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三樓靠窗的位置,像是被沈伊沐悄悄打上了專屬標記。每天下午兩點,淺藍襯衫總會準時出現在木質桌前,帆布包裡裝著翻得卷邊的專業書、貼滿熒光標簽的筆記本,還有一杯加冰的美式——她總說冰咖啡能讓思路保持清醒,就像提前四年寫畢業論文這件事,必須時刻拎著股清醒的勁兒。
今天的電腦屏幕比往常亮得更早些,“本科畢業論文終稿修訂版)”的標題欄下,密密麻麻的文字已經鋪滿了前兩頁。沈伊沐指尖懸在鍵盤上,目光停在“算法偏見的現實案例”那一節,眉頭輕輕蹙了下。她伸手從帆布包裡抽出最新一期《計算機學報》,翻到夾著橙色彩紙的頁麵,上麵用鉛筆勾著某科技公司的用戶畫像分析數據——這是她上周泡了三天數據庫才找到的一手資料,用來補充論文裡“算法歧視對弱勢群體的影響”部分再合適不過。
“同學,麻煩借過一下?”清冽的男聲突然在身邊響起。沈伊沐抬頭,看見個穿格子衫的男生抱著半人高的專業書,書脊上“人工智能基礎”的字樣格外顯眼。男生的目光掃過她的屏幕,腳步猛地頓住,懷裡的書差點滑下來,“你這……是畢業論文?”他的聲音裡藏不住驚訝,指尖無意識地戳了戳自己懷裡的書——這是他們大一新生這周剛發的教材,而眼前這人的屏幕上,連“摘要”“關鍵詞”都寫得規規矩矩,甚至還標了引用文獻的序號。
沈伊沐低頭保存文檔,彈出的字數統計窗口閃了下:。她抬手把滑到臉頰的碎發彆到耳後,語氣平淡得像在說“今天天氣不錯”:“嗯,提前練練手,免得大四忙不過來。”男生的下巴差點砸在書堆上,他張了張嘴,想問的話堵在喉嚨裡——上周係裡剛開新生導論課,教授還在講“如何寫好500字課程報告”,眼前這人怎麼就直接跳過三年,奔著畢業論文去了?他猶豫了半天,還是忍不住問:“你也是計算機係的?我怎麼沒在新生群裡見過你?”
“加了群,沒怎麼說話。”沈伊沐說著,已經點開了文獻管理軟件,屏幕上跳出二十多篇標注“核心引用”的論文,作者欄裡不乏行業內知名學者的名字。男生湊過去看了眼,發現其中幾篇還是英文文獻,頁麵邊緣寫滿了中文批注,連專業術語的翻譯都標得清清楚楚。“這些……你都看完了?”他小聲問,語氣裡帶著點難以置信——他上周才對著一篇3000字的中文論文啃了一下午,更彆說全英文的核心文獻了。
沈伊沐沒直接回答,隻是把筆記本遞過去。翻開的那一頁,用不同顏色的筆整理出了文獻的核心觀點、研究方法和不足,甚至還畫了張簡易的邏輯框架圖。“看文獻不用逐字逐句,先抓核心論點,再對照自己的選題找契合點。”她收回筆記本,指尖重新落在鍵盤上,“比如你懷裡的《人工智能基礎》,裡麵講的算法原理,其實能和我論文裡的‘算法優化方案’對應上,隻是需要再挖深點。”男生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抱著書挪到隔壁桌,卻忍不住頻頻往這邊瞥——他看見沈伊沐時而停下來在筆記本上寫些什麼,時而打開數據庫查新的資料,鍵盤敲擊聲像有節奏的鼓點,敲得他心裡直發慌,好像自己還在原地踏步,彆人已經朝著終點跑遠了。
傍晚六點,夕陽把圖書館的窗戶染成暖橙色,沈伊沐終於停下敲擊鍵盤的手。她揉了揉發酸的肩膀,端起早已沒了冰的美式喝了一口,手機恰在這時震了震。是學術論壇上認識的李編輯發來的消息,頭像旁的“在線”標識還亮著:“伊沐,你那篇《算法偏見的倫理困境與解決路徑》的短篇論文,能不能今晚把修改稿發我?下一期期刊想把它放在‘青年學者專欄’,排版得加急。”
沈伊沐彎了彎嘴角,回了句“沒問題,十點前發給您”。她背上帆布包往樓下走,路過公告欄時,瞥見“本科生科研立項申報”的紅色通知。通知上寫著“選題需結合專業方向,具備創新性與現實意義”,她掏出手機拍了張照,心裡悄悄盤算起新的計劃——畢業論文裡“人工智能倫理監管機製”的部分,或許可以再追加兩個國家的政策案例,正好能和科研立項的選題結合起來,一舉兩得。
