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類文明依舊在電推進時代,那是否前往53.6光年之外,近距離接觸這新發現的文明,
基本不需要考慮,人們不可能花費動輒上千年的航行時間過去,大概率隻能夠遠距離保持觀測。
但現在,無工質引力推進時代,引力推進係統能夠達到百分之七十光速的航行速度,
以及人均能夠達到三百歲的預期壽命,都給了人類文明選擇近距離接觸該文明的基礎條件。
所以才有此刻一眾負熵研究院研究所負責人們需要麵臨的抉擇。
“……我傾向於,主動接觸新發現的這個暫時處於母星階段的文明。”
社哲所負責人駱教授再沉默一陣過後,優先開口。
其他一眾研究所負責人倒是沒有人立刻出聲反駁,
秦裕在此刻,也隻是更多聽著其他各研究所負責人的討論,沒有著急說什麼。
是否近距離接觸53.6光年外新發現的這個文明,
本質上其實關係到人類文明內,一個基本的大方向的策略。
即,是否要主動和更多地外文明接觸。
如果53.6光年外這個文明人類文明選擇接觸,那六十光年外再發現一個文明,人類文明是否也要選擇接觸,
以此類推,一百光年,兩百光年呢?
此刻需要一眾研究所負責人們決定的,本質上不僅僅是關係到53.6光年外那個新發現的文明,
還關係到此後人類文明,人聯在類似情況下的抉擇。
而這事實上,是此前在就是否要朝著太陽係外繼續擴張問題討論時,都沒有完成的一個抉擇。
往著太陽係外擴張,人類文明疆域的增加可以增加人類文明存在下去的容錯率,在母星係被摧毀的情況下,文明還有可能幸存下來。
但同時,也會增加被宇宙中更多文明注意到人類文明的存在,增加人類文明遭遇外在災難的可能。
和地外文明接觸也是一樣,可以增加人類文明對宇宙中其他文明的認知,增加人類文明對周邊宇宙空間文明生態情況的掌控,
在未知化為已知的過程中,周圍的宇宙空間對於人類文明來說會變得更加可控和安全……但同樣的,每一次和其他地外文明接觸,天然就存在風險。
就如同最初關於人類文明最理想狀態的暢想,‘一個強大的文明待在新手村’最安全。
但宇宙中,並不存在一個確定的,隻有低等級文明能夠到的‘新手村’,讓人類文明成長起來之後,能夠在裡邊‘為所欲為’,安心長存。
一個文明的長存目標,似乎本來就是一種矛盾螺旋。
長存就意味著需要麵臨不斷出現的新的風險,風險又需要文明足夠強大才能抵禦,而強大又會吸引新的風險。
這可能是一種永遠也解決不了的問題。
秦裕都沒有想過,人類文明能夠永遠存在,隻是儘可能希望人類文明能夠存在的更久一些。
“我們去近距離探訪和接觸這個新發現文明的必要性是什麼?”
物理所負責人思考了一陣過後,還是提出了反對意見。
“必要性就是,從人聯時代開始,我們進入到星際時代至今,這也僅僅才是我們直接發現的第三個地外文明。”
社哲所負責人駱教授給出了回答,
“我們現在已經基本可以確定,宇宙中文明的存在是很稀少的。和任何一個地外文明的接觸,本身就具有相當程度的價值。”
“如果我們放棄與53.6光年外該文明接觸,那麼下一次,再發現的地外文明大概隻會比53.6光年這個距離更遠。”
與53.6光年外那個新發現文明進行接觸的價值,當然不止駱教授提到的這些。
一方麵,能夠增加人類文明對宇宙中不同文明的認知,
一方麵,也能夠至少對於人類文明對宇宙中生命演化,和文明演化的研究提供一些樣本。
不過,此刻,提及這樣一句就夠了。
坐在這裡的各研究所負責人們,對於這件事情的利弊其實都很清楚。
隻是不可避免的,在同樣的利弊條件下,有著不同的傾向。
“……我們文明此前從惰化狀態中脫離,本身就是因為從宇宙文明生態中,找到了新的定位,有了新的‘競爭目標’。”
“如果我們始終放棄,和地外其他文明接觸,我們文明繼續發展下去的動力,可能會出現減弱……重新朝著惰化狀態滑落。”
另外一位研究所負責人,也給出了意見。
還是那句話,如果53.6光年外發現的地外文明人類放棄接觸,那是否此後在更遠距離發現的文明也要放棄接觸。
這樣的話,對於人類文明來說,是否繼續發展強大下去,似乎都沒有那麼緊要了,人類文明在宇宙文明中處於什麼樣生態位似乎不重要了。
人類文明狀態,似乎就又回到了之前,進入到星際時代,文明內部整合沒有敵人,外部還沒接觸到其他文明的時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至於更長期的威脅,秦裕這個絕對永生者之外,實在是很有人能夠考慮千年萬年之後的事情。
最後,
一眾研究所負責人在討論的間隙,還是再看向了秦裕。
秦裕雖然一直在這次討論的問題上發言,
但名義上作為信息去噪所負責人,事實上作為負熵研究院負責人的秦裕,
在這種有分歧的決定上,還是有著最終決定權。
“接觸吧。”
秦裕看著在場的各研究所負責人,直接做出了決定。
“半徑五十光年安全區域的開辟,是為了我們與更大範圍外其他文明的接觸有一個確定的緩衝區域。”
“不意味著,我們在五十光年外發現其他文明的存在,就完全置之不理。”
秦裕開口說著話,短暫停頓了一下,
“如果在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危機無法避免,我還是更傾向於主動麵對,而非逃避。”
“我們可能暫時沒有必要像曾經的斯托文明一樣,在宇宙中持續遷徙,將與其他文明的接觸作為文明曆史進程中的第一目標。”
“但也沒有必要掩耳盜鈴,或者說完全逃避與其他文明的接觸。”
“在對於宇宙始終了解不夠的情況下,我們的文明發展隻能夠小心一些,但不可能放棄發展。”
秦裕一直以來,都是在將人類文明像是一點點‘雕琢’成他想要的模樣,
而不是每一次人類文明真正遭遇危機之後再被動應對,
就已經說明了,他始終更傾向於麵對,而非消極回避問題的存在。
此刻,
由秦裕這個負熵研究院實際負責人拍板之後,
雖然原本各研究所負責人還有些分歧,
但此刻也沒有再進行什麼爭論。
一眾研究所負責人的意見在秦裕之下得到了統一。
然後,
一眾研究所負責人們,就在就這件事情,在確定將要和53.6光年外這個文明進行接觸的情況下,進行了一些具體的討論。
單論53.6光年外新發現的這個文明,
其本身對於人類文明還是無法構成什麼威脅的。
還存在母星階段的文明,哪怕是現在開始技術大爆發,
以目前人類文明與該文明之間的代差,短時間內也無法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