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國際知名的科學家發表了簡短評論,從“interesting!”、“ove!”到“aitandsee.”,態度不一,但無一例外都表達了高度關注。
一些專業的科研招聘網站和論壇上,已經悄然出現了“如何向steariaab繁縷實驗室)提交簡曆?”的討論帖。
從專業圈層的震撼解讀,到大眾層麵的狂熱圍觀,從國內的沸騰到國際的關注,“繁縷研究院”這個名字,很快就在極短的時間內,被賦予了遠超一個科研機構本身的複雜意味。
它像一顆突然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激起的漣漪層層擴散,攪動了學術界、產業界乃至普通公眾的思緒
接下來的日子,工地上塔吊林立,工程車輛晝夜不息,繁縷研究院以驚人的“南江速度”拔地而起。
而陸時羨也絲毫沒有閒著,一邊往返處理著在實驗室的一些工作,一邊將精力投入到研究院的籌建中。
一方麵是研究場所的建造,這個他幾乎是全程當了甩手掌櫃。
對於建築學而言,他完全是個門外漢,強調了進行生物科學研究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之後,就全部交給了專業人士。
建築工程團隊正是當初幫忙建造省部共建實驗室的建設一局。
當時的總建築師廖長星雖然於一年前退休,但這套班子的大部分人馬依然沒有多大變化。
他還是比較放心的。
現在讓他比較操心的就是人員問題了。
顯而易見,繁縷研究院現在需要的是頂尖的生物研究人才,但越寶貴的人才也越難招攬過來。
雖然通過高薪招人不失為一種很有效的方法,但也隻能解決短期的問題。
研究院要想走上可持續性發展的路子終究還得是自己培養人才。
這個他倒是不太擔心,現在的他不光有名氣也有錢,應該能吸引一大批國內乃至於國外的優秀研究生們。
優中選優的情況下,在這裡實習的學生總能浮現一個好苗子出來。
雖然不能打包票,培養出來的好學生都會留在研究院,但隻要能留下來的無疑都是很有歸屬感的。
至於流失的那一部分,他也不是很心疼,畢竟是算是為國家培養人才了。
曆經千帆,他的眼界已經不再僅限於一間小小的實驗室了。
之所以在掌握一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情況下,繼續籌建繁縷研究院的原因,不僅僅是想擺脫被體製等原因遏製的研究靈感,創建一個能夠隨心所欲進行自己感興趣研究的平台。
他一個人的力量總歸是有限的。
實踐已經證明,單打獨鬥不如眾誌成城。
所以也是想在未來的時間裡,吸引越來越多的優秀的大腦來進行創造力的交流、思想性的碰撞,然後不斷產生創新的火花,幫他完成實驗的同時,為華國的前沿科技發展添磚加瓦。
於是,這才有了後來的實習邀請計劃。
根據他與梅興國達成的協議,前期將在整個南江選拔出至少五十名研究生到繁縷研究院進行基礎的輔助性研究實習工作。
如果達到要求的話,本科階段他也給了一定的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