食堂裡人聲鼎沸,沈伊沐找了個靠窗的角落坐下,剛把餐盤放在桌上,鄰桌的討論聲就飄了過來。“你聽說沒?咱們係有個大一新生,上周直接去找張教授要碩士階段的文獻,說本科教材太基礎,不夠用。”穿白色衛衣的女生壓低聲音,眼裡滿是驚訝,“張教授都愣了,說教了二十年書,第一次見這麼‘敢’的新生。”
“假的吧?大一就看碩士文獻,不怕看不懂嗎?”旁邊的男生皺著眉反駁,“我現在看《人工智能導論》都覺得費勁,更彆說碩士階段的東西了。”
沈伊沐咬著吸管,嘴角忍不住往上揚。她想起上周找張教授借文獻的場景——教授辦公室裡,張教授拿著她列的文獻清單,推了推眼鏡問:“這些文獻難度不低,你確定要現在看?”她當時點頭說:“論文裡需要更深入的理論支撐,本科教材裡的內容太淺了。”教授盯著她看了半分鐘,最後笑著把文獻複印件遞給她:“要是有看不懂的地方,隨時來找我。”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口袋裡的u盤硌了下腿,沈伊沐摸出來捏在手裡。u盤裡存著三個建好的文件夾,第一個標注著“畢業論文終稿)”,裡麵除了正文,還有十幾份補充案例和數據表格;第二個是“短篇論文待投稿)”,就是要發給李編輯的那篇算法偏見分析;第三個文件夾的名字很可愛——“給小宇的論文急救包”,裡麵是她給高中學弟整理的寫作框架。小宇上周在微信裡吐槽“500字課程論文都寫得抓耳撓腮”,她順手把自己寫論文的步驟拆成了“選題查文獻列框架填內容修改”五個部分,還附上了自己的課程論文當範例。
回到宿舍時,已經是晚上八點。沈伊沐把台燈調到最舒服的亮度,先點開論文查重網站,上傳了畢業論文文檔。等待結果的間隙,她打開另一個ord文檔,標題是“圖書館記事”——這是她偷偷寫的短篇故事集,裡麵藏著她在圖書館遇到的人和事,還有自己的小心思。
指尖在鍵盤上輕輕敲擊,屏幕上慢慢浮現出文字:“女孩總在圖書館的角落裡寫一篇很長的論文,彆人問她為什麼這麼著急,她沒說,隻是指了指窗外的晚霞。晚霞會按時落下,但有些想法,等不及四年。”她想起下午格子衫男生驚訝的表情,想起張教授遞文獻時鼓勵的眼神,忍不住笑了笑,又往下寫:“她的論文裡,藏著比‘提前畢業’更重要的東西——是對喜歡的領域,想快點靠近的心意;是麵對未知,敢先邁出一步的勇氣。”
查重報告彈出來的時候,沈伊沐剛好寫完第2300個字。4.7的重複率讓她鬆了口氣,她把短篇故事保存到“故事集”文件夾裡,然後打開郵箱,把修改好的短篇論文發給李編輯。發送成功的提示跳出來時,她點開朋友圈,發了張圖書館的夜景照——照片裡,月光灑在空無一人的書架上,隻有她常坐的那張桌子還亮著燈。配文很簡單:“提前交卷的人,總能多看會兒月亮。”
淩晨一點,手機屏幕突然亮了。是張教授發來的消息,附帶一個文檔附件:“論文我看了,邏輯很清晰,案例也很新穎,比不少大四學生的終稿都紮實。我幫你標了幾處可以再深化的地方,你修改後可以申報校級優秀畢業論文。”
沈伊沐點開附件,看見文檔裡用紅色批注標著“此處可補充歐盟《人工智能法案》的最新條款”“建議增加算法優化的實驗數據對比”,每一條批注後麵都跟著詳細的參考方向。她笑著回複“謝謝張教授,我明天就修改”,然後關掉手機。
書桌上的專業書堆得整整齊齊,最上麵那本《人工智能倫理研究》的扉頁上,還留著她入學第一天的字跡:“不趕時間,但要走在前麵。”月光透過窗簾縫隙落在字上,像是給這份提前四年的野心,鍍上了一層溫柔的光。沈伊沐靠在椅背上,想起明天還要去數據庫查歐盟法案的資料,想起短篇故事集裡還有很多空白要填,嘴角卻一直揚著——提前走的路或許會累,但每一步踩下去,都是朝著自己喜歡的方向,這就夠了。
喜歡平凡人生之金錢係統請大家收藏:()平凡人生之金錢係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