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論文寫作其實就跟《天演論》裡“譯例言”講到的一樣。
“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
即準確、通順和得體。
而這次他的目標是sci,而且最好能夠脫離水刊的範圍。
在這個基礎上又增加了三個內容。
即originaity原創性)、soidevidence真實性)、significance意義性)。
這一方麵看他的研究成果怎麼樣,另一方麵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論文寫的怎麼樣。
因為成果都是通過論文展現出來的。
就算你的成果很驚人,但你寫的東西證明不了結論那就是空談。
打開空白的文檔,陸時羨開始第一部分的撰寫。
為了避免丟三落四,抓不住論文的重點,這次他放棄了先寫關鍵詞和題目,aterias\u0026ethods材料和方法)和rets結論)。
本文運用使用流式細胞術對t細胞的表達情況進行了大量的實驗觀測,並運用顯微觀察法發現了……
本次實驗用到的儀器和試劑主要有……
現在的陸時羨撰寫論文就像是打開了任督二脈,刷刷刷按照自己心裡的邏輯思路直往文檔上麵輸入。
這個效率遠比他撰寫第一篇論文要強的多。
等他停下來,此時已經來到了討論部分。
結論和引言都是實驗之後呈現的結果,沒什麼好說的。
隻是稍微在腦中思考,內容就自然而然的出現了。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當然,能有這種狀態也不僅僅和他之前閱讀了海量的論文有關。
最重要的還得是從頭到尾參與到實驗裡去,這樣每個環節才能做到了如指掌。
而撰寫論文也就是將自己做實驗的思路再現的過程。
接下來是討論和結論。
這個部分實際上對於邏輯和結構不太看重。
以前他是想到哪裡寫哪裡,隻要最後能夠自圓其說即可。
這次他決定嚴格按照國際期刊論文的模板套路來寫。
都是為了sci,不寒磣!
第一部分:核心研究成果。
第二部分:分段對重要實驗指標和數據進行深入的敘述。
第三部分:缺陷和亮點。
這裡應該有人不會寫自己的論文存在數據可能不準確或者理論邏輯不清晰的缺陷吧?
亮點就不多說了,儘可能的升華一下。
適當的美化可以,但是不要太浮誇。
這裡,陸時羨準備技術性碰瓷。
把自己論文的意義與影響儘量和後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研究成果緊密聯係起來。
要說的話,他的研究成果還真是人家理論版圖中的一小塊。
致敬一下,基本操作。
最後的摘要和名字應該是最簡單的工作了吧,不必多說。
基本的論文提綱和框架已經構架完畢。
陸時羨後麵的操作就是慢慢往裡麵填充,就像是讓骨架變得有血有肉。
五天之後,因為以上種種利好因素。
一篇名為《炎症條件下,一種gpcr在細胞免疫功能調節的作用》的論文新鮮出爐。
喜歡沒參加高考怎麼了?我保送的請大家收藏:()沒參加高考怎麼了?我保送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