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調整石子拋出的角度與力度,手指捏著石子感受其重量,估算著空氣阻力和風速的影響,石子是我特意挑選的鵝卵石子,重量恰好半兩,形狀圓潤如球,拋出時旋轉均勻,每秒轉動十圈,讓它落水的聲音恰好模擬出汪是非常用的暗號節奏:“咚、咚、咚——咚“,三聲輕響後接一聲重響,輕響是石子輕觸水麵,聲音清脆如鈴;重響則是石子沉入水底撞擊石塊,聲音沉悶如鼓,與汪是非每次接應時的信號分毫不差,想方設法把哥哥與汪經緯的距離,又拉近了一些。
即便我費了如此大的力氣,他們之間,依舊相距整整十五丈,這段距離在開闊的水麵上,足以讓汪經緯反應過來,但也足夠哥哥發動突襲,十五丈,恰好是哥哥全力衝刺的最佳距離,不遠不近,既能充分蓄力,又能保證突襲的突然性,讓對方來不及防備。
此時,小堰塘正處於近乎極限的低水位,比大堰塘的水麵,整整低了三尺三,這三尺三的落差,暗合“三三不儘“之意,象征著生生不息的力量,堤岸的輪廓在月光下清晰可見,泥土與青石的紋理分明,泥土呈深褐色,帶著濕潤的光澤,散發著淡淡的土腥味;青石則泛著冷光,表麵光滑如鏡,映照出夜空的星月,如同一條蟄伏的巨龍,等待著蘇醒的時刻。
從小堰塘仰望大堰,那大堰就如同小堰塘遙不可及的天空,真可謂是“離天三尺三“。
對於小堰塘的生靈,尤其是那些魚兒來說,想要去到更廣闊、更自由的大堰世界,那道永遠高出水麵的內堤,就如同橫亙在它們麵前的一道無法逾越的天塹。
這道天塹由青石與夯土築成,青石取自後山的石灰岩,堅硬耐磨,抗壓強度遠超普通石頭,經過人工打磨後拚接嚴密,縫隙處用糯米灰漿填充,灰漿中混合了桐油,百年不腐,堅固異常;夯土則混合了糯米汁與石灰,比例精確到每十斤土配一斤糯米汁、二兩石灰,層層夯實,曆經多年風雨依舊堅硬如石,用鋤頭敲擊隻會留下淡淡的白痕,濺起細小的土渣。
堤岸高達丈餘,表麵光滑如鏡,是常年被水流衝刷與人工打磨的結果,坡度精確到四十五度,既美觀又穩固,比人類想要登天,還要困難萬倍。
它們小小的身軀根本無法逾越這道障礙,隻能在小堰塘裡日複一日地遊動,尾鰭拍打著水麵,劃出細碎的波紋,望著那片更廣闊的水域興歎,眼中滿是向往與無奈,偶爾有不甘的魚兒奮力躍出水麵,卻也隻能落回原地,濺起失望的水花,水麵上泛起一圈圈漣漪,很快又恢複平靜。
僅憑它們自身的努力,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哪怕是最擅長躍龍門的鯉魚,在這道堅固的內堤麵前,也隻能望堤興歎,徒增無奈。
它們拚儘全力躍出水麵,最多也隻能觸及堤岸的底部,鱗片甚至會被粗糙的堤壁刮落,露出粉紅色的皮膚,然後便重重落下,濺起失望的水花,水麵上漂浮著細小的鱗片,如同破碎的夢想,隨波逐流。
它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快快長大,努力吸收養分,讓鱗片更加堅硬,如同披甲上陣的戰士,抵禦外界的傷害;讓體型更加健壯,積蓄躍過障礙的力量,期望能被家父的網子篩選得上,才能堂堂正正地進入那個宛如天堂般的大堰世界,那裡水深草豐,食物充足,沒有小堰的擁擠,水草能長到一人多高,魚群可以自由穿梭,去實現自己的成長夢想。
而世間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眾生平等,有時,我們就如同那些被困在小堰塘裡的魚兒,在同一個平行空間中,懷揣著夢想,努力掙紮,卻又不得不默默等待氣運的安排,期待著那一絲改變氣運的曙光能夠降臨,期待著那個能讓我們跨越障礙的契機,如同等待一張能網住機遇的漁網,網眼大小恰到好處,既能濾去浮躁的雜質,又能留住珍貴的希望。
這些,都不過是些無關緊要的閒言碎語,哥哥可沒有這些花花腸子,他的心思純粹而直接,如同清澈見底的堰塘水,一眼就能望到水底的卵石,沒有絲毫雜質。
哥哥就像一塊從天而降的神石,落入水中後,便與水融為一體,成了能自主運作、蘊含著神秘力量的“泵“,不斷地與周圍的水進行能量交換,吞吐著天地靈氣,吸入的是水之精,帶著清涼與滋養;呼出的是己之神,蘊含著生命與活力,構成了一幅被芸芸眾生所忽略的神秘卦象,乾為天,坤為地,坎為水,離為火,四象相生,八卦流轉,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一股外人難以理解、不可思議的異力。
