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時代2026年。
這一年,是絕對永生者秦裕選擇從生物科技出發,改變世界,改變人類文明的第一年。
整個藍星上,人類世界整體似乎還算平靜。
從宏觀上看去,運轉著的人類社會就像是一個混沌而龐雜的係統,
內部的任意一個細小的擾動,可能在整體係統的冗餘下,影響傳遞的鏈條往前幾步之後就平複,
也有可能,以類似‘蝴蝶效應’的形式,對整個人類社會造成徹底的影響。
身處於其中的人們,誰也無法預料到,下一刻將會發生什麼。
……
北極。
拉蓋爾冰川,
乘坐極地科考船進入到北極地區的極地科考團隊,
共五十餘人,正在拉蓋爾冰川上行走。
他們由華國,北熊國以及月亮國三個大國的相關學者為主,同時還有一些其他小國的各領域科研工作者組成,
是一個近些年一個難得的,有多國科研人員共同參與的國際極地科考項目。
以‘人類聯合’下轄的國際極地科研合作組織的名義開展。
主要就是對包括南極和北極地區在內的極地,進行地質,氣候,生態,微生物等方麵的探索和研究。
此刻,隊伍中穿著防寒服,戴著眼鏡的一位北熊國教授,
趁著隊伍停下來短暫休息,杵著手杖,抬起頭眺望著整個拉蓋爾冰川能夠看到的景象,
“又融化了不少啊。”
對比印象中他第一次抵達這裡時,這個古老的拉蓋爾冰川規模已經縮小了許多。
受到近百年來,人類文明頻繁工業活動,
以及地球上一次小冰河期結束的影響,
南極的冰川蓋和北極的冰川都有明顯後撤的跡象。
當然,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小冰河期結束,
光憑人類文明自己,對於藍星,還造成不了那麼大的影響。
而對於兩極的冰川,不久的未來是否會大部分都融化,從而拔高全球海洋的海平麵,
一眾科研人員們,自己也無法完全確定。
或者說,
這本身也是他們正在進行的科考活動,需要長期監測和研究的一個問題。
“是融化了很多。”
華國的領隊教授雙手撐著手杖,也同樣眺望了一眼。
不過,哪怕拉蓋爾冰川的規模已經明顯有縮小的趨勢,
但作為北極地區,數得著的古老冰川,
當人身處其中時,依舊能夠感覺到壯觀。
這裡就像是‘冰天雪地’這個詞的具象,
堅實的冰層上覆蓋著一層粗糲的雪碴,遠處的冰川如同奇峰怪石一樣,呈現著不同的形態,
整片天地,似乎唯有驕陽映照下的陽光,能夠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色彩。
讓極遠處的冰川,反襯著一些光輝。
華國這位領隊教授目光也有些短暫的失神,
“大家休息夠了就繼續往前走吧,再有兩個小時,我們就需要從采樣點返回船上。”
看了眼時間,再看了眼懸掛在天上的太陽,這位華國教授重新開口說道。
科考團隊中的其他科考隊員們自然也沒有其他意見,
從這次的任務地點上來說,這次他們的時間還是比較緊張的。
主要任務,除了收集一些冰川的數據,極地氣候數據,
還是采集一些冰川深處的樣本,以方便之後的研究。
再大概一小時之後,
科考團隊抵達了計劃好的位置,
開始收集樣本。
科考隊員們,將一個特製的巧妙工具,放入到了冰川上的一個冰縫中。
這種冰縫中往往充盈著一汪幽藍透徹的水,
往下望去,往往深不見底,有一種神秘的感覺。
在冰川冰麵上活動時,這種冰縫對於科考人員來說大多數時候也是一種威脅,
如果冰縫足夠大,而人不慎掉入其中,在極地的環境下,基本很難進行營救。
而這看起來相當漂亮的,充盈著幽藍色冰川水的冰縫,
淺的可能數米深,深的可能有幾十米,內部的情況誰也很難預期。
不過,在進行科考時,這種冰縫也是一個很好的樣本采集地點。
借由冰縫,可以很容易的,在不使用大型器械的情況下,采集到冰川深處,可能數百萬年前,乃至更久之前的樣本。
而冰川深處,實際上往往藏著一些古老的微生物樣本,
對於古生物,古微生物的研究,可以說是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
“……老師,你說,我們會不會采集到遠古病毒,還是我們身體免疫係統無法識彆的那種?”
跟著自己老師來的,科考隊伍中的一位博士,此時看著科考隊伍中的科考人員采集著冰川上深處的樣本,
突然這樣說了句。
“這話聽起來可不太妙,如果你擔心的話,或許可以嘗試現在祈禱這樣的事情不要發生。不然那就是人類的末日。”
他的教授是月亮國的領隊,正目不轉睛地看著正采集的樣本,同時隨口說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跟著華國教授的一位學生,這時候聽到這邊的交流,也忍不住戳了戳他的導師,
“導兒……有這種可能嗎?”
“理論上是有這種可能的……前些年不還有人說,冰川融化,有可能放出來遠古病毒嗎?”
“老師,我感覺有點瘮得慌……”
……
北阿美利加州,
隸屬於多個高校聯盟的一個天文觀測站。
將近期觀測到的一顆係外小行星,未來可能與地球相撞的可能性,
從原本的萬分之零點四,調整到了千分之十六。
原因是,可能是空間中一點引力的影響,讓該小行星行進的軌道略微發生了一點偏移。
天文觀測站內,
剛結束對該顆,被命名為2025s01星的小行星追蹤觀測,
天文學者凱文和他的同事,在一邊走向食堂的同時,一邊閒聊著,
“要是那顆小行星真得能夠和咱們的星球碰撞上,那按照那顆係外小行星和地球現在的距離和現在靠近的速度,那大概六年之後,就是人類的末日。”
“25s01比當初造成恐龍滅絕的那顆小行星,直徑還大兩倍,質量就更誇張了,一旦和地球碰撞上……嘭!一切就都煙消雲散了。”
“夥計,我知道你最近工作量有些飽和了,但你也不用想著大家一起毀滅吧。”
“我隻是闡述這種可能。”
到了食堂,凱文和他的同事,就發現一名記者正在食堂的角落裡,采訪天文觀測站的負責人。
他和同事對視了一眼,兩人默契地拿了一些餐食,坐到了記者攝像機的背麵,
不過這個距離,也依舊能夠聽到那位負責人和記者的對話,
“……是的,從現在的觀測數據來看,25s01這顆小行星最終碰撞地球的可能性已經大幅度增加了。”
“千分之十六從概率上來說,特彆是對於這種涉及到文明存亡的事情來說,已經不小了。”
記者追逐這種新聞是工作需要,
而恰好,對於天文觀測站來說,也需要這樣的報道來吸引更多的經費。
“你是說,我們應該怎麼辦?”
“很遺憾,在現在這個距離,以及25s01的龐大體積來說,現目前我們可能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不過,我們也不用太擔心,距離地球數十個天文單位外的天王星,海王星,這些都是太陽係的天然屏障,過去許多闖進太陽係的小行星,都是被它們攔截了下來。而且,即便是這些都沒有攔住,進入太陽係過後,太陽這顆恒星的引力也會讓它的行進方向再次發生變化,所以,應該不會直接和地球發生碰撞。”
“而我們,和全世界範圍內其他天文觀測平台,都會持續關注這顆危險小行星的動向,方便我們隨時都能夠及時做出反應。這也是我們的責任和作用,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