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聯紀元64年。
就在人類文明和斯托文明保持著交流和接觸的這個過程中,
人類文明此前在完成,火星,金星,小行星帶等空間範圍內的開發建設之後,
進一步啟動的,對木星軌道位置,以及水星軌道位置的開發建設,
也終於在這一年完成了。
對於木星軌道位置的開發建設,主要是集中在木星的一眾木星上,
在木衛一到木衛三表麵,人類文明修建了一些地外星際城市,開辟了一些原料和資源智能開采區,
對木星軌道位置的開發建設目標,主要是為了保證此後木星衛星上星際城市內,常駐居民生活的需要,
同時,為接下來,木星軌道之外,太陽係內更大疆域範圍內的開發建設做好準備。
對水星的開發建設,則是參照了金星的開發策略,
在水星表麵,並沒有構建什麼星際城市,隻是投放了大量相應智能機械群,幾乎覆蓋了整個水星表麵,用以開采水星相關資源,
同時在水星同步軌道上,構建了環水星智能工業帶,用以加工水星表麵開采出來的資源,並生產用於水星資源開采所需要的智能機械,
環水星智能工業生產帶的產出,主要是送往,地,火,月等人類主要聚居區。
至此,
人類文明的疆域範圍,從最初的地球母星,
到現在已經變為,
從靠近太陽的最內側水星開始,
一路覆蓋,金星軌道,地球軌道,火星軌道,小行星帶,最後到木星軌道。
橫跨近五個天文單位,直徑超過七億公裡的廣闊宇宙空間,都被打上了屬於人類文明的烙印,
有著大量屬於人類文明活動的痕跡。
同時,
由於即便是在斯托文明到來的這段時間,
人類文明也並沒有怎麼放緩整個文明人口的增長速度,
所以,到這一年時,
人類文明總人口數量,已經來到了180億。
其中大部分,依舊生活在人類文明的母星,其次分布在月球和火星等更早完成開發建設的地外,
少部分待在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類文明疆域邊緣的木星軌道附近。
而斯托文明的到來,
人類文明遭遇第一個地外文明,
對於人類文明內部,另一個方麵,也顯然造成了一些明顯的影響。
在人類文明總人口來到180億的同時,
負熵研究院,作為人類文明科研核心,
各研究所研究團隊加起來,研究員總數也終於突破了三百萬,來到了330萬人。
從這方麵來看,
在真正遭遇到地外文明之後,加上此前人聯和負熵研究院采用了的多種措施,
人類文明算是從先前的惰化狀態脫離了出來,
或者說,至少,對於文明整體和自身的發展,明顯有了更大的動力。
對於人類文明整體來說,這自然算是一件好事。
……
人聯紀元65年。
也沒有太在意斯托文明此刻就在柯伊伯帶外圍,
在木星,水星軌道位置的開發建設之後,
人類文明選擇了繼續往更遠的土星軌道,以及天王星,海王星軌道擴張。
在文明疆域擴張問題上,實際上對於人類文明來說,依舊是一個很矛盾的問題。
在斯托文明到訪太陽係,讓人類文明真正遭遇了地外文明之後,
人們對於在宇宙中的擴張變得有些更加謹慎,想要儘可能避免人類文明在宇宙中的擴張產生的跡象,被其他地外文明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