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烽火4超光速量子通信試驗裝置過後。
負熵研究院內,相關研究團隊對超光速量子通信的優化改進過程中,
先前那種每隔一段時間就刷新一下新一代量子通信試驗裝置的趨勢放緩。
烽火4超光速量子通信試驗裝置之後,又再隔了更久的一段時間,
才有烽火5誕生。
並不是,超光速量子通信技術的優化改進研究進展放緩了,
而是,相關研究團隊,相關研究員們,在秦裕負責人的帶領下,
想要一鼓作氣,徹底實現行星間的超光速量子通信普及。
於是,
直到人聯紀元523年。
烽火5超光速量子通信試驗裝置才進行了首次通信試驗。
依舊是在地球軌道與海王星軌道之間進行。
這個距離區間內,囊括人聯範圍內大多數人們所生活區域,
覆蓋了大多數人們之間相隔的距離。
算是有一定的代表性。
這也是烽火係列超光速量子通信裝置現階段最後一個改進型。
烽火5之後,超光速量子通信就將正式在人類文明內開始普及,
普及之後的超光速量子通信裝置,自然不可能像是星際飛船那樣,每個都給它取一個名字。
相比起最初的烽火超光速量子通信試驗機,原型裝置,
此刻的烽火5,曆經多次迭代,
負熵研究院相關研究團隊在秦裕帶領下持續了二十多年的反複優化改進,
可以說整體結構和外觀上,已經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秦裕在烽火4到烽火5這段時間裡,也曾經從計算材料學出發,基於他對於量子通信理論的認知,
可以所以理論預言,也可以說人為設計了一種全新材料,
就由負熵研究院材料所進行合成研製,偶爾秦裕也會關注乃至直接參與一下材料所那邊的進展。
在烽火5誕生之前,負熵研究院材料所還是完成了秦裕所需要的材料研製合成,
這種新型材料替代了原本烽火4上的核心材料。
可以說除了一些核心結構以外,以及從烽火超光速量子通信試驗機到烽火5所基於的超光速通信理論是一樣的以外,
烽火5和最初的烽火係列量子通信原型機,已經完全看不出來是一樣東西。
此刻烽火5地球端,依舊懸浮於地球同步軌道位置,
作為行星級‘通信基站’的主要部分。
雖然依舊是一個龐然大物,就像是一些特殊材料構成,又帶著一些工業美感的山嶽。
但相比於最初的烽火量子通信原型機還是依舊小了很多。
而此刻的烽火5地球端,總共有六座重核聚變裝置為它供能,海王星軌道那一端,也是同樣的情況,
看起來似乎比烽火量子通信原型機還要誇張,
但卻又本質上的區彆。
這六座重核聚變裝置提供的能源,不再隻是能夠供超光速通信裝置完成單次簡單的通信,
而是能夠持續維持烽火5的運轉,保證烽火5的兩端,每時每刻都有數據龐大的信息往來,信息交換發生。
這種情況下,一座超光速量子通信裝置雙端共需要十二座重核聚變裝置供能,
對於也就不是什麼難以接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