他如同一塊有著思想靈氣的石片,卻並非是鏟破水皮在水麵上飄移,而像是得到了水麵的神秘托舉,那股神秘的水力仿佛有了生命,順著他的肌膚流淌,在他掌心凝聚成小小的漩渦,旋轉著吸收周圍的能量,托著他的身體,推動著哥哥,在水中悄無聲息地前行了三米,水麵隻泛起淡淡的漣漪,轉瞬即逝,如同從未有人經過,隻有水底的沙石能感受到那股力量的餘波,微微震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這詭譎神秘的水不暖月世界,借助卦象駕馭自然之力,猶如一道劃破萬古長夜的神秘曙光,穿透層層黑暗,驅散愚昧的迷霧,破天荒地揭開了異力運用那隱藏在重重迷霧後的真容。
這股全新的異力不再是單純的蠻力,而是與天地自然相呼應的和諧之力,如同琴弦與歌聲的共鳴,每一次發力都順應水流的方向,每一次呼吸都契合風的節奏,瞬間為這片世界注入了難以名狀的神秘變數,讓原本平凡的水域變得充滿了未知與可能,仿佛每一滴水都蘊含著奇跡,每一道波紋都藏著玄機,等待著被發現與運用。
魚貓子之流,雖說在水中好似橫行無忌的精靈,能在水下憋氣許久,最長可達一炷香時間,臉漲得通紅也毫不在意,動作也頗為靈活,像泥鰍般滑溜,能在水草間自由穿梭,躲避追捕,可歸根到底,不過是豆腐堰裡見不得光的宵小蟊賊。
他們心心念念、覬覦不已的,無非是堰中那靈動的水與肥美的魚,勉強能在其中施展些上不得台麵的歪把式,比如用特製的鉤子釣魚,鉤子細小鋒利,藏在誘餌中,專鉤魚嘴,讓魚兒無法掙脫,隻能乖乖就範;或是趁夜偷捕,帶著簡陋的網具,網眼細密,專捕小魚,不顧生態平衡,在黑暗中鬼鬼祟祟,東張西望,謀取些許蠅頭小利,卻永遠無法觸及豆腐堰真正的主宰之位,無法理解這片水域的深層奧秘,如同井底之蛙,不知天地之廣闊,不知堰塘與天地的聯係,更不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真諦。
而我哥,天生便帶著一種與這片水域相融相生的神秘氣質,他的呼吸能與水流同頻,吸氣時水流彙聚,形成小小的漩渦,吸納著周圍的靈氣;呼氣時水波擴散,蕩開層層漣漪,釋放著自身的能量;他的動作能與波浪共振,舉手投足間帶動水流律動,手掌劃過水麵時,水珠會自動避開,不沾衣衫,仿佛與水有著天生的默契,無疑是這豆腐堰當之無愧、眾望所歸的小主子,是這片水域的靈魂與守護者。
哥哥隻要稍有閒暇,就如同被一股無形卻強大的神秘力量牽引,不由自主地一頭紮進豆腐堰。
但凡有一絲機會,他便會傾儘心力,為豆腐堰的生態與環境默默奉獻。
從最初隻能懵懂地給爹爹遞遞工具,看著爹爹如何測量水位、投放魚苗,小小的手掌握著沉重的測水尺,努力保持平衡,尺子上的刻度被他的小手磨得發亮,留下淡淡的指紋;到後來能幫著清理水草,手指被水草劃破也毫不在意,鮮血滴入水中,引來小魚圍繞,他卻專注地將纏繞的水草撈出水麵,堆在岸邊晾曬,作為天然的肥料,滋養著堤岸的植被;再到如今已然能嫻熟地操持捕魚、養魚、治水等一係列複雜事務,知道何時增氧——黎明前水中缺氧,需提前開啟增氧機,氣泡大小要控製在黃豆大小,才能最大化溶氧效率,讓每一條魚都能呼吸到新鮮空氣;何時投食——午後水溫適宜,魚兒食欲旺盛,投食量要精確到每百斤魚投三斤飼料,不多不少,既能保證魚兒吃飽,又不會造成浪費和水質汙染;何時清淤——秋收後水位較低,便於清理淤泥,淤泥厚度要保留三寸,既能滋養水草,為魚兒提供食物,又不影響魚群活動,維持著生態的平衡。
哥哥與豆腐堰,宛如兩顆相互交織的氣運星辰,一同在時光長河中成長、閃耀,彼此成就,共同進步,堰塘因他而愈發豐饒,魚肥草美,生機勃勃;他因堰塘而愈發強大,身心與水域融為一體,感知著每一個細微的變化。
自從上了重點高中,哥哥踏入豆腐堰的次數愈發稀少,學業的壓力讓他不得不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書本之中,教室的燈光取代了堰塘的月光,燈光刺眼卻充滿希望,照亮了知識的海洋;筆尖的沙沙聲取代了水流的潺潺聲,聲音細碎卻承載夢想,記錄著奮鬥的足跡。
可他與豆腐堰之間那神秘的羈絆,非但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反而每次重逢,都能碰撞出更為絢爛、神秘的火花,仿佛在呼應著某種古老而神秘的約定。
那是一種深入骨髓的聯係,無論相隔多遠,都能清晰地感知到對方的存在:堰塘水位變化時,他會莫名感到胸口發悶,如同被水壓迫,呼吸不暢;魚群躁動時,他會夜裡輾轉難眠,夢境中都是魚兒跳躍的身影,仿佛在向他傳遞著某種信息。
喜歡水不暖月請大家收藏:()水不暖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