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種可能,每一種後麵都藏著一道倫理層麵的深淵。
但想要實現人造子宮技術,確保人體繁育裝置能夠使用,
這一步又是不得不走的一步。
總不能再沒有小範圍實驗之前,就直接大範圍推廣人體繁育裝置的應用吧。
那潛在的風險,不更是災難性的。
“我們就你們的這次實驗,已經緊急聚在一起,磋商了好幾次。上麵估計為這兒也反複討論了不止一次。”
“最終肯定還是答應了。一是對秦裕教授你的信任。相信秦裕教授您帶領團隊完成研製的人體繁育裝置有基本的安全性。或者說,可以相信,秦裕教授您在目前已有技術條件下,相同的研究,相同的技術肯定是已經能夠做到最好的那個。
二就是,在後2611延壽針劑時代,我們的確有研究人造子宮技術,研製人體繁育裝置的需要。”
沈曜國對著秦裕這樣說道,然後再長吐了一口氣,
可以看得出來,即便是曆經風雨的沈曜國,此刻也有不小的心理壓力,
“希望我們不是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秦教授,你們開始你們的實驗工作吧。我在旁邊見證一下,就不乾涉了。”
秦裕點了點頭,
隻是對旁邊的研究人員們,說了一句‘開始吧’。
自然就有研究人員,開始執行本次實驗的操作了。
在本次實驗開始之前,
將參與本次實驗的受精卵,就已經提前從末日基因庫中選定了。
實驗開始前的一切準備工作其實也已經完成了。
而人體繁育裝置想要實現的孕育效果,本身也是高度自動化的。
所以,此刻實驗開始的操作,僅僅就隻是將提前挑選好的受精卵,放入到孕育艙中指定位置。
雖然這個過程簡單,
但秦裕旁邊的沈曜國,實驗室裡一眾研究員,也都目不轉睛地關注著。
很大程度上,也算是曆史性時刻了。
如果本次實驗成功,這就將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完全在母體之外孕育起來的人類誕生的開始。
或許它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在一開始沒有延壽技術那麼直接而劇烈,
但也是深遠而重大的。
旁邊,011研究所內內部的工作人員,也就對著這個實驗室內的景象拍下了一張照片,
記錄下了這個曆史性時刻。
往孕育艙內放入受精卵的過程,沒有持續多久。
整個人體繁育裝置發出一聲提示聲,意味著其正式進入到工作狀態。
接下來,整個人體繁育裝置將不停歇地運行超過十個月時間。
在此刻,受精卵剛放入孕育艙的時候,
實際上肉眼是看不到任何東西的,
即便是依賴於內置在人體繁育裝置內各類監測儀器,
能夠捕捉到的相關數據的變化,在這會兒也是很緩慢的。
不過,包括沈曜國院士在內的一眾研究員,都沒有在這個時候就立即挪開目光,
秦裕的視線也落在人體繁育裝置的觀察窗口上。
一眾人們,就看著運行過程中的人體繁育裝置這麼看了一會兒。
“秦教授,接下來要十個月才能夠看到結果吧?”
“嚴格來說,用不了那麼久。等到胚胎進入到胎兒期,度過胚胎發育的最早期階段,基本就意味著人體繁育裝置最關鍵的功能實現了,後續胎兒發育過程,沒有太多技術上的難題。不過,整個孕育過程走完,的確需要這麼久,理論上可以再更久一些,久幾個月,讓嬰兒在繁育裝置成長到更後續的生長階段。”
沈曜國問了一句,秦裕給了一個答案。
實驗室裡再重新安靜了一陣,秦裕也沒有繼續說什麼。
事實上,
除了這次實驗需要麵臨的一些問題,
後續,在人造子宮技術成熟之後,其實還有更多問題。
如果要廣泛使用人造子宮技術孕育新生人口。
那以怎麼樣的形式進行廣泛使用?
是由官方建立一個人體繁育中心,一批批按照計劃,每年生產出一批嬰兒?
還是說,將這些人體繁育裝置提供給想要孕育孩子的家庭,
讓他們認領某一個人體繁育裝置的使用權,然後用他們的基因使用人體繁育裝置孕育一個孩子?
這個孩子後續就正常生活在他們的家庭中,除了孕育方式不同,和現在沒有任何區彆。
前者的問題在於,這樣孕育出來的嬰兒,沒有天然的社會關係。
後續是由社會或者說國家直接撫養長大,還是說,讓一個個家庭負責一個個小孩長大。
由一個個家庭去領養,還不如直接讓這些家庭直接使用人體繁育裝置,沒有任何意義。
由國家直接進行撫養的話,需要的資源從什麼地方來?
同時,是否要剝奪其他個體,自然生育和利用人體繁育裝置進行生育的選擇。
如果這兩種方式出生和長大的人類同時存在,
那天然的,這兩種人類是不是會互相對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人類都可以自己鬥得死去活來。
更遑論是這種本質上就有巨大差彆的東西。
這樣看起來,直接將人體繁育裝置提供給想要孕育孩子的家庭使用,似乎是最好的選擇。
但這和此刻需要人體繁育裝置的目標本身就背道而馳了。
就是因為人類平均壽命大幅度拉長過後,每年新增人口數量大幅度降低,才需要這種人體繁育裝置。
如果隻是讓人體繁育裝置替代了原本願意生育者的生育過程,
對於新增人口數量的影響肯定有,但肯定也沒有多大。
因為目前人口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是,對個人來說,活得更長了,沒有繁育下一代的必要。
而除了這個問題以外,
人體繁育裝置的廣泛使用,就意味著,未來可能存在被濫用的風險。
一個從人體繁育裝置中被孕育出來的人,
在被放入到人類社會之前,它不存在任何的社會關係。
也就是說,它基本處於人類社會之外,
如果沒有除了它的製造者以外其他人知道它的存在,
可能會發生一些比較恐怖而慘烈的事情。
這也是人體繁育裝置可能涉及到的倫理問題之一。
……
“秦教授,對於生命科學領域的知識,我也不懂太多。我隻是想問一下……如果人體繁育裝置實驗成功。”
“那是不是也意味著,憑借克隆技術,實際上根本就不需要受精卵,隻需要一些細胞,也可以在人體繁育裝置中,孕育出一個新生兒來?”
沈曜國院士突然轉回頭,再問了秦裕一個問題。
“克隆技術是很成熟的。”
秦裕沒有直接回答,隻是這樣說了一句。
沈曜國一瞬間,有點沉默了。
在011研究所內,肯定是沒有人會去這麼乾,也沒有這麼做的意義。
但人體繁育裝置一旦廣泛使用,難保不會有一些人出於自己的各種目的做這件事情。
嚴格來說,這個問題和人體繁育裝置沒有直接關係。
隻是以前的克隆技術需要將胚胎重新放入母體,
而現在,隻需要放入人體繁育裝置。
人體繁育裝置隻是起了孕育過程中的作用。
在這個問題上,有沒有人體繁育裝置都一樣。
隻不過人體繁育裝置的存在,讓這件事情看起來更毛骨悚然了一點。
人體克隆一直是禁忌,
倒不是說像一些科幻作品裡說得那樣,克隆人有取代原主的可能。
克隆出來的人,他也需要一點點長大,也不存在原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