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初選了另一條路,現在會不會不一樣?”這句話,在無數個深夜裡,如同幽靈一般,在人們的心底盤旋。
那書桌抽屜裡,被壓得整整齊齊的,是一封未寄出的情書。那娟秀的字跡,仿佛還帶著主人的溫度,卻因為種種原因,始終未能傳遞到那個心儀之人的手中。
手機的備忘錄裡,靜靜躺著一份未兌現的旅行計劃。那一個個精心安排的行程,每一處景點的描述,都透露出主人對這次旅行的期待。然而,生活的瑣碎和忙碌,讓這份計劃隻能永遠停留在手機的屏幕裡。
衣櫃的角落裡,疊放著一條從未敢穿出門的裙子。它或許是因為顏色太過鮮豔,或許是款式太過獨特,總之,它一直被主人小心翼翼地收藏著,從未有機會在陽光下閃耀。
這些未完成的遺憾,就像夜空中的點點星光,雖然微弱,卻總能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突然閃現出來,勾起人們心中一句又一句的“如果”。
可是,人生從來不是草稿紙,我們不能隨心所欲地擦掉錯誤,重新描繪。它也不是錄像帶,我們無法在想要的時候,輕鬆地倒帶重來。
人生沒有如果,每一步走過的路,都是無法改寫的定局。那些曾經的選擇,無論是對是錯,都已經成為了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塑造了今天的我們。
在這個小區裡,有一家小小的裁縫鋪,它的主人是王阿姨。每天,縫紉機發出的“噠噠”聲都會從早到晚地響個不停。
有一次,我去王阿姨的裁縫鋪改衣服。當我走進店裡時,發現王阿姨正對著一塊碎花布發呆,她的手指輕輕地摩挲著布料上的紋路,仿佛在感受著什麼。
過了一會兒,王阿姨突然開口說道:“年輕時,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畫畫。我的老師曾經說過,我在繪畫方麵有天賦,還鼓勵我去報考美院。”她的聲音有些低沉,似乎回憶起了那段遙遠的時光。
然而,王阿姨的家庭並不富裕,弟弟需要上學,家裡的經濟負擔很重。她的母親告訴她:“畫畫不能當飯吃,還是學一門實用的手藝比較好。”於是,王阿姨無奈地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說完這些,王阿姨拿起剪刀,沿著畫好的線小心翼翼地剪下去。剪刀的聲音在安靜的店裡顯得格外清晰,就像她心中那未完成的夢想,被一點點地剪斷。
“後來,我常常會想,如果當初我能再堅持一下,會不會現在的我就會在畫室裡調色,而不是在這裡剪布料呢?”王阿姨的話語中透露出一絲遺憾和無奈。
還沒等我來得及回答,她臉上的笑容就像春花綻放一般,再次盛開了起來:“去年啊,我的寶貝孫女降臨到這個世界上啦!我可高興壞了呢,就想著給她做一些特彆的小衣服和小被子。你猜怎麼著?我用的可都是我自己親手畫的圖案哦!當我看到我的小孫女穿著我做的衣服,笑得那麼開心的時候,我突然覺得,就算我沒有成為一名畫家,好像也沒什麼好遺憾的啦。畢竟,我靠著自己的裁縫手藝,把孩子們都養大成人了,現在還能給我的孫女做漂亮的衣服,這樣的日子,其實也挺不錯的呢。”
是啊,她說得對極了。那些存在於“如果”中的人生,或許看起來光鮮亮麗、令人向往,但我們眼前真實的生活,其實也蘊藏著屬於它自己的獨特溫暖。這種溫暖,或許沒有那麼耀眼奪目,但卻能在平凡的日子裡,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幸福和滿足。
我認識一個叫小宇的男生,他是我大學時期的同學。小宇在大學期間主修的是計算機專業,但他卻對寫小說有著濃厚的興趣和獨特的天賦。
畢業時,小宇麵臨著一個重要的選擇。他成功地獲得了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的錄用通知,這份工作不僅薪資待遇優厚,而且發展前景也相當不錯。然而,小宇卻陷入了猶豫之中。
因為他內心深處真正渴望的是全職從事小說創作,將自己的想象力和文字才華發揮到極致。但是,他同時也擔心如果選擇了寫小說,可能會麵臨經濟上的困境,無法養活自己。
小宇曾經跟我傾訴過他內心的矛盾:“我真的很糾結,不知道該怎麼選擇。如果我選擇了寫小說,萬一以後賺不到錢,那該怎麼辦呢?但如果我選擇去公司上班,我會不會一輩子都後悔沒有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呢?”
這個問題確實讓人左右為難。一方麵,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可以帶來安全感;另一方麵,追逐夢想又需要勇氣和決心。小宇在這兩者之間徘徊,難以做出決定。
經過長時間的內心掙紮和猶豫,他終於下定決心,踏入了互聯網公司的大門。然而,這個決定帶來的並不是輕鬆和自在,而是無儘的加班和疲憊。
每天,他都要在辦公室裡忙碌到深夜,回到家時早已精疲力儘,連洗漱的力氣都沒有,隻能一頭倒在床上,像一具失去靈魂的軀殼一樣,瞬間進入夢鄉。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自己與寫作的距離越來越遠。曾經那個充滿激情和創意的他,如今卻連小說本上的字都寫得越來越少。生活的壓力讓他無暇顧及自己的夢想,隻能將其深埋在心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直到有一次公司團建,大家聚在一起,儘情地享受著難得的放鬆時光。酒過三巡,他的話也漸漸多了起來。突然,他像是想起了什麼,緊緊地抱住我,喃喃自語道:“我常常在想,如果當初我選擇了寫小說,現在是不是已經出版自己的書了呢?”
我靜靜地聽著他的傾訴,沒有說話,隻是輕輕地拍了拍他的背,給他一些安慰和支持。我知道,他心中的遺憾和不甘,是無法用言語來彌補的。
後來過了兩年,我偶然刷到他的社交賬號,發現他開始在周末寫小說,還開了個公眾號連載。他在最新的一篇推文裡寫:“以前我總糾結‘如果’,覺得選了一條路就錯過了另一條路的風景。可現在我發現,我可以一邊上班賺錢,一邊在周末寫小說。雖然累點,但我既不用擔心裡程碑的kpi,也不用放棄自己的夢想。那些‘如果’裡的遺憾,其實都能在當下慢慢彌補。”
想起我外婆的故事。外婆年輕時是村裡的文藝骨乾,會唱歌、會跳舞,還會拉二胡。後來嫁給外公,生了三個孩子,每天忙著種地、做飯、照顧孩子,再也沒碰過二胡。有次整理老房子,我們翻出了那把落滿灰塵的二胡,外婆拿在手裡,手指在琴弦上比劃了半天,卻沒敢拉。她說:“幾十年沒碰了,肯定拉不成調了。要是當初我沒放棄,現在是不是還能拉給你們聽?”
可沒過多久,外婆就報了村裡的老年大學,專門學二胡。剛開始她拉得斷斷續續,手指也疼得厲害,可她每天都堅持練。現在每次去外婆家,都能聽到她拉二胡的聲音,有時候是《茉莉花》,有時候是《梁祝》。她拉完了,還會笑著說:“以前總想著‘如果當初’,現在才明白,隻要想做,什麼時候都不晚。就算年輕時沒做到,現在補上,也挺好。”
人生就如同一場漫長的旅程,而我們則是這趟列車上的乘客。這趟列車沒有返程的車票,也不存在中途停靠的站點,一旦啟程,便隻能一路向前。
喜歡那年那時的青春請大家收藏:()那年那時的青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