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後經曆了一番什麼樣的遭遇不便多說,但肯定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說清楚的了。
對於群眾而言,吃瓜群眾們可不認識什麼汪海峰,也不清楚名單上公示的研究成果都有什麼用。
帶著較強的目的性看完後,隻好像發現自己熟悉的人名好像沒在上麵。
於是,網絡上一下子就炸鍋了。
輿情沸反盈天,幾乎是一麵倒的質疑與不解。
圍脖瞬間癱瘓。
諾獎的餘暉尚還未散儘,國內院士增選的結果便如同一盆冰水,澆在了所有關注陸時羨的人頭上。
落選。
簡簡單單的兩個字,搭配著那份正式公布的名單,在網絡上炸開了一個巨大的輿論漩渦。
前一秒還是“國人之光”、“史上最年輕諾獎得主有望再創紀錄”,下一秒就成了無數問號和驚歎號的靶心。
熱門話題諾獎配不上院士下,一條評論被頂到榜首:"能拿諾獎,卻兩度落選華國院士?"配圖是陸時羨在斯德哥爾摩接過金燦燦的獎章證書照片。
在這下麵是群情激憤的民眾們在熱烈發表自己的評論。
不到半個小時,已經累計到了五千多條,甚至還有繼續飛速增長的趨勢。
“開玩笑吧?陸時羨又落選了?他做的成果不夠硬?”
“諾獎都拿到了,卻評不上一個院士?我們的院士評選標準難道比諾貝爾獎還高?”
“黑幕!絕對有黑幕!是不是因為他太年輕,動了誰的奶酪?”
“論資排輩到這種地步了?心寒!”
"如果諾獎得主都不夠格,我們這些發幾篇sci就沾沾自喜的人算什麼?"
當然,如果在其中仔細尋找,也能找到不少讚同的觀點。
"院士評選需要綜合考量資曆、貢獻與學術道德,不能因諾獎就開綠燈。"
"增選章程規定需10年以上正高職稱,而陸時羨破格晉升教授僅5年,嚴格來說是不符合要求的。"
“我說一句,陸時羨現在才多少歲,有的是機會,遲早能評上的,何必急於一時,不如把機會讓給更需要的人。”
甚至連國外的媒體都開始紛紛報道這個事件。
其中最有名的是,《時代》雜誌官網頭條:"innerfaistoician"華國諾獎得主落選院士),並在文中暗指:"或許在華國的評價體係裡,國際認可遠不如國內標準重要。"
各大社交平台的熱搜榜首被牢牢占據,相關話題的閱讀量眨眼間突破十億。
就在這時,一封措辭犀利、直指核心的公開信被某個擁有百萬粉絲的科技大v拋了出來——《三問院士評選:是否存在論資排輩?海外成果是否低人一等?投票權是否淪為小圈子遊戲?》。
這封信如同投入滾油的火星,瞬間將輿論引爆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公眾的怒火與困惑找到了集中的宣泄口,要求官方回應的聲浪一浪高過一浪。
然而,與網絡世界的喧囂形成荒誕對比的,是傳統媒體的集體緘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