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最後一個獎項,和平獎就沒有說太多的必要了。
評價標準和自然科學類獎項相比受的因素影響則更多,也更加魔幻。
所以不提也罷。
隨著事情的發酵,這場諾獎之爭也俞演俞烈。
有不少人給他發來短信或者打來電話。
楊依依給他留了言:“我始終相信你。”
梅婷也給他在維信裡發了一句,儘管隻是簡單的兩個字“加油”。
常文超則是一句語音消息:“我去,老四你在搞啥子?幾年不見,你都快得諾獎了???”
甚至就連一向穩如泰山的徐誌鴻都打來了詢問電話。
“小陸,你現在什麼情況?有多大機會獲獎?”
陸時羨其實很想說,小菜一碟,手拿把掐。
但他得理性判斷:“就目前而言,機會確實是有,但不太大!”
徐誌鴻的語氣有些好笑:“本來建議你到米國去是想讓你做出一點成績的。”
“但你現在搞得動靜太出乎意料的,如果你能夠獲獎,無疑是創造了曆史。”
“連上麵都開始過問這個事情了。”
“哦?”陸時羨對此並不算很意外,畢竟諾獎意義非凡。
但他心裡還是有些好奇,於是問道:“上麵能上幾層樓?“
徐誌鴻隨即壓低語氣:“你現在知道這些對你沒什麼好處,反正知道是好事就行了。”
“不管這次能不能成功,起碼是上過天聽了。“
“留下名字這很重要,剩下的順其自然就行了。”
接著聊了幾句,兩人就掛了電話。
時間來到九月,陸時羨接到了一個令他意外的通知。
“尊敬的陸教授,您在ebofscience數據庫上的總被引頻次非常亮眼,經過嚴格的評審,我們衷心祝賀您已成功入選2018年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
引文桂冠獎,顧名思義是湯森路透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藝術領域裡的科研論文及其引文深入分析之後,對可能摘取諾貝爾獎的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研究人員所頒發的一種獎項。
說起來,它其實也算諾貝爾風向標的一種。
隻不過,引文桂冠獎是唯一使用定量數據來分析和預測諾貝爾獎得主的獎項,而且成功率非常之高。
根據不完全統計,至今已經有46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其中的27位在獲得“引文桂冠獎”之後的兩年內相繼獲得諾獎。
這已經是比較誇張的說法了。
甚至還有人在一年內同時獲得引文桂冠獎和諾獎。
這個消息被爆出來之後,立馬引發了公眾對諾獎得主預測新一輪的討論。
加上他,和陸時羨一起獲獎還有17位學者,其中十一位來自北美國家的研究機構,剩下的7位則分散在世界各地,以發達國家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