動作。麵部肌肉的拉伸能緩解皺眉、噘嘴等“情緒表情”帶來的肌肉緊張,讓麵部線條更放鬆,進而帶動情緒放鬆。
3.跟著音樂晃一晃:用節奏釋放情緒
找一首自己喜歡的、節奏輕快的音樂比如流行歌、輕音樂),閉上眼睛,跟著音樂的節奏輕輕晃動身體——可以點頭、拍手,也可以扭動腰肢。不用在意動作是否標準,隻要能讓身體隨著音樂動起來就行。
音樂能直接影響人的情緒,輕快的節奏能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一種與愉悅感相關的神經遞質),而身體的晃動則能讓情緒隨著節奏“流動”起來,避免負麵情緒在心裡堆積。比如,當你感到壓抑時,跟著音樂晃幾分鐘,會覺得胸口的“沉悶感”減輕了。
二)調整環境:用“可控感”緩解情緒焦慮
很多時候,負麵情緒的產生與“環境失控感”有關——比如房間雜亂無章時,會讓人感到煩躁;辦公室光線昏暗時,會讓人感到壓抑。通過調整身邊的小環境,創造一個整潔、舒適的空間,能給心理帶來“可控感”,而“可控感”是緩解焦慮、煩躁的重要因素。以下是幾個簡單的環境調整方法:
1.開窗通風:讓新鮮空氣“帶走”壓抑感
如果待在室內感到情緒低落、胸悶,立刻打開窗戶,讓新鮮空氣進入房間。感受風從窗外吹進來,拂過皮膚的感覺,聞一聞空氣中的氣味比如花香、青草香,即使是城市裡的空氣,也比密閉房間裡的空氣更清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密閉的空間會讓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氧氣濃度降低,容易讓人感到頭暈、乏力、情緒壓抑;而開窗通風能改善室內空氣質量,增加氧氣供應,同時讓視覺上更開闊能看到窗外的景色),從而緩解壓抑感。比如,雨天時,打開窗戶聽一聽雨聲,聞一聞雨後的空氣,會讓人感到平靜。
2.整理桌麵:用“微小整潔”帶來“心理秩序”
不用花大量時間整理整個房間,隻需整理眼前的桌麵——把散亂的文件疊好,把杯子放在固定的位置,把筆放進筆筒裡,甚至隻是把鼠標墊擺正。當你看到桌麵從雜亂變得整潔時,心裡會產生一種“成就感”和“秩序感”,這種感覺能緩解因“環境混亂”帶來的煩躁情緒。
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指出,環境中的小混亂會讓人更容易產生負麵情緒;反之,環境中的小整潔則能讓人感到安心。比如,當你因為工作任務繁雜而焦慮時,整理一下桌麵,會覺得“任務好像也沒那麼亂了”,焦慮感會隨之減輕。
3.調整光線:用“明亮感”驅散情緒陰霾
如果室內光線昏暗,無論是陰天還是晚上隻開小燈,都可能會給人帶來一種壓抑和沉悶的感覺。這時候,我們可以采取一些簡單的方法來改善這種狀況。
首先,我們可以打開更多的燈,讓房間變得明亮起來。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室內的能見度,還能讓整個空間看起來更加寬敞和舒適。如果條件允許,我們也可以走到陽台或窗邊,曬幾分鐘太陽。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促進人體合成維生素d,增強免疫力,同時還能改善心情,讓人感到愉悅和放鬆。
需要注意的是,在曬太陽時要避免陽光直射眼睛,以免對視力造成傷害。可以選擇戴上太陽鏡或者用手遮擋一下陽光。
光線對人體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它會影響我們的“生物鐘”和激素分泌。明亮的光線能夠抑製褪黑素的分泌,這種激素會讓人感到困倦和情緒低落。相反,明亮的光線能夠促進血清素的分泌,這種激素則會讓人感到愉悅和清醒。
例如,當你在晚上感到孤獨和沮喪時,打開房間的主燈而不是隻開床頭燈,會讓你感覺更有精神,情緒也會更加積極。這是因為主燈的光線更亮,能夠抑製褪黑素的分泌,促進血清素的分泌,從而改善你的心情。
喜歡那年那時的青春請大家收藏:()那年那時的青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