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季的榮耀無疑屬於米歇爾,在這位諾獎大佬的光芒下,許多人都顯得黯淡無光。
但對陸時羨影響不大。
他並沒參與到米歇爾的項目,但他是那篇論文繞不過去的一個人。
很多人討論這個光合作用方向的成果時就會不自覺提及到一個華國人的名字。
但這似乎僅僅隻是個開始。
接下來,米歇爾好像隻是開了一個頭。
經曆了去年到現在的時間積累,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也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
s三大刊的編輯部驚奇地發現他們的收稿量較去年同期水平相比,整體增長了10。
這個幅度看似不大,但如果聯想到每年的投稿基數都是以萬計數,這個數字就很驚人了。
而在次一級的期刊則更加離譜。
《scientificreports》編輯部。
主編威廉姆斯·瓊斯此時的嘴都要笑裂了。
作為一家專業綜合期刊,它起初在行內的知名度並不大,影響因子也不高。
因此scientificreports從來就不在那些頂級學者的考慮範圍內。
如果可以,沒有人不想投更好一些的期刊。
所以就連一般的學者,也不會優先選擇它。
還好頂尖期刊的版麵是有限的,每個月能發表的文章有一個限度。
於是這些期刊選剩下的稿子,才輪的到他們來篩選。
但垃圾堆裡有可能出現金子嗎?
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在這樣的困境下,它想要發展成為一個高水平高知名度的期刊困難無比。
沒有版麵費,它甚至連維持生計也無法做到。
所以能夠生存下去,瓊斯做了一個極其瘋狂的決定。
不管是通過何種途徑投稿到他們的論文,隻要看起來像篇文章,都予以錄用。
主打的就是一個一投就中,絕不退稿。
隻要能夠維持運轉,其他的不是他們能夠考慮的。
於是scientificreports期刊火了。
得到了一個年發文量兩萬多篇的“巨型超級水刊”稱號。
儘管名聲並不太好聽,
但黑紅也是紅,近年來他們通過這場方法賺的盆滿缽滿。
隻是,最近他們又麵臨一個很嚴峻的問題。
那就是由於長時間的發表垃圾論文,導致他們的影響因子快要跌破5以下。
並已經被主管部門提出了整改意見,如果論文質量再往下降,可能連三區的位置都保不住了。
再這樣下去,他們可能真的要成為曆史了。
瓊斯之前為此傷透了腦筋,卻依然無法找出解決之道。
但最近他發現投過來的自然科學類的論文數量開始猛增,而且經過原本隻是走過場的同行審稿之後。
得到的反饋居然是大部分都還不錯。
要知道,這種結果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簡直是天方夜譚。
欣喜若狂的瓊斯立刻叫來手下編輯。
“庫恩,你馬上叫人把這些論文篩選一遍,將質量一般的論文優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