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法。
這是一個具有歧義的詞彙。
但這一個“槍法”指的是冷兵器長槍的槍法。
而提到這個,很多人第一時間所聯想到的是三國時代的名將,趙雲。
其一手長槍,武藝縱橫天下。
但是。
對於一般的士兵而言,槍法是什麼呢?
答案是:沒有槍法。
在古代,士兵是什麼?是修煉了武功,然後上戰場的武者嗎?
不是。
有這樣的武者,但不是全部都是。
哪怕是在這一個擁有超凡力量的世界,大部分的士兵都是沒有修煉過武功的。
所謂的當兵,不如說是服兵役,是被朝廷或者地方豪強拉壯丁,就是之前是普通人,進去了軍營後就必須要拿起武器戰鬥的人。
這些士兵甚至在進軍營的時候都是骨瘦如柴的,難以想象這是會在戰場上殺敵的存在。
而對於這些人。
軍營起到了它的作用——訓練新兵。
這時候,才會教導給士兵們“運用武器的方法”。
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武學。
刀。砍劈切刺。
盾。舉起來。
槍。蓄力,刺出去。
就是這麼簡單。
隻有佼佼者,才有那個資格去拿起弓,以及其餘的武器,抵達其餘的職位。
而大部分的士兵,長槍的用法,就是突刺。
沒有什麼其餘的技巧。
沒有人會教導他們那麼複雜的武學。
在混亂的戰場上,學會一招突刺就足夠用了。
…………
“砰!”
火銃隊的一名士兵,將一發子彈打出。
子彈很精準的命中了一個吳國小將的咽喉,奪走了一條性命。
“把火槍,當做20米的長槍來用……把火槍,當做20米的長槍來用……”
士兵如此催眠著自己。
裝彈。
尋找目標。
點燃火繩。
一發子彈再次射出,一瞬間又奪走了一個吳國士兵的生命。
…………
2031年。
清華大學,曆史係。
曆史老師站在講台上,他今天的課程比較快,把內容給提前的講完了。
於是他拿過一張凳子,坐在一旁。
“今天來講點課外知識。《部隊指揮》,聽說過沒有?”
一名學生興奮的舉起了手:“這是大乾軍神楊肅所撰寫的一本軍隊指揮類書籍。”
“對。”曆史老師點點頭,然後笑道,“在《部隊指揮》裡,闡述了軍銜製的優秀。楊肅理解了大帝羅林的心思,認為軍銜製的精髓就是極大的發揮了士兵的主觀能動性。”
“在古代大乾的軍隊裡,你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幕。一名尉官發布了任務目標,但是卻不會給出具體的操作,而是讓手下人自行尋找方法。”
“用什麼方法都可以,隻要能夠達成任務目標就好。”
“這是軍銜製的三大優異處之一。”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部隊指揮》的指導下,乾吳戰爭成為了曆史上第一次熱武器部隊大規模作用在戰場上的戰役。”
“根據史料,當時的六條戰線所擁有的火銃達到了上萬條,平均一條戰線有大約1500條火銃。做到了每一艘戰艦上都有火銃。”