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片地區,大乾逐漸具有影響力。”
“你們知道羅致的下場嗎?”曆史老師話鋒一轉。
學生們搖搖頭。
“實際上,他的所作所為不能夠讓大帝滿意。哪怕十三王爺遠離了政治中心,他也對此頗為不滿,好幾次想讓錦衣衛殺了他。”
“但羅致地處偏遠,隨行的錦衣衛……失手了!”
“羅致當時可以說是萬念俱灰。最終,他上奏坦白了自己的所作所為,隨後自我流放,直接在東南亞當起了土皇帝。”
“而大帝拒絕了他的提議,並不承認羅致被流放,但也沒有出兵剿滅羅致。這一舉措在當時收獲了仁德之名。”
“羅致得知消息後,害怕強大的乾軍水師前來殺了他,最終精神壓力過大,沒過幾年就抑鬱而終。”
曆史老師說完。
學生們心中一陣感慨。
因為精神壓力過大,抑鬱而終……害怕到不敢回大乾。
這就是那個時代屬於大帝的壓迫感嗎?
對於大帝的所作所為,他們沒有什麼好說的,其實就是典型的皇權爭奪。
皇權爭奪沒有道理,就是血腥殘酷,像是大帝和羅致這種其實還算是溫和的。
“要是十三王爺再老一些。或者說他個人能力再強一些,然後又無比忠心大乾。那可能大帝對待他就會完全不同。”曆史老師也是感慨道,“反觀四王爺,就得到了大帝的重用,封了地,給予了巨大的權力。四王爺也給出了他的回報:齊地大治,還有兩稅法。”
“再看十三王爺的南下,其實根本就沒有帶動什麼經濟,雖然宣傳了大乾的國威,但和四王爺完全不能比擬啊。”
“又無能,又野心大,也不忠誠,還年輕,他才三十多歲,大部分皇帝都是這個年紀登基的。”
“隻能說又菜又愛作死的十三王爺落得個這個下場,也算是合情合理了。”
曆史老師說完有關十三王爺的事情。
隨後他就說道:“現在我們繼續來看戰事。”
“燕地南戰線,魏軍和乾軍進入了一場曠世大戰。史書記載,此戰……”
“血流成河!”
…………
“撤退!!”
乾國,燕地南戰線。
楊肅怒吼道。
軍隊太多了。
最重要的是……
城牆被打穿了一個大洞,現在魏軍正在大量的湧入。
得知這個消息後,楊肅毫不猶豫,立即指揮軍隊撤退。
“該死的,沒想到這個垃圾城池被水泥加強過還是碎了。”
“不……不能怪城池,是投石機太多也太厲害。”
“真麻煩。”
雖然炸掉了一些投石車。
但最開始損失的時間,造成的影響還是太大了。
楊肅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失誤,然後選擇最適合的戰術決策。
此戰。
魏軍死傷餘人,乾軍借助裝備優勢、城防優勢,僅僅死了500人,但傷者無數。
在雙方士兵精銳程度相似的情況下,打出了二比一的戰損比。
但可惜的是,丟失五座城池,其中不乏兵家必爭之地。
就戰略的層次上,乾軍吃了虧。
防線被強迫性的後撤。
喜歡我就一昏君,能有什麼壞心思?請大家收藏:()我就一昏君,能有什麼壞心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