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曲溪才聽見他停頓了數秒,語氣平淡地笑道:“我在國外走了這麼遠的路,繞了那麼大的彎,才終於以這個身份站到這裡,就是為了不用擔驚受怕地瞻前顧後。”
小打小鬨也確實沒有什麼太大的必要了。
導師許久之前為他繪就的藍圖,到現在已然成為現實。
早在他準備回國的時候,就已經考慮過這些問題。
在自然科學領域,甚至更為具體到植物學領域。
隨著他學術能力的不斷提升,研究內容的不斷深入,他所產出的科研成果無疑會對這個世界和社會產生巨大乃至於深遠的影響。
他不可能囿於某些威脅,一輩子都淺嘗輒止地研究純粹的理論,這毫無疑問是不符合他的規劃的。
學術研究的理論成果無疑是提出者的心血,是親生孩子般的存在。
任何一個學術工作者其實都相當願意看到孩子在自己手上慢慢長大成人。
隻是礙於客觀或是主觀的條件,有人沒有這個能力或者說是沒能得到這個機會。
結束和曲溪的閒聊後,陸時羨回到他在這裡的宿舍。
泡了一杯濃茶放在旁邊,熟練地打開筆記本電腦。
輸入複雜的密碼後,一個修改日期在數個月之前的文件在桌麵顯現而出。
第一排的文字顯示出這篇文檔的名字,《論“司南模型”在抗病毒遺傳育種領域若乾應用的設想》。
陸時羨思考片刻,將設想刪去,然後在後麵加上規劃。
隨後在一大堆專業名詞組成的內容前麵進行補充,並明確寫下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與立場。
一般而言,陸時羨撰寫論文時,速度不算慢,甚至可以說是很快的那種,畢竟內容都在他腦海印著。
但這次從無到有,他手指在鍵盤上按按停停,敲打的速度卻慢的驚人。
忽然他好像是想到什麼,很快回到頭前,將抗病毒遺傳育種替換成了糧食安全四個大字。
陸時羨第一次以學術以外的視角來進行構思一篇文章,這篇原本綜述性論文已經慢慢變得麵目全非。
“.......1974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對糧食安全的定義是糧食安全從根本上指的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生活權利,即應該保證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夠得到未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品,它強調獲取足夠的糧食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生活權利。而在1983年,這一定義被修改,為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既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由此得知糧食安全最開始的概念應當是確保生產足夠數量的糧食、最大限度地穩定糧食供應以及確保所有需要糧食的人都能獲得糧食。因此糧食不僅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物資,也是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
“在上層重視以及老一輩科學家辛勤研究下,我國糧食雖然連年豐收,但在巨大人口基數下,我們既是生產大國也是進口大國。過去的一段時間裡,我們常常致力用雜交方式篩選出優秀性狀集合的高產品種,從而來提高糧食產量,並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氣溫升高的同時,也會對病原體的繁殖產生影響,加劇病蟲害的流行。目前也存在生產成本、農藥殘留以及生態汙染等相關問題。而在去年,我國的主要社會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吃得飽,也要吃得好,吃的健康......"
“可以預見的是植物抗病毒遺傳育種.......”
喜歡沒參加高考怎麼了?我保送的請大家收藏:()沒參加高考怎麼了?我保